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八子》聚焦熱血史詩 高希希:要拍出故事的溫度

黃岸
2019年06月03日06:02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八子》聚焦“八子參軍”熱血史詩 高希希:我要拍出故事的溫度

  《八子》海報

  發布會上,主演劉端端、邵兵溫情重聚,共憶拍攝點滴。

  昨日,根據贛南真實事件改編的戰爭史詩大片《八子》在江西贛州舉行新聞發布會。導演高希希、主演劉端端、邵兵溫情重聚,共憶拍攝點滴。電影《八子》以1934年秋紅軍第五次反圍剿進入最艱難時期為背景,講述了排長楊大牛(邵兵 飾)在六個弟弟全部壯烈犧牲后,帶領全排戰士包括最小的弟弟滿崽(劉端端 飾)歷經數次以寡敵眾的激烈戰斗,與敵人浴血肉搏拼至最后一刻、最后一人的悲壯故事。影片已被國家電影局列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影片”,將於6月21日全國公映。

  熱血史詩首登大銀幕

  “兄弟背”現手足情深

  從現場曝光的預告片看,《八子》在視覺上場面宏大,故事朴實卻扣人心弦,電影的故事原型是江西瑞金沙洲壩七堡鄉一位名叫楊顯榮的老人,將自己的八個兒子全部送上戰場,全部壯烈犧牲。

  據統計,被稱為新中國“紅色搖籃”的贛南中央蘇區當年總計有33余萬人參加紅軍,60余萬人參加赤衛隊等支前作戰,有名有姓的烈士達10.82萬人,可謂“家家有烈士,戶戶埋忠骨”。

  影片以“八子參軍”為背景,著重展現的是兄弟八個最后隻剩老大和老幺,兩人在戰場上的成長和堅持。

  現場,邵兵和劉端端還原了片中的“名場景”——兄弟互背。說到這個場景,兄弟倆都頗有感觸。“哥哥大牛就像小時候一樣背起弟弟滿崽上演‘兄弟背’。然而實際上,滿崽即將要去完成一項極為危險的任務,作為家裡僅剩的兩兄弟,彼此都希望對方活著,但是他們最終還是選擇了戰場,大牛知道,那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背弟弟了。”邵兵說,片中哥哥背著弟弟這個細節在影片前后呼應,是個特別巧妙的設計。

  飾演老幺“滿崽”的劉端端則透露,拍攝這場重磅戲時,邵兵提議不要過度煽情,“他說該怎麼拍就怎麼拍,反而能拍出那種戰爭的殘酷感”。

  劉端端表示,片中的“滿崽”自始至終隻有一個目標,就是回家。最初他上戰場是為了找哥哥回家,但看到哥哥們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甚至為此付出了生命,他開始對戰場有了認識,最后自己也走上戰場,其實是為了保全更多人的家:“戰爭其實是這部戲的外殼,在更大的角度上它講的是母子、兄弟之間特別深摯感人的愛,是我們內心都需要的那種溫暖的東西。”

  外景拍攝條件艱苦

  轉戰多處實地取景

  影片《八子》自去年12月在江西開機,轉戰當地密林、河灘、山谷等多處實地取景,但時值寒冬,連續兩個月的拍攝期間非雨即霧,沒有晴過一天。

  談到拍攝時的艱苦,兩位演員也對高希希進行了“控訴”。劉端端表示,他在拍戲時就是泡在冰冷泥濘的河水裡,一泡就是好幾個小時。

  邵兵則直接吐槽,不知道為什麼每次高導找他拍的戲都這麼苦?“戲裡我的每個鏡頭旁邊幾乎都在冒黑煙,還有各種爆破點,每天拍完回房間,咳出來的都是黑痰。高導拍戲非常嚴格,有時候會指著眼前的一攤冷冰冰的泥水就讓人躺上去,一躺就是好久,拍完又冷又累。”

  對於大家的“吐槽”,高希希直接回嗆:“我的戲就沒有一個不苦的。”他表示,這部片有四五十個群眾演員,因為太苦了,拍到一半時有一半人就跑了,留下來的一半人堅持到最后:“我問他們你們為什麼還在,他們說,我們對電影是真的熱愛啊。這一點讓我很感動。其實拍戲本來就是要吃苦的,這是非常正常的事。”

  高希希:最看中的是拍出真實性

  此次為《八子》保駕護航的主創陣容亦是大咖雲集:劇本由打造過《建黨偉業》《建軍大業》《智取威虎山》《百團大戰》的華表獎優秀編劇董哲執筆,同時聚齊了劉端端、邵兵、岳紅、何潤東、程媛媛、於濱、高志強等多位新生代、老戲骨鼎力加盟。

  而導演高希希,更是拍戰爭題材的一把好手。從《毛澤東》《歷史的天空》《血戰長空》到《幸福像花兒一樣》,由高希希執導的多部戰爭、軍事、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廣受觀眾喜愛,並且實現了飛天獎、華表獎、金鷹獎、百合獎“全滿貫”。

  在接受廣州日報記者專訪時,高希希表示,身為江西土生土長的導演,將家鄉的熱血史詩搬上大銀幕,自己一度倍感壓力:“家鄉的父老鄉親對這個故事也特別熟悉,我一定要做好這部電影。”

  但拍攝這一題材,高希希並非照搬原型故事,而是希望能跳脫出原有的框框:“只是講一個母親把孩子送到戰場還不夠,我們主要講的還是成長。一個孩子從朦朧的年少時期,到最后在戰場歷經艱難,真正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人。”

  高希希坦言,在看歷史資料時,自己就被這個故事震撼了:“一個普普通通的母親深明大義,把八個孩子送上戰場,等了35年,沒把孩子等回來。”具體到拍攝時,高希希最看中的就是拍出真實性,避免套路和模式,劇本改了十幾稿,不斷摳細節,就是要把故事的溫度拍出來:“做到雅俗共賞很難,但我也希望大家看了這個影片能夠真正地感受到當時革命前輩的不容易,這些歷史事件都是真實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必須把它拍好才對得起先烈。”

  談到具體細節,高希希舉例,片子裡的語言都特別接地氣。例如母親在孩子出門前對孩子們說的話,就是希望孩子們能夠回家,非常朴實:“我拍這部電影,就是要讓觀眾感受到這事確實是發生過,我們把勁兒都使在真真實實的細節中。哪怕有半分的不真實,觀眾必將離你而去。現在的觀眾,尤其是年輕的觀眾對電影是非常挑剔的。”

  演員選真正合適角色的、能吃苦的

  高希希坦言,自己拍電視劇和電影時的狀態完全不同:“一拍電影大家就覺得我太矯情了。”他透露,拍《八子》時好幾場大戲重拍了好幾次,還有一次他站在劇組搭的一個浮橋上,糾結了半天,覺得這橋得重新搭一個:“當時劇組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搭了半個月,但必須得重新搭,否則效果出不來。后來劇組重新在懸崖上搭了一個索橋,花了很多物力人力,后面我想想也后怕,萬一完不成就是前功盡棄了。”

  對於記者問到為何這次主創沒有選擇太多的明星大腕?高希希回應道,影片在拍攝之初他就希望把這部電影往大片方向上做。因此,自己更希望在故事、戰爭場面上精心打磨,至於演員方面則更希望找到真正合適角色的。他透露,像拍攝環境這麼艱苦的一部戲,並非所有演員都有勇氣挑戰,而跟自己已經第五度合作的邵兵,已默契十足,劉端端也是一個願意吃苦的年輕演員。

  高希希透露,在拍攝現場,他經常鼓勵演員們集思廣益。例如,邵兵就給他提過很多很有益的建議,后來都被採納了。“大牛每犧牲一個弟弟,就會在手臂上刻下一道深深的傷痕,有的血痕已經干了,又刻上了新的血淋淋的一條,那種切膚之痛扑面而來,這個催人淚下的細節,就是戲裡的演員提出的。”

  而作為本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的評委主席,高希希也談到了時下電視劇市場的發展。他認為,隨著觀眾審美的提高,以及市場逐步“去粗取精”,如今的電視劇市場數量緩沖了,質量則普遍上來了,未來會往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