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與人工智能結合,傳統媒體或難有未來
智媒時代仍面臨諸多技術挑戰

人工智能正被媒體廣泛應用。圖為封面新聞的小封機器人。資料圖片
從機器人“秒速”撰寫財經、體育、氣象等新聞,到720度沉浸式高清直播帶受眾身臨其境,再到惟妙惟肖的AI合成主播相繼亮相……眼下,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新聞的生產方式。擁有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諸多“黑技術”助力的智媒傳播,越來越移動化、智能化,有時甚至更人性化,這不僅顛覆著受眾的感官體驗,也沖擊著媒體人的從業經驗。立足人工智能技術前沿,未來媒體會長啥樣?又該如何發展延伸智媒探索?
2019全球人工智能產品應用博覽會近日在江蘇蘇州舉行,其間,在“智媒未來——人工智能與媒體融合發展”的分論壇上,從中央媒體到地方媒體,從高校學者到行業新銳,各方前沿觀點的碰撞讓人們對人工智能時代媒體融合發展的新動態與新模式有了更新的認識,也為在智能化媒體探索中迷茫的業者開闊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人機耦合賦能媒體是趨勢
新華社此前推出的AI合成主播曾引起業界普遍關注,可能很多人會有同樣的疑問——既然有真人主播,為何還要這些“沒有靈魂”的合成主播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相比真人主播,這些AI合成主播不僅能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不停歇地提供服務,還能用無數個分身在不同的現場同時為觀眾帶來各種資訊。”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新華社客戶端主編陳倩介紹,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其AI合成主播共播發稿件236條,累計瀏覽量達1.2億。而目前,這一智能應用正在新華社全面鋪開,已播報新聞5000余條,累計時長達1.3萬多分鐘。此舉節約出來的人力十分可觀,可以讓記者更加專注於獨到深度的報道和人文訪談。
對於媒體發展的未來,長期從事網絡與新媒體研究的蘇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陳一認為,技術的擴散不是均質的、等速的,也不是等距離的,因而需要我們更加靈敏地去捕捉它、用好它。
“未來人工智能將被廣泛應用於媒體內容生產、管理等各個方面,人機耦合賦能媒體行業提質增效是不可逆轉的趨勢。”科大訊飛聽見科技媒體業務線總監黃佑銀說道。
目前,傳統媒體正面臨一系列挑戰,如傳統錄音整理耗時耗力且試音效果差、音質不清晰、文件容易泄露,傳統內容生產來源多、數量大、效率低、成本高。對此,黃佑銀認為,面對媒體融合這一時代課題,有3個發展方向值得期待與探索。即如何擴大主流媒體價值影響力,讓主流媒體的優質內容通過媒體融合方式抵達更多用戶,這是未來探索的方向。如何以傳播優勢提升智力勢能,傳統傳播渠道主要是基於報社、廣電以及手機等載體,而未來傳播可能更側重基於算法的分發,如何讓傳播變得更快、受眾更廣值得深思。如何以更新的技術迭代開啟無限的想象空間,人工智能等技術迭代將驅動媒體內容生產變革,以5G、人工智能等技術驅動的新聞採集、以算法為核心的內容分發已成為可能。個性化與社會化交織,將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內容體驗。
人工智能尚初級並非萬能
人工智能的優勢已不言而喻,也被業界廣泛認可,但在認識人工智能強大的同時,與會嘉賓也較為客觀地看到了其目前發展所處初級階段面臨的不足。正如瞭望周刊雜志社副總編輯羅海岩所言,人工智能正在逐步作用於媒體領域,意味著媒體從“眾媒”走向“智媒”,這是一次革命性的重大歷史轉變。然而,這種智能不是萬能的,人工智能技術還處在比較初級的水平,應該冷靜客觀地評價,多角度地思考和實施。人工智能會給新聞操作方式帶來一定的變革,但新聞工作者的理想和情懷是新聞業發展的本質。寫作機器人是為了解放採編人員的勞動,有利於他們將精力集中於更深層次的研判和思考。
對此,《中國記者》值班主編陳國權也表示認同。他認為,人工智能將極大推動媒體傳播力的提升,但應該認識到技術的邊界。人工智能沒有情感隻會做“薄情報道”,缺乏媒體所需的傾向、情感和人文關懷。同時,人工智能也做不到採訪或者提問的精髓——追問。目前人工智能應是媒體工作者輔助生產以及採集收集新聞線索的工具。
中國傳媒大學媒介音視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葉龍也認為,智能媒體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共同演化、產生的新形態,然而,媒體資源的智能分配、音視頻節目內容虛擬化制作、音視頻內容的智能監管等媒體服務智能依然面臨諸多技術挑戰。
在葉龍看來,智能媒體時代仍然面臨諸多技術挑戰。例如,媒體資源的智能分配方面,制作資源、計算資源、存儲資源、傳輸資源等資源利用率低,供給側改革需求明顯﹔音視頻節目內容虛擬化制作方面,場景採集效率低、重復利用率低,內容的呈現受導演、導播限制,交互性低﹔音視頻內容的智能監管方面,涉黃、涉暴恐以及敏感事件以人為監看為主,效率低,時效性差﹔用戶行為分析與個性化推薦方面,推薦系統基於以往收視習慣,未考慮當前的用戶體驗以及情感需求。
傳播力或取決於內容拆分能力
“我們堅持做好內容產出,主動擁抱技術、擁抱新媒體,傳統的媒體應該是有出路的。”蘇州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委員、《蘇州日報》副總編輯高岩這樣說道。
他表示,盡管新技術不斷沖擊著傳統紙媒,但報紙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相對優勢。相比其他平台,對於本地資源的整合力,對於各種信息的集成度,地方黨報依然擁有相當的優勢。應對互聯網時代的挑戰,一方面要做好內容生產,另一方面則必須擁抱技術,“紙媒+智媒,就是我們的未來”。
作為蘇州地區最大的綜合門戶網站,名城蘇州網近年來也變化頗多。名城蘇州網總編輯金磊認為:“沒有人工智能跟傳統媒體的結合,就沒有我們的未來!”他強調,新媒體時代抓住三個特征十分關鍵:其一,體制優勢越來越讓位於內容傳播力,盡管技術條件、技術手段越來越先進,但是歸根到底各種各樣的優勢最終還是要讓位於內容傳播力。
其二,內容傳播力取決於用戶需求的拆分能力,以前做新聞內容大多圍繞通稿,但通稿會越來越成為歷史。在當下的信息時代,最重要的是針對用戶需求進行內容拆分,拆分后要推送給有需要的用戶。因此,就目前而言,如何讓有價值的內容找到用戶十分重要。
其三,具備極致體驗的制造力,這是對所有媒體工作者提出的課題,如何把干貨提煉出來,並以極致體驗的方式帶給用戶,這是對內容生產者最大的挑戰,也是莫大的機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