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大數據:知人、知面,還要知心

——“大數據推動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座談會側記

2019年05月29日07:0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大數據:知人、知面,還要知心

  觀眾在數博會遵義“大數據+教育”分會場體驗機器人教學。羅星漢攝/光明圖片

  一名觀眾在數博會遵義“大數據+教育”分會場體驗5G-VR。羅星漢攝/光明圖片

  5月27日,滿幫集團展廳內展示了“大數據+公鐵聯運”系統,圖為貨車司機正使用該系統通過手機App查看實時貨源信息。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攝

  “知人、知面,還要知心”。大數據為用戶畫像,精准對接了文化生產和文化消費,還要更深入地挖掘文化內涵,提高文化產品的情感溫度,才能更有效地配置資源、促進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滿足人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5月27日,在2019年貴陽數博會期間,光明日報舉辦了“大數據推動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座談會,邀請數字文化領域的從業者、研究者共同探討文化產業大數據應用的新實踐和新思維,傳播大數據應用的新經驗和新路徑。

  知人:用好大數據的“富礦”

  “從各級非遺中心數字資料到各級媒體的影像資料,從各類文化館、博物館的館藏資料到各類出版社的電子書籍,再到廣播、影視、動漫、版權、數字內容等等,文化類大數據廣博浩瀚,做到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這正是大數據技術的用武之地。”貴州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徐靜盤點貴州大數據的“富礦和鑽石礦”。

  當貴州“把不可能變成可能”,讓一個經濟欠發達的邊陲省份一躍成為大數據產業的中心,大數據從理念到行動,正全面提升貴州智慧政務和產業發展,貴州文化產業大數據也率先探索:推動“中國文化出版廣電大數據產業項目”納入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版權雲”項目取得新進展,版權注冊用戶突破1.2萬家,收入作品超過70萬篇﹔“廣電雲”項目匯聚國家直播衛星中心6000多萬用戶,以及全國IPTV、央視等用戶數據﹔“多彩貴州宣傳文化雲”建立省級統一技術平台,率先實現省、市、縣三級宣傳文化系統數據的聚、通、用,率先實現88個縣級融媒體中心全面上線運行。

  像貴州一樣,各地正在探索怎樣將公共文化機構的文化資源激活用足。國家文化大數據項目籌備組副組長、玖揚傳媒總裁高凱給出了一個打通“前端-雲端-終端”的“解決方案”,國家層面應搭建文化大數據服務平台的“雲端”,一頭連著“前端”的博物館、美術館、檔案館、紀念館、文化館和劇院、影院“五館兩院”,讓60萬家公共文化機構的資源不再“沉睡”。另一頭連著“終端”,既能看、能用,消費者通過手機、計算機、電視機這些屏讓享受文化產品,還能生產,為文化從業者提供文化資源和創作靈感,通過對數據進行加工,開發新的文創產品。

  “文化資源數據化,為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帶來新空間與新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大數據服務要‘知人’,以人為本。”在清華大學中國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挺偉看來,隻有圍繞消費者需求,以人為中心,推出高質量文化產品供給,才能增強中國人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以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知面:刻畫數字文化消費版圖

  “你在看書,書也在看你”。數字閱讀上的消費數據、行為數據通過算法分析,會形成新的產品和包裝,把好的內容、經常看的內容、對其有益的內容推薦出去,又產生更多用戶對推薦內容的閱讀和消費數據,這樣不斷循環、迭代、優化,消費者想看的書源源不斷地呈現在他的手機書架上,實現了“千人千面”,精准對接讀者需求,閱文集團出版商務總監陶雲飛談起了數字閱讀的產品設計邏輯。

  讀者的劃線、評論信息也成為有價值的數據,陶雲飛介紹,閱文集團在兩年多時間,積累了讀者的140多萬條劃線和數百萬條評論信息,這些信息和數據,經過清洗、分析后提供給出版社,讓出版社精准了解閱讀者的喜好,以及地域、年齡、學歷分布特點,推出新書時會更有針對性。

  數據不僅對個體消費者“知面”,還能對城市和區域“知面”。騰訊研究院基於騰訊游戲、新聞、視頻和動漫以及網絡文學、音樂、快手和貓眼電影等多個平台的全樣本大數據,構建全國31個省351個地市文化消費數據的評價模型,得到了數字文化指數,來刻畫數字文化消費活力版圖。騰訊研究院研究員劉瓊從版圖中得到了四個結論:

  第一,人口大省和經濟強市數字文化消費活力更強,數字文化指數前十大城市基本上都是數字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佔據優勢,從區域上看,廣東一直都是領先於其他省份。第二,數字文化指數增速上看,上呈現兩級化發展,一線城市和五線城市的增速都非常高,絕對值還是一二線城市佔比高。第三,從文化形態來看,媒介承載的內容形態逐漸從文字、圖片向音頻、視頻演進,2018年短視頻和視頻類的數字文化產品,保持著較高的增速。第四,以IP為核心,推動“文化+”相關產業發展,不僅可以帶動本身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對制造和旅游相關行業也可以賦予新的文化內涵和附加值,數字文化指數每增加1點,產業板塊文化指數上升24.4點,文化的拉動作用明顯。

  知心:技術創造美、表現美、傳播美

  “文化產業涉及面廣、滲透性強,以大數據技術為抓手,推動文化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潛力巨大、大有可為。”但北京工業大學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王國華更關注“本”與“體”“形”與“魂”的關系,文化產品直接作用於人的心靈,影響人的精神,應更“知心”,有思想高度和情感溫度。

  “數字文化產業只是文化產業的一部分,也只是豐富多彩的文化產業表達形式之一,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表達的數字化,舍本逐末。”王國華建議,在“大數據如何促進文化產業內容更精准形象生動地表達”、“如何豐富文化產業表達形式”、“如何突出文化產業內容創造者價值”以及“受眾如何更願意接受文化產業的數字表達”等方面還需要破題,還需要對技術加以引導,畢竟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是工具,應當緊跟內容,而不是單純表現其形式的華麗與炫目,更要防止“技術綁架內容”。

  “大數據對文化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產生重構。”國廣星空傳媒總裁王明軒分析,以前文化生產從生產者、傳播者到消費者﹔今天,內容創作更加大眾化、交互化,營銷傳播更加網絡化、平台化,文化生產成為生產者和消費者雙向整合的交互產業,文化消費更多樣化、個性化、更強調黏性,“你不僅喜歡我,還要天天喜歡我”。

  “文化產業的終極目標是創造美、傳播美、表現美、歌頌美,用美激勵人、塑造人、鼓舞人。要引導技術去不斷挖掘文化的內涵,用美創造價值、引導價值、重塑價值。”專家們希望,在新技術對文化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改造的過程中,要推動“互聯網+文化”的融合發展,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促進文化創造力激情迸發。

   (本報記者 張玉玲 呂慎 張國聖)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