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俄羅斯神作不斷 《絕殺慕尼黑》看得你手心出汗

孔小平
2019年06月06日08:41 | 來源:揚子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絕殺慕尼黑》看得你手心出汗

  近年來在中國上映的俄羅斯電影不斷增加,且大多是“黑馬”,包括災難片《火海凌雲》,講足球的《最后一球》,講花樣滑冰的《花滑女王》,馬上6月13日講籃球的《絕殺慕尼黑》即將上映。這些俄羅斯神作大多改編自真實事件,把故事說好的同時幾乎都有個標簽——“鐵血和燃”。

  沒想到!竟是《灌籃 高手》終極對戰的原型

  看《絕殺慕尼黑》之前記者有好幾個“沒想到”。該片已在今年北京電影節展映過,上周也在全國大規模點映了。很多人像記者一樣,乍一聽《絕殺慕尼黑》片名,還以為是一部諜戰片或戰爭片,沒想到它是根據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籃球決賽真實事件改編的,一部名副其實的體育電影。

  另外,估計很多非籃球迷的觀眾也沒想到,《灌籃高手》中一個超燃的經典片段居然就取材於這一真實事件。有網友表示,“還記得《灌籃高手》最后一幕嗎?湘北對戰山王,最后3秒,落后1分,流川楓長傳,櫻木接球投中,絕殺山王。其實這是有原型的,就是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上,美蘇籃球終極對決的最后三秒反殺,俄羅斯電影《絕殺慕尼黑》完美地復刻了這場傳奇比賽。看片時勾起我對《灌籃高手》的回憶,我幾度落淚。”

  另外,該片在俄羅斯上映時票房口碑雙豐收,以30億盧布創下俄羅斯影史本土電影票房紀錄,據統計,每10個俄羅斯人就有1個看過該片。甚至俄羅斯總統普京也實名為《絕殺慕尼黑》點贊。今年正值中俄建交70周年,該片受邀參加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展映期間同樣獲得國內多家媒體、影評人的盛贊,有望成為“今夏爆款黑馬”。

  燃爆了!“三秒絕殺”的長鏡頭看得手心出汗

  看《絕殺慕尼黑》的過程特別像看《摔跤吧!爸爸》,讓人再次感受到體育競技的魅力。那這個“三秒絕殺”的“高光時刻”,到底是怎樣煉成的呢?

  《絕殺慕尼黑》的開場,蘇聯男籃國家隊臨危受命的加蘭任教練在第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就放出宣言“我們要戰勝美國隊”,隻因為他認為“美國隊早晚有一天要被打敗,我覺得最好是輸給我們”。

  誰都知道,美國男籃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從1936年到1972年,美國男籃就制霸奧運籃球賽場36年。在奧運賽場上,美國男籃打過63場比賽,場場全勝。電影裡有一句台詞,“美國家家門口都有籃球框”,可見籃球是他們的全民運動。在最后決戰高潮時,蘇聯教練看著美國隊員熱身的樣子,也感慨了一句“他們到底是吃什麼長大的”。

  對於片尾的“絕殺三秒”,對蘇聯隊究竟應不應該獲得這個冠軍,體育史上至今都還有爭議。《絕殺慕尼黑》隻對這段往事進行了細致的還原呈現,至於答案,則交給觀眾自己去評判吧。

  在比賽最后3秒時,雙方比分僅相差一分,蘇聯隊教練喊了暫停,但因為語言障礙,計時器滯后按下,這時屏幕隻顯示為一秒。重新開賽后,也是從一秒開始倒計時的,這樣美國隊就領先了一分贏了,美國隊開始全場慶祝。蘇聯方面抗議再三,以及國際業余籃球聯合會秘書長的介入,裁判重新按照3秒倒計時。誰也沒想到最后三秒還能進球!但蘇聯隊確實做到了——一個長遠的傳球,直接將球帶到了籃下,一個躍起扣球,剛好三秒。蘇聯隊加了兩分,以61:59贏了美國隊。

  就算是坐在影廳裡,早就知道結局的觀眾看著大銀幕上各種描繪眾生相的定格、慢動作和長鏡頭,還是個個手心捏汗,氣氛真是燃爆了。另外片尾還有一段當時史實的音像資料呈現。

  不得不說,這次失敗對美國的打擊巨大,以至於到現在美國人仍然不肯承認這場比賽的結果。但可喜的是,《絕殺慕尼黑》並沒有去評判最后時刻的各種事件是否符合規則,也沒有執著於其中的各種陰謀論,只是盡可能地還原當時的場景。“這場比賽的意義非凡:美國人至今仍記得它,我們也是如此。”該片導演安東·梅格爾季切夫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電影並沒有把他們(美國)描繪成壞人,“我們試圖理解他們並客觀地展示這場比賽,我們盡力真實重現比賽中的雙方。”正如電影裡所說:體育比任何戰爭都純潔,都美麗,不論是熱戰還是冷戰。

  挺意外!演員竟都是非專業籃球隊員

  眾所周知,拍攝體育電影最大的問題就是演員,如何讓演員們專業起來,打出真實球員們的水平是很難的。所以陳可辛導演正在拍攝的電影《中國女排》就宣布會啟用一些女排隊員參演。

  然而記者查閱資料發現,《絕殺慕尼黑》的主演都是演員,而非專業籃球隊員。據悉,扮演球員薩沙和謝爾蓋的兩位演員在拍電影之前,甚至沒有接觸過籃球。《絕殺慕尼黑》從籌備到完成,一共拍了3年時間,其中有一年時間,主演們沒干別的,就是在跟著專業籃球教練打球。所有演員日常還要與專業籃球隊進行大量比賽來磨煉技術。因為演員在球技上的專業,才讓整部片的比賽場面充滿了觀賞性,也很容易把氣氛點燃。難怪主演們說,演完這部片,他們都可以去專業球隊打球了。

  不得不說,《絕殺慕尼黑》的籃球場面拍得太好,整體節奏的把控、鏡頭的切換和銜接,再加上如神來之筆的升格慢鏡和音樂,觀眾看得特別得勁,特別有現場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