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老師·好》:遇見了你們才是最好的時光

2019年05月23日07:0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老師·好》:遇見了你們才是最好的時光

  前不久上映的電影《老師·好》在影院刮起一陣校園懷舊風。影片講述了20世紀80年代苗老師與學生們從高一到高三斗智斗勇的青春故事。很多網友評價:這是一部在某些方面可以和《美麗的大腳》《一個都不能少》並駕齊驅的優質教育類電影。

  教育類電影是以教育事件為主題,以塑造教師和學生形象為主的藝術電影。它們描繪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聯結並傳遞富有內涵的人生哲思。外國影片諸如《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詩社》《起跑線》,國產影片如《一個都不能少》《美麗的大腳》都是教育類電影的經典之作。雖然這些電影年代不同,文化背景各異,但是總能從中找到一些共通的敘事元素和文化內核。

  教育類電影離不開“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他們是推動故事發展的原動力。電影《老師·好》中的高一(3)班是一個典型學生的根據地:桀驁不馴的洛小乙、溫婉可人的安靜、新潮前衛的關婷婷、愛看武俠小說的王海……這是一個永遠也不缺故事的集體。不論是因苗老師沒有讓她當班長,於是慫恿其他同學拆掉老師自行車擋泥板的關婷婷,還是桀驁不馴、從小混社會的洛小乙,按照傳統觀念,他們不是老師們喜歡的“好學生”,除了安靜,他們都是“問題學生”。雖然他們花式“作妖”,但是每一個學生身上的問題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電影中每一個“問題”學生的背后都是各不相同的成長故事。他們不是“壞”,而是在對抗中尋求關注。當他們感受到了老師的關懷,內心的善良就被最大化地激發出來。

  與其他類型電影中的反面角色不同,教育電影中的“問題”學生有著“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格本質,這就為后期他們的“改邪歸正”做出了情節與情感上的鋪墊,而這一轉變過程恰恰彰顯的是教師作為其中變量的重要意義。黑框眼鏡、朴素的襯衫,手拿搪瓷杯的於謙還原了20世紀80年代老師的形象。影片中的苗宛秋要求嚴厲,對“不聽話的學生”毫不留情,對好學生存有“私心”。但是好老師形象就是在教師身份與普通人的身份被剝離開的某一個瞬間完成的。

  作為普通人他是好面子的,當他得知學生被抓到了派出所,他拋下面子跑去“營救”﹔作為普通人他是懷才不遇的,但是當他與學生提及人生遺憾時,不忘激勵他們去勇於追求﹔作為普通人他是缺錢的,但當學生生病,他捐出了一個月的工資。

  這種身份剝離的催化劑,正是教師這一普通但又特殊的職業本身。不論遇到什麼,作為教師的苗宛秋始終不能放棄的是將每一個學生變成更好的人的堅守。正如苗宛秋的扮演者於謙表示:“我覺得尊師重道必須要內心對教師尊重。好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一輩子的。”

  教育類電影應當給觀眾留下許多關於教育的思考。《起跑線》引導我們思考學區房帶來的階層流動和教育公平的問題﹔《放牛班的春天》引導我們思考教育的目的是灌輸知識還是培養人格完整的人。《老師·好》則讓我們思考一個好老師的標准究竟是什麼。

  在電影聯合制片人曹郁眼中,這部作品折射出家校關系、師生關系、教育資源不均衡等問題。“我不是在最好的時光遇見你們,而是遇見了你們才是最好的時光。”電影以這句話開頭,也以這句話結尾。結尾的這句話是苗宛秋老師離開學校前在黑板上的留言,這句話深深影響了王海。於是就有了開頭的那一幕,當上教師的王海重復了苗老師的教導。總體來說,《老師·好》成功詮釋出了我國教師和學生群體積極向上、充滿活力和正能量的精神風貌。

   (作者:宗小寧 孫金行)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