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傳承》(第三季)熱播 在觀眾心中埋下傳承的種子

路靜怡
2019年06月12日13:31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傳承》(第三季)展現非遺故事的時代價值在觀眾心中埋下傳承的種子

  立足中國現實,植根中國大地。日前,紀錄片《傳承》(第三季)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播出過半,以影像回溯古老技藝,呈現出一系列意蘊深遠的非遺故事,憑借深刻立意與動人表達收獲了觀眾的廣泛好評。

  講述文化傳承的影視作品,不僅應追溯歷史,更要觀照現實。《傳承》(第三季)通過“粘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文藝表達,一方面,呈現出厚重歷史底蘊與當代社會環境的真實碰撞,喚起關於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思考﹔另一方面,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凝結的人類智慧與文化觀念,為當代社會開啟了一扇回顧歷史、反思現實的窗口,實現了文藝作品應有的時代價值。

  民間集市,不僅飄散著親切的煙火氣,更是藏龍臥虎、人才輩出。《傳承》(第三季)第三集聚焦廣東省僅存的活牛零售市場。牛市中介張楊錦作為紀錄片的主人公,表現出的不只是精准熟練的相牛技巧。在張楊錦的理解中,“相牛其實不是看眼睛好不好,也不是看手摸得好不好,而是要看心地好不好。”將心比心的態度和誠實公正的原則,就是這一職業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地緣社會關系消減的時代,誠信品質對於現代社會的重要性同樣不言而喻,紀錄片敘述中所挖掘的人文內涵便因此更具時代意義。

  同樣體現人文觀念的,還有第四集浸泥鯭技藝傳承者的一句感慨:“銀行,銀行,大海銀行,這個大海銀行足夠你生活。”的確,規則明晰、秩序井然的“銀行”,正是人與自然關系的恰當比喻。在人類文明發展尚未達到今日水平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曾延續了漫長的歷史。彼時,人們對自然的給予充滿感恩,而少有貪得無厭的念頭。而在社會發展不斷增速的今日,我們對綠水青山的向往與追求其實不曾改變。面對自然,心懷感恩並取之有度的態度,正是這段非遺故事所昭示的有關人與自然的相處法則。

  殊途同歸,古老非遺技藝背后烙印著的處世之道與自然觀念,不僅庇蔭著文化遺產的傳承者,更啟發著如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你我。就這樣,紀錄片在敘事中將過去與今天建立聯系,將現代與傳統建立關系,讓每一位觀眾也加入到文化的傳承中,在歷史卷軸中留下回聲。

  值得注意的是,《傳承》(第三季)始終以傳承親歷者作為切入點,走近他們的工作與生活,關注那些充盈著豐沛情感的真實故事,並在故事推進中呈現技藝內核及其文化精神。從新疆草原上的哈薩克族氈房營造,到雲南山間的傈僳族弩弓制作,我們看到徘徊在城市與草原生活交叉路口的小伙眼中的迷茫,也聽到堅持磨煉技藝、參加比賽的姑娘口中的“驕傲”。還有四川亞丁的德沙旋木制作、浙江西滬港的木海馬制作等技藝傳承故事,在展現精細手藝技巧的同時,更深深融入了薪火相傳的文化精神與血脈親情。可以看到,這部由人物故事串聯而成的人文紀錄片中,滲透著各族人民獨特的生活環境與生活方式,流淌著雜陳五味、縱橫交錯的情感細流。

  歷史與今日相延續,技藝與生活相交織。隨著《傳承》(第三季)中的故事講述,非遺在觀眾心中的印象,逐漸從一個個陌生枯燥的知識詞條,轉變為嵌入祖祖輩輩生命歷程的歷史遺產、嵌入民族歷史與未來的文化寶藏。

  作為一部人文紀錄片,《傳承》(第三季)履行了文化文藝工作的時代使命,憑借敏銳的觀察與細膩的表達完成了活態化的非遺故事敘事,承接歷史,觀照現實,喚起深切的情感與共鳴。而非遺中蘊含的優秀文化內核,正在觀眾心中埋下傳承的種子,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與進步注入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