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半邊天》:傾聽她們的聲音

鐘玲
2019年05月24日08:20 | 來源:中國婦女報
小字號
原標題:《半邊天》:傾聽她們的聲音

  無論是職業女性,還是家庭主婦,無論是中年女子,還是妙齡少女,影片以不同國家的風情為載體,演繹不同的女性在事業、家庭、親情、愛情等方面的不同選擇。既有當代女性在現實中所遇到的各種困境,也有她們的生存狀態,既有她們對命運的掙扎、對生活的抗爭,也有面對選擇的勇敢和堅強。

 

  憂傷而無奈,沉悶而隱忍,輕鬆而舒緩,溫情而平淡,歡快而浪漫……才不過一個半小時的時間,5個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境遇的女性故事,就讓我儼然經歷了一次長途旅行,感受到了各種不同的“滋味”。

  由賈樟柯監制,金磚五國合拍的第二部影片《半邊天》,是由五位來自南非、巴西、印度、中國、俄羅斯的女性導演執導,以女性視角聚焦當代女性情感與生活的電影。五個獨立的小短片,匯集成了《半邊天》這樣一部集錦長片。盡管,在觀影途中,我的心隨著5個小故事的開始至結束一直起伏不平、五味雜陳,但在之后,再回想起影片中的故事,無論哪一個,都有會心一笑的沖動。即使,只是一瞬間。

  其實,影片中的每個故事,都在訴說:選擇。

  南非導演薩拉·布蘭克執導的《性別疑雲》,講述的是一個體貌特征、行為舉止都很像男性的女賽艇選手,因遭受性別質疑被禁賽后,不得不改變為大眾意義上的“女性”的故事。19歲的恩通比,還未享受榮耀帶給她的快樂就陷入大眾的質疑之中,她不得不接受性別檢測以証清白。然而,她是一名女性的事實並未讓屈辱停止,體協以她不夠“女性化”為由,禁止她參賽。而改變這個決定的唯一辦法是,恩通比必須服藥以增強她的女性特征……這段故事以開放式的結局終止,恩通比到底選擇了什麼?是妥協做別人眼中的女性?還是堅持下去隻做自己?

  答案,沒有人知道。也許,答案本身在這個故事裡並不重要,《性別疑雲》意在用恩通比受到的傷害和她的遭遇,直指女性因才華出眾便被質疑甚至被妖魔化這樣一個荒誕的社會現象之余,向人們提出疑問:現代社會中我們該如何定義女性?而對於每個女性,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在如此不平等的生存環境下,是他人眼中的自己重要還是真實的自我重要?

  歧視、不公,讓《性別疑雲》一直深陷在一種憂傷的情緒裡,但恩通比嘴邊偶爾泛起的微笑,屬於她的戰場那水面上燦爛的弧光,卻賦予了這個故事短暫的美好與光明。

  與之相比,巴西導演丹妮拉·托馬斯所執導的《歸鄉》則顯得沉悶、壓抑了許多。年過半百的海倫娜,是一位被家庭傷害過、長期與家人疏離的中年女性,在接到一個來自家鄉的電話后,她踏上了探望病危母親的返鄉之旅。回到那個偏遠老舊的村庄,一切都變了又仿佛一切都沒變。在別人眼中有些不孝的海倫娜,面對痛苦的過去,面對如今垂垂老矣的母親,最終選擇了原諒、和解。

  與我們的國家不同,巴西經歷長期戰亂,一半家庭是由女性支撐起來的,在狹隘的父權社會中,女性猶如戴著鐐銬艱難生存,她們背負了許多不可磨滅的傷害,影片中的海倫娜便是其中之一。雖然生存背景有千差萬別,但對於原生家庭的傷害——這個在任何國家都存在的“普遍性”話題,總是很容易就引發共鳴,觸碰痛點。人戲合一,真情流露,海倫娜仿佛在向每個無法忘記家庭傷痛的人詢問著:我們,要如何面對原生家庭給予的傷害?我們,該怎樣放下過去與家人和解?

  或許是,《歸鄉》選擇了用人物原型演繹的緣故,這部短片既沒有繁復的場景,也沒有過多對人物內心細致的描摹,卻自然而流暢、真實而情切,讓人有無盡的心痛之感。海倫娜的臉上自始至終沒有戲劇化的表情,可她的眼眸幽深如墨,有看盡世事的滄桑,也有逆流成河的悲傷莫名。

  從巴西到印度,影片的色彩逐漸變得明亮。印度導演阿什維尼·伊耶·蒂瓦裡用一種輕鬆、明快的方式,讓她所執導的《媽媽的假期》充滿了趣味性。沒有互相埋怨、爭吵不休,沒有雞飛狗跳、暴力相向,更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整個故事用舒緩的節奏,以“媽媽要出走”這件事延展開來。短片的女主人公賽瑪是一位家庭主婦,她身兼“數職”整日被繁重的家務所累,沒有一點自己的空間和自由。但即使這樣,家人仍看不到她的付出,不被尊重、不被理解的痛苦讓她不堪重負,於是,賽瑪向家人提出休假去找尋自我。直至這時,一家人才發現她的重要性。公婆、丈夫、子女,一時間都難以想象沒有她在的日子。

  短片在賽瑪決定放棄度假,家人決定分擔家務的皆大歡喜中結束。賽瑪的故事再次將全職主婦這個群體的生存現狀展現了出來。女性事業與家庭難以兼顧,全職女性不被承認其價值和不被尊重的這個生存困境,遍及世界的各個角落,而她不過是全世界千千萬萬個全職主婦的縮影。導演曾說,她想通過影片為女性喝彩,讓更多人看到女性的另一面,並感謝她們無時無刻對家庭無私的、無微不至的照顧。毋庸置疑,短片看似“圓滿”的結局,各讓一步的和諧處理方式,有落入俗套之嫌,但可以肯定的是,短片隻想讓人們認識到這個群體的價值,而賽瑪突然想從麻木的家務中解放出來,其實也是一種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

  是以自己想要的方式活著,還是活成他人期望的樣子?

  由劉蓓、王珞丹主演的中國篇《餃子》,為我們解答了這道難題。短片裡,仍是我們熟悉的中國味道。母親的黃昏戀,女兒的職業困擾,中國新生代導演劉雨霖以餃子為軸,將兩條線索交織在一起,展開敘事。女兒因母親的對象是一位廚師,比不上離世的院士父親而阻撓母親的戀情。兩人產生隔閡,最后母女因母親對其男友一段開誠布公的對白,達成相互理解,她們從各自的角度出發,發現她們認為的人生真諦:人要想活得輕鬆,要為自己活,堅持自己的喜歡,才是最大的不平庸。

  溫情的畫面,圓滿的結局,《餃子》大概是最符合中國人期待的一部短片。母女隔閡,在平淡無波瀾的敘事節奏之中煙消雲散,卻不乏處處留下溫情。母愛也好,對夢想生活的堅持也罷,她們終於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影片的最后一部分是由俄羅斯導演伊麗莎維塔·斯蒂肖娃執導的《線上愛人》,這是影片中唯一具有青春、浪漫氣息的存在,也是具有喜劇元素的一章。馬車、火爐、19世紀的服裝與現代自行車、筆記本電腦的混搭,心中小鹿亂撞的少女與幽靜、旖旎的俄羅斯小鎮風光,構成的美好畫面,“如果外面的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那我想好男人可能在監獄裡”這樣詼諧幽默的台詞,都為這部短片的“出眾”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而劇情出人意料的兩次反轉,也讓整個故事格外的具有戲劇性——單純、朴實的鄉村姑娘瓦婭與一位英俊的男囚犯墜入了網戀,盡管村裡的人都在嘲笑她的“傻”,她還是一如既往。但當男人依約乘船前來,她才知道自己愛上的居然是一個殘疾人。從歡欣到驚恐再到抱頭痛哭,瓦婭難以接受這個事實,逃之夭夭。母親對男友的“殺人犯都比他強”的調侃,周遭人的各種嘲笑,都比不過他現實中的缺憾更讓人崩潰。

  瓢潑大雨中,心上人仍未退縮,而是堅持在岸邊等待她的到來。終於,他的赤誠撼動了瓦婭。雨后清晨,人們瞠目結舌地看到,瓦婭背著他一臉甜蜜地走回了家。愛情面前,瓦婭拋開偏見,沖出來自母親和全村人傳統觀念的束縛,決定努力尋求真愛,遵從自己的內心。

  不同的人生境遇,不同的選擇,恩通比或許選擇了妥協,海倫娜選擇原諒,賽瑪選擇包容,中國的母女二人都選擇了理解,而瓦婭選擇了成全,成全自己,也成全愛情。

  無論是職業女性,還是家庭主婦,無論是中年女子,還是妙齡少女,影片以不同國家的風情為載體,演繹不同的女性在事業、家庭、親情、愛情等方面的不同選擇。在這些故事中,既有當代女性在現實中所遇到的各種困境,也有她們的生存狀態,既有她們對命運的掙扎、對生活的抗爭,也有選擇面對現實的勇敢和堅強。如賈樟柯所說,全世界對於女性都有一些條條框框的約束,比如女人應該持家、矜持,在事業上不能像男人一樣勇往直前……恰恰在這部電影裡,我們所看到的是,她們想要打破傳統觀念束縛所做的努力,而不一樣的人生境遇,也無法掩飾一個事實,她們是母親,她們是妻子,她們是女兒,但她們更是自己。

  細細想來,《半邊天》中,每個國家的女性故事,都具有代表性與“普適性”,淡薄而不濃烈的敘事方式,卻讓人在離開銀幕畫面的視覺侵襲之后回味悠長。

  遺憾的是,影片的排片少到異常可憐,公映第4日,我隻能跑到距家25公裡外的地方,才能尋到一場。不過,盡管影片與佳作尚有一點距離,但這5個能夠讓人深思的故事,終究使我覺得不虛此行,倒是一種幸運。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