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為脫貧攻堅尋找“門道”——

訪《心無百姓莫為官——精准脫貧的下姜模式》作者王慧敏

黃琳
2019年06月11日13:18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研討會上,有關專家就下姜村脫貧之路進行深入探討。

  研討會上,有關專家就下姜村脫貧之路進行深入探討。

  6月2日上午,王慧敏《心無百姓莫為官——精准脫貧的下姜模式》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該書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展現大國小村脫貧,並帶動周邊村庄走向共同富裕的報告文學作品,在2019年第十五屆深圳文博會上廣受好評,並獲相關部門肯定。

  日前,該書作者——人民日報社經濟與社會部主任王慧敏就該書的寫作背景、樣本選擇、創作經歷和寫作目的等進行了深入的解答。

  小康不小康 關鍵看老鄉

  《心無百姓莫為官——精准脫貧的下姜模式》的創作初衷是什麼?為什麼選擇浙江省淳安縣下姜村,作為觀察中國廣大農村如何實現精准脫貧的窗口?

  王慧敏認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但就當前看,農業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扶貧脫困,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2020年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當前,可謂處於“攻堅”的關鍵時期。那麼,“堅”在哪裡?如何攻克?是我們無法回避的重要問題。基於這些現實問題和時代背景,王慧敏希望尋找一個樣本,通過解剖麻雀的方法,找出中國廣大農村長期貧困的“窮根”,探尋脫貧致富的路徑,為鄉村全面振興總結可復制的經驗,從而為全國的脫貧攻堅戰盡綿薄之力。

  樣本,必須具有充分的代表性。認真思考后,王慧敏選定了浙江省淳安縣下姜村。這不僅因為下姜村是五任浙江省委書記的聯系點,頗有名氣,更因它在短短幾十年裡通過踐行“兩山”理念,實現了從“窮臟差”到“綠富美”的蛻變,實現了億萬農民鼓起腰包的夢想,繪就了鄉村全面振興的美好圖景。

  下姜村的發展,不僅能折射出浙江省農村發展的整體狀況,還能折射出全國農村發展的整體狀況。長期走不出貧困怪圈的老下姜,有著千萬貧困村的共性:土地貧瘠,資源稟賦較差﹔風災、洪災輪番來襲,自然災害頻仍﹔地處偏遠,不具備發展市場經濟的區位要素﹔生產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低﹔缺乏龍頭企業和能人帶動等。

  面對同樣的困境,許多村庄迷茫徘徊,而下姜卻成功“突圍”。王慧敏跟蹤報道下姜多年,深知這絕非運氣使然——下姜村不是借著“省委書記聯系點”的東風、用錢用物堆出來的“盆景”。它的成功秘訣是“省委書記們傳遞的新觀念和新思路,以及生態保護理念催生的發展新模式”。這種模式,“接地氣”、可復制,隻要循著這一路徑走,其他村庄同樣可以脫貧致富。

  下姜村的“王富貴”

  《心無百姓莫為官——精准脫貧的下姜模式》經歷了怎樣的創作過程?

  王慧敏說,這部作品的創作基礎,是他在2017年12月28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的長篇通訊《心無百姓莫為官——習近平同志幫扶下姜村紀實》。全書的寫作素材源於其長期以來對下姜村的採訪積累,初稿完成后又經過了反復修改和打磨,最終在今年1月定稿。

  下姜,是王慧敏在人民日報社浙江分社任職期間,去過次數最多的村庄。雖已記不清具體次數,但前后住過的總天數,加起來至少超過了兩個月。“腳上沾多少泥土,心中便有多少真情”,這些年來,王慧敏陪領導調研過,也曾一個人下過基層,走遍了村子、聊遍了農戶,吃透了村裡角角落落的情況。淳朴的村民大多與他熟識,看他走過,覺得親切又尋常,就像見到打小在村裡長大的“王富貴”外出打工周末回來那樣,遠遠地問候。

  去得多了,感情深了,筆下才有“溫度”,才有“獨家”的鮮活素材。閑聊裡,姜祖海向作者講起了他和洪愛姣苦澀的愛情故事,以及在飢餓年代裡,背著百斤重的木材步行百裡山路,為妻兒換糧續命的辛酸往事。講到激動時,他還撩起褲腿,讓作者看腿肚子上蚯蚓般虯結、凸起的靜脈,那就是當年背木材留下的印記。作者曾在2018年正月初五,一同參加過村民“諸葛亮會”,聽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下姜村未來的發展方向。“規模種植番薯干”“全省特色產品展售市場”“網絡推銷精品民宿”“開發文創產品”……王慧敏被新農村裡幾乎爆棚的創業激情所震撼,也感嘆於村民與時俱進的致富創意。

  寫作《心無百姓莫為官——精准脫貧的下姜模式》,王慧敏的感受就是,在寫身邊人身邊事。除了2017年的長篇通訊,2015年和2018年春節,王慧敏也曾在《人民日報》頭版刊發過相關報道。因為熟悉,所以不少細節可信手拈來﹔因為太熟悉,所以作者時時提醒自己必須“跳出下姜看下姜”,免得落入窠臼。

  也就是說,無數個由“沉下去”而得來的故事,匯集成了這部作品,令其中的每個人物都生動鮮活,仿佛身邊熟悉的你我他。盡管相關的新聞報道連篇累牘,但讀者仍可以在這裡讀到一個“前所未見”“耳目一新”的下姜村。

  新時代的“山鄉風雲錄”

  那麼,《心無百姓莫為官——精准脫貧的下姜模式》這部作品有哪些特點呢?

  王慧敏表示,一直以來,他對“三農”問題十分關注。“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裡,為解決“三農”問題再擂鼙鼓。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實地調研、深入研究,揭示問題所在、尋求破解之道、探索發展方向。

  在王慧敏看來,浙江在妥善解決“三農”問題這方面,一直位居全國前列:“二高一優”農業肇始於浙江,土地流轉在浙江做得最扎實,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也是浙江最完善。精准扶貧、鄉村振興工作的成績也十分顯著。在“八八戰略”指引下,城鄉統籌發展理念率先被提上議事日程並取得驕人業績。“十二五”期末,浙江就已全面消除了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600元以下的絕對貧困現象。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榮獲聯合國最高環境榮譽“地球衛士獎”。不少曾經的貧困村,通過踐行“兩山”理念,走上了康庄大道。這部作品,通過下姜村這個縮影,真實地展示了浙江解決“三農”問題的實踐成果。

  這部作品採用了雙線結構,一條線寫“三農”,聚焦鄉村之變與背后的密碼﹔另一條線重黨建,以黨員干部的責任擔當為主軸。五任省委書記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不僅深入基層率先垂范,而且注重成風化人,引導群眾先富不忘后富,為實現共同富裕而奮斗。眾多基層干部向“上”看齊,在下姜村脫貧致富的“翻身仗”中,始終沖鋒在前,自覺踐行“四種人(黨員干部要做生產發展的帶頭人,要做新風尚的示范人,要做和諧的引領人,要做群眾的貼心人)”。“一切為了人民”的精神在他們身上閃耀,與書名“心無百姓莫為官”遙相呼應。

  王慧敏是學新聞的,深諳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所以,採寫時他始終秉持“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應該說,《心無百姓莫為官——精准脫貧的下姜模式》不是一部淺薄的應景之作,它是新時代的“山鄉風雲錄”。

  有了這種秉持,採寫時,王慧敏多看、多聽、多用直筆,既不溢美也不隱惡。譬如,書中作者曾直言不諱指出,下姜模式固然對中國廣大農村脫貧致富具有示范意義,但下姜人在發展中也面臨新的溝溝坎坎,鄉村振興的路還很長。村民的口袋鼓了,但村集體經濟還很薄弱,發展之路還需要探索﹔村民增收的面還是太窄,沒條件開民宿的村民還沒有富起來﹔小富即安的心態普遍存在,村民創業創新的意識有待提高﹔村民年收入的增加及合作經營的方式,讓原本簡單的人際關系因利益分配之爭變得復雜……

  記者是時代的“瞭望哨”,“所以,對於這些問題,我有責任提出來。因為它們也將在不遠的未來,成為千萬中國農村振興路上亟須面對的共同難題,需要我們盡可能提前做好預案。”王慧敏說。

  【專家點評】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副主席 李敬澤:本書不僅是文學文本,同時也是社會學文本。在這樣一個震古爍今的巨大社會變革中,舉出一個案例進行模式的掌握、模式的分析,同時這個案例又是生動的、具體的、有充分文學性的,我覺得這本書體現了這種明顯的優勢。 此外,這部作品既充滿了激情,充滿了理想的光芒,但同時又是冷靜的、理性的、腳踏實地的,我印象很深。首先,精准扶貧事業是我們前所未有的偉業,確實應該大力歌頌、謳歌。其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只是走到了這一站,還要往前走。再次,發展中不是一切問題都能解決的,甚至自身還會產生很多需要面對的問題,這樣一份冷靜的態度,是這本書特別可貴的地方。這本書結束在哪裡?結束在憂思。我們取得了這麼大的成就,我們的模式運行到現在証明了它的優勢,但是我們還面對新的問題,這個也給我們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 總之,我們身在歷史之中,我們在經歷著中國、世界、歷史的答辯。一個寫作者如何身在其中,深刻認識它,有力表現它,我覺得這本《心無百姓莫為官》提供了很好的樣本。

  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 潘凱雄: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而脫貧攻堅的任務依然艱巨。在這一時間節點上,這部作品的問世意義重大。作品選取的樣本很有特點——下姜村是五任浙江省委書記的聯系點。這個特殊身份,容易讓人產生“下姜脫貧靠領導關照”的狐疑,但作者沒有回避這一點,相反,他正面回答了下姜村脫貧致富的原因——不是用錢砸出來的,而是獲益於領導的觀念和思路,真正授人以漁。這對於鄉村脫貧來說,是比單純給錢、給政策,更內在、更本質、更強大、更可持續的東西,扶貧更扶“智”(志),以防脫貧后再返貧。

  《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 李舫:這部作品的作者在浙江工作了10年,對省情非常了解。浙江雖然是沿海發達地區,但浙江的發展也存在不平衡,山區人民並不富裕。這部作品提出了幾個很好的觀點,如群眾利益無小事,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全面小康才是真小康,心無百姓莫為官,一張藍圖繪到底等等。正因為這樣的精神,才有了浙江在精准脫貧方面的出色成就,值得大家學習。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 李炳銀:與同類關注農村脫貧的作品相比,《心無百姓莫為官——精准脫貧的下姜模式》的社會學含量更高、新聞性更強,是一部非常有用、非常有價值、非常有效仿意義的作品。它記錄了發生在下姜的真實故事、偉大改變,對全國其他地區的脫貧攻堅具有借鑒和參照作用。作者不流於表面,寫得很細、很實,每個故事的講述都非常完整、精彩。此外,作品還通過大量現象分析,啟發讀者思考。如作為五任省委書記聯系點,下姜村的改變不是用錢、物堆出來的,而是通過黨員干部帶頭,改變生產方式、經營理念。作品深入剖析了貧困的原因,總結了脫貧致富的途徑,像一本說明書,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常務副會長 葉梅:這本書讓我讀了又讀,讀完非常感動。在我看來,講效益、護環境、重科技、用專家的浙江脫貧實踐,為中國農村的脫貧攻堅戰樹起了典型,具有示范意義,非常值得宣傳。此外,作者還刻畫了一批鮮活的人物形象,如姜銀祥、姜祖海等村民,寫出了貧困給村民帶來的苦難和他們脫貧攻堅的艱辛歷程。作品還具有強烈的文學性和感染力,作者的語言十分生動鮮活,帶給讀者極佳的閱讀感受。同時,作者不僅聚焦下姜模式,也正視當前農村脫貧致富中存在的問題,以作家敏銳的洞察力,提出了“走向富裕以后怎麼辦”的疑問,這非常有意義。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 黃傳會: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覺非常獨特。不像許多同類型作品,從宏觀角度寫精准脫貧,它著眼於微觀,從一個村寫起,解剖麻雀,入木三分。為了寫好這部作品,作者前后多次實地採訪,甚至有兩個春節也在下姜村度過。當然,怎樣寫好典型也是對作者的考驗。作者的拿捏非常到位,真實展現了下姜脫貧致富的全過程,還非常敏銳地意識到脫貧這條路很長,未來還要面對很多新問題。

  中國作協辦公廳主任 李一鳴:這是一部有立場、有觀點、有方法、有特色的好作品,也是有時代價值、社會價值、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好作品。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作者是站在人民立場,用百姓情懷、家國情懷,來探索鄉村中國、鄉土中國求生存、求發展、求振興的路子。

  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 龐井君:這是一部具有歷史性的作品,應當從社會學、歷史學的角度,進行分析、解讀。脫貧攻堅是我們這個民族、國家,也是全人類發展到今天這一階段的重大主題之一,也會在不久的將來徹底打贏這一仗。作品講述的下姜模式,具有典型性、規范性、推廣性。當然,這部作品也具有很強的文學性,頗有紀錄片風格,運用紀實文學的筆法,以洞察事實的方式展現作者想要探究的問題,將文學性與其歷史性、社會性緊密結合。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向雲駒:這是一部真正踐行“四力”才能創作出來的好作品,體現了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的要求,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很生動、很有說服力的教材。這部作品記錄一個小山村和最高層之間發生的故事。作者在最高層和最低層、最小鄉村和最大國家的發展之間找到契合點,這是非常有價值、非常有意義的地方,讓我們能夠看出領導人的情懷,另外也解開了一個連續五任省委書記聯系村發展的真正秘密。作家的寫作心中有人民,對人民充滿愛。

  中國作協文學理論批評委員會副主任 胡平:這部作品的文學性是建立在鮮活的人物塑造上的,如果拍成電影一定非常棒。我記得有個情節,就是姜祖海為了一家五口不被活活餓死,被迫偷木材去衢州換糧食這個情節,非常感人,讓我們看到一個極具血性的農村男人。這一段的結尾也非常好,姜祖海說他一輩子聽到的最動人的情話是“家裡還有吃的”。這就是文學性的描寫。我想,正是因為作者無數次的走訪,和村民姜祖海成為朋友,才能把這個人物刻畫得這麼生動、這麼血性、這麼動人。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 白燁:這部作品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兩點:第一是寫法,作品具有很強的紀實性,現場感很強,作者運用了許多採訪中的對話,令人仿佛身臨其境。第二是作品的書名——《心無百姓莫為官》,這其實是點了整個下姜模式的題,點了中國脫貧攻堅戰的題。扶貧攻堅不僅僅是扶貧問題,更是各級黨員干部以人民為中心的集中體現。

  中國報告文學委員會委員 王山:這本書體現了作者、出版社的責任擔當。精准扶貧是一個很大的題目,過去相關作品不少,但沒有真正讓人明白精准脫貧究竟是什麼。作家通過一個縣的貧困村這個小切口,讓讀者看到我們黨的國策,習近平總書記執政理念形成、發展的過程,既有宏觀視野,又有微觀呈現。

  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副主任 李朝全:這部作品讓我很吃驚,因其寫出了獨特的題材。全書有兩個主題,第一是精准脫貧,聚焦下姜模式。下姜村的典型性、樣本性體現在它是省委書記的聯系點,被作為試驗田來運作。它的脫貧致富不靠特殊政策和特殊資金,靠的是踐行“兩山”理念,這很能說明問題。第二個主題是如何做官的問題。從歷任省委書記到最基層的村支書,他們的為官之道、為民情懷也是這部書的主題。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