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推出“讀黨報 看變遷”欄目
圖為1950年7月3日,人民日報一版刊發消息,當年小麥總產量約達400億斤。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開欄的話
人民日報記錄了新中國砥礪奮進的光輝歷程,也記錄了百姓生活的發展變化,70年櫛風沐雨,70年春華秋實,都凝結在這些浸透時光的文字裡。從今天起,本版推出“讀黨報 看變遷”欄目,以70年間人民日報報道為線索,今昔對比,折射國家、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變遷,敬請關注。
清晨,山西運城席張村,78歲的鄭天德吃過早飯,踱步來到地裡。看著一根根麥稈直挺挺地立在那裡,上面擠滿了麥穗,老鄭不禁歡喜。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村裡人隻能靠天吃飯,“碰上個旱年,50米深的井水根本不夠澆地。”老鄭說,如今,雖然村裡小麥種植面積變化不大,產量卻多出兩倍﹔有了科學管理和機械化生產,“一個鐘頭就能干完以前一個上午的活兒。”
2018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13158億斤,其中小麥的產量就達到了13143萬噸,全國糧食產量連續第七年保持在1.2萬億斤以上。全國人均糧食產量也顯著提高,從1949年的208.9公斤提高到2017年的477.21公斤。如今,我國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基本盤已牢牢穩住,人們的要求早已從吃得飽升級為吃得好、吃得健康。
糧食增產與政策支持密不可分。幾十年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得到推廣,農產品市場體系逐步建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全面提高,農產品供給實現了由短缺向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2004年到2019年,黨中央連續發出16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科技進步也功不可沒。2018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3%,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8%。“我國糧食單產大幅提升,高產高抗新品種的選育、田間管理技術的推廣和現代生產要素的投入,助推農業生產不斷邁上新台階。”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秀東說。
(本報記者 喬 棟 郁靜嫻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