彰顯轉型效應 助推融合發展——2019數字出版高端論壇側記

數字出版如何在融合發展戰略下謀求更大發展?如何堅持守正創新,推進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融合向縱深發展?
5月17日,在第十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由國家新聞出版署主辦、中宣部出版局與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承辦的2019數字出版高端論壇開講。
論壇以“聚能融合,聚力創新”為主題,充分反映了出版業發展新趨勢,彰顯了新時代對數字出版的新要求。來自政府管理部門、數字出版企業、數字出版基地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從數字出版肩負的責任著眼,從融合創新出發,把脈出版融合發展進程,探路出版融合發展前景。
出版融合 激發出版生產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6年多,是數字出版產業發展最快、成果最顯著的時期。”中宣部出版局局長郭義強在論壇上說,要充分認識出版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充分認識在我國出版業由大變強、由並跑到領跑的進程中數字出版承擔的重要責任,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堅持導向為魂、移動為先、內容為王、創新為要,切實增強做好數字出版、融合發展工作的責任感緊迫感和自覺性堅定性,做到堅持以正確導向引領數字出版,堅持以內容優勢打造發展優勢,堅持以科技創新提升融合效能,堅持以一體化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
“近年來,國家進一步倡導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的創新,媒體融合理念深入人心,數字出版產業在科技創新與應用支撐下面臨全面發展時機。”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王楚宏如是說。
在上海張江國家數字出版基地,數字出版各個領域的領軍企業不斷涌現,原創內容生產包括游戲、文學、動漫、出版、新媒體。比如,閱文集團2017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集成了原創出版、原創文學、移動閱讀的海量資源,是全球最大的中國原創內容生產平台﹔嗶哩嗶哩的最大特色是懸浮於視頻上方的實時評論功能,愛好者稱為彈幕,是國內最大的年輕人潮流文化社區﹔喜馬拉雅已成為一個海量的聲音寶庫,圍繞咨詢、小說、廣播、娛樂構建音頻王國,擁有70%的有聲版權,形成1億條以上聲音,成立6年注冊用戶已達5.3億。
上海張江文化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韓露認為,數字融合使得出版內容一次制作、多平台發布成為可能,並推動各個產業創新。
成都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宇認為,轉型是轉變根本的發展理念、思維方式、產業模式、管理機制,融合是要實現傳統音像電子出版業態和新技術應用的融合,傳統版權內容和生產團隊、互聯網、5G新技術的融合,現有音像產業平台和市場化產業資本的融合。他說,過去3年,成都音像出版社建設完成了獨具特色的天府TV全媒體生態系統——“一中心、三平台”。今年全面轉型之后,成都音像出版社正以開放、共享、創新融合的姿態站在新出版、新視聽的起點。
融合發展 催生許多新業態
近年來,借助技術發展,尤其是互聯網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中國數字創意產業發展方向和產業結構布局更加合理和健全,整個產業呈現出一種融合聯動的發展趨勢。不同產業相互融合、相互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縱橫交錯,不僅促進產業本身的快速發展,更催生出許多新的業態。
“數字化時代到來為小批量、個性化內容生產平台創造了條件,這使得低成本滿足小眾需求成為可能。”韓露認為,數字出版時代,平台成為新的驅動力,它的特征是分布式、去中心化的,出版產業的參與者無論是出版社、個人、內容運營還是終端制造,隻要成為某種意義上的平台入口,就會圍繞用戶的需求,重組原本線性的產業鏈,與優秀的出版社合作,與優秀的內容制作企業合作,共同服務於廣大讀者的需求。
中芬智谷(武漢)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康陽認為,目前數字出版產業主要呈現數字化、數據化、場景化3種形態。在他看來,數字化是將已經出版的圖書、音頻、視頻通過技術手段進行數字化,形成數字內容﹔數據化是數字化的內容形成數據庫數據,相關從業者根據需求,將數據進行重組、編排再造,並且提供服務﹔場景化是以場景化服務為中心,根據未來場景化的服務需求,或者科技化、智能化的平台技術發展的需求,打造新的內容、新的服務方式或者環境。“這3種形態是共生、共存、互融、互相促進的關系。”
內容為先 構筑價值體系
“整個數字創意產業的立體化架構發展越來越完善。”完美世界首席執行官蕭泓認為,隨著未來產業發展,整個數字創意產業將呈現一種真正的立體化、融合化發展,不同產業內的各個環節都能融合到一個網絡平台上,產業要素重新優化組合並緊密連接,呈現一種網狀分布式結構。面對產業良好的發展環境,數字創意產業要更加注重構筑價值體系,因為“數字創意產業的核心是內容,企業應以內容為先,樹立正向的價值觀,以傳承優秀中國文化、弘揚真善美等正能量為己任”。
他以經典游戲作品《完美世界》為例說,其取材自中國文化典籍《山海經》,在游戲人物設計、場景設計中大量融入了中國元素,在進入全球市場后,很快被用戶接受和喜愛。此外,像《神雕俠侶》《射雕英雄傳》《誅仙》等游戲作品,同樣富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受到全球華人用戶的歡迎。
騰訊高級副總裁馬曉軼認為,隨著互聯網用戶規模接近上限,人口紅利消失,數字版權業務市場規模的下降等因素所導致行業發生的變化,要求數字文化企業轉變粗獷式的發展模式,堅持精品導向,發揚工匠精神,創新創造出更多能夠傳播當代中國價值文化、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的數字文化產品,用優質的內容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