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變之途——新世紀以來的中國電影產業》
用理性的學術思維推動電影產業發展
近年來,隨著《戰狼2》《紅海行動》《流浪地球》等國產影片相繼獲得成功,中國電影產業發展日益受到社會關注。在此背景下,由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尹鴻教授撰寫的《通變之途——新世紀以來的中國電影產業》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本書是第一部用編年體方式呈現中國電影產業化改革進程的學術專著,完整收錄自2002年中國電影拉開產業化改革大幕至今,作者歷年所撰寫的年度產業報告以及整體總結,記錄中國電影從“淒風苦雨”中“涅槃重生”,中國從電影小國走向電影大國、從電影弱國走向電影強國的歷程。
這部橫跨16年的學術著作,清晰展現中國電影產業化改革的動態發展過程,覆蓋了電影產業鏈條各個環節,廣泛涉及產業政策、制片、發行、影院和后產品市場,與時俱進加入港台電影、“互聯網化”、版權經濟與海外市場等板塊,並對背后產業現象、趨勢與規律深入挖掘分析。無論對於業界還是學界,其全面性、系統性和專業性,都使之具有了極高的資料性、工具性和實用性價值。
尹鴻多年來與電影管理層和業界保持密切互動關系,也賦予了他近距離觀察產業發展動態的機會。既立足本土又放眼國際,這樣的宏闊視野使其研究往往能站在國家文化戰略、文化產業發展乃至全球文化競爭的高度,去整體性地思考電影產業的發展問題。另一方面,其研究又能從產業鏈條的微觀入手,結合扎實的量化數據,去探討產業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實現宏觀與微觀、整體與局部等方面的有機結合。
始終堅定地為中國電影產業化改革鼓與呼,是本書最為鮮明的精神指向。正如作者指出的,中國電影行業存在的問題,是電影產業體制和機制問題,是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束縛,是生產方式對創造性活力的束縛,而中國電影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証明市場化變革對於文化生產力的巨大解放,証明改革紅利的巨大價值,這是本書能給出的重要結論。面對各種對於市場化改革的指責,作者堅定指出“需要通過發展來逐漸克服中國電影產業的局限,發展中的問題,絕不能用倒退的方式來解決,而應該用改革的方式來解決”。對於中國電影產業發展而言,這種來自學界的支持聲音彌足珍貴。
在為產業發展獻策、助威的同時,作者對於產業現象又有著理性、冷靜、客觀的分析,甚至不乏充滿憂患和危機意識的提醒。每一份年度報告都是對於當下產業現狀的“望聞問切”,針對發展中的各種問題與亂象,作者總能發出鞭辟入裡的評論和一針見血的剖析。不刻意做驚人之語,也不故作偏激姿態吸引眼球,而是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出發,以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為目的,提出合理化建議。這種建設性的研究姿態在業內外得到了廣泛認同,不少建議最終變成了現實,展現了學術研究對產業發展的助推力量。
本書既是產業研究,也是藝術和文化的研究﹔它探討的是產業,真正關注的卻是文化和精神。也正因此,其文化與藝術分析有著扎實的量化支撐,產業研究則有了情懷、溫度和深度。中國電影的復興是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要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走向電影文化的強國,需要的是管理者、運營者、從業者乃至研究者齊心合力。我們從尹鴻教授的這一專著可以看到,他已經用一名學者的使命、責任和擔當作了最好的示范。
(作者:詹慶生,系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副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