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9年第6期

“后公主時代”動畫長片中的女性反派形象塑造

劉嘉靖
2019年06月12日09:41 |
小字號

來源:《視聽》2019年第6期

摘要: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以及電影工業技術的成熟,動畫電影藝術開始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為大眾所接受。動畫電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受眾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動畫長片中的女性形象也往往是所謂社會正確行為的標准承載體。而反派作為電影角色塑造中的重要一環,其形象及個性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影片本身傳遞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本研究通過分析近年來動畫長片中的女性反派形象塑造,探討女性主義浪潮對電影藝術思想方面的影響。

關鍵詞:動畫長片﹔女性反派﹔形象塑造

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以及電影工業技術的成熟,動畫電影長片開始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為大眾所接受。作為一種大眾文化與思想的傳播媒介,動畫電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受眾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其中的女性形象也往往是所謂社會正確行為的標准承載體。不可否認,現代社會男性話語依然佔據主導地位,但隨著國際女權運動的不斷發展,女性意識逐漸崛起,女性形象不再是傳統男權思想的熒屏再現,動畫電影中的女性形象也逐漸開始發生轉變,由傳統的“公主電影”模式走向“后公主時代”。而反派角色作為電影角色塑造中的重要一環,不僅在全片中起到了推進劇情等種種重要作用,其形象及個性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影片本身傳遞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研究分析近年來動畫長片中的女性反派形象塑造,有助於我們進一步了解女性主義浪潮對電影藝術思想方面的影響。

一、動畫女性的形象變遷

作為歷史最為久遠、體量最大、受眾數量最多的動畫電影制作公司,迪士尼出品的動畫長片及其長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一直是國內外研究探討的熱點。“公主電影”是迪士尼出品的招牌動畫長片類型,其故事均改編自傳統童話或歌謠,主角多為外表美麗、親近和善的白人女性。國外學者認為,早期的該類型迪士尼動畫長片把女性描繪成不如男性活躍、具有親社會傾向、不具備主動性的人,充滿了傳統的性別觀念與對性別的刻板印象。這個時期的動畫電影通過生動有趣的傳統童話的語言媒介,組成一個建立在父權制現實的基礎上的“傳統的語言系統”,“主要給予男性話語權”並“邊緣化”女性,且普遍維護“井然有序的父權制領域”。雖然在后來的一些電影中,女主人公表達了自己的聲音和個性,但迪士尼對兒童文學和歷史的解讀仍然是白人中產階級男權社會的詮釋。這一階段的動畫長片,其女性形象塑造以教化當時的女性為目的,其主角所呈現出的溫柔、順從、被動的特征也是當時的男權社會希望女性所擁有的。

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以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為代表的新一代動畫電影行業工作者在其近年的動畫長片中塑造出了一種全新的影片類型及性別形象模式。國外研究者發現,相較於以前的動畫長片,皮克斯動畫的第一主角多以男性為主,這些男性最初都擁有著傳統男權主義思想,然而隨著劇情發展,每個角色都經歷了一定程度上的社會關系的轉變,並最終成熟到接受自己傳統意義上更加 “女性化”的一面。這些“新男性”形象的塑造表明了一種相當進步的后女權主義思想的性別模式。Gillam和Wooden將以該種形象塑造為模式的這一動畫長片發展階段稱為“后公主時代”。①

簡而言之,“后公主時代”的動畫電影長片不再將故事主題局限於童話題材的浪漫愛情故事,主角也不再局限於擁有“公主”特質的女性,而是以擁有部分女性特質的“新男性”為主。雖然第一人稱的女性視角在該階段的動畫長片中不再佔據主要地位,但女性角色的形象卻更加多元化,影片類型和題材較之前也更加豐富。

國內學者提出,女性主義思潮對動畫女性形象塑造的重要影響主要表現在造型與性格特質的變化上。女性主義思潮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女性單一化的服飾,同時兩性氣質的改變導致了對動畫女性造型塑造的性別特征夸張化、模糊化的塑造傾向。動畫女性形象的塑造重點在於性格特質的塑造,女性主義思潮的發展帶來了動畫女性性格特質的多元化與復雜化。從“公主電影”走向“后公主時代”,動畫女性形象塑造模式的變化體現了清晰的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脈絡——女性從被創造、被欣賞、被選擇的對象,轉變為主動的、控制的、救他的一方。

二、“后公主時代”動畫長片反派女性形象解析

成功的藝術作品離不開對反派的精心塑造,動畫長片也不例外。在動畫長片女性角色形象眾多的變化之中,女性反派的形象變遷是值得研究者們關注的一點。反派角色是一部影視作品與正面角色相對立的人物,其行為通常違背了社會道德和法律規范,在影片中可以起到推動故事情節發展、陪襯正面角色、展現個性、制造幽默以及揭發人性黑暗面、引導是非價值觀等重要作用。早期動畫長片中的反面角色大多數呈現出一種丑陋、陰險的刻板形象。但反面角色不應該僅充當模式化的符號,而是需要同主角一樣擁有人格特質,這種特質不局限於正義與道德層面,而是與其人物形象塑造相關,反映創作者加之於角色之上的價值觀。從女性主義的角度來看,女性反派的形象塑造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主流大眾對女性形象的看法。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華特迪士尼動畫片廠、皮克斯工作室、夢工廠動畫公司這三家代表性的美國動畫公司共出品了83部動畫長片電影,其中有36部擁有特定的傳統意義上的“反派”角色,這其中又有6部的反派角色為女性。雖然女性反派角色的數量不多,但其形象變遷卻十分鮮明。

迪士尼電影《美女與野獸》出品於1991年,當時美國社會正經歷第三次女權主義浪潮,該動畫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當時女權思想的沖擊,相較以往的公主電影有了巨大的變化。片中雖然也有傳統丑陋女巫形象的出現,但女巫僅僅作為故事背景而存在﹔她為男主角施下變成野獸的魔法這一行為也並非純粹作惡,而是對男性傲慢自大、目中無人行為的懲罰。與傳統的王子打敗女巫並拯救公主的模式不同,該片最終由女主角化解了女巫的詛咒,被打敗的也不是女巫本人,而是另一個自大、傲慢的男性反派。不難看出,在當時后女權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女性開始意識到自己能夠作為獨立且多元化的主體而存在,而非等待拯救的附庸。

2000年上映的《變身國王》中,女祭司Yzma這一角色還保留著傳統女巫的形象特征——擁有強大的魔法、年老丑陋、身材瘦小。但與傳統動畫長片中女巫不同的是,身為國王行政顧問的女祭司之所以與主角作對,是因為她認為貪圖享樂、驕傲自負的國王不配成為國家的領導者,決定取而代之。以往的動畫長片中,女性反派對主角施加惡行往往是出於情感層面的原因,如《白雪公主》中王后因為嫉妒想要殺害白雪公主,《睡美人》中女巫因為沒被邀請參加晚會施下詛咒。這些角色的塑造實際上飽含著主流社會對女性性格特質的偏見:善妒、自私、小心眼等。相比之下,女祭司這個角色在行為動機上超脫了簡單的情緒層面,體現了女性的政治訴求。雖然作為反派角色手段並不正義,但她對政治權力和話語權的渴望也體現了當時女性的普遍需求。

2010年的《魔發奇緣》中的反派葛索首先在外形上就不同於以往的女巫形象,她的面容美麗精致,身材也豐滿高挑。在影片的前半部分,這個角色不僅沒有對女主角樂佩施加惡行,反而以母親的身份自居,給予她溫柔的母性關懷。作為對經典童話故事《萵苣姑娘》的改編,迪士尼在這部動畫長片中再一次對“女巫”的形象塑造進行探索:原本的童話故事中,並沒有交代女巫擄走萵苣姑娘后二人之間的相處細節,但該片中多次體現了葛索對樂佩的疼愛。相比於隻出現了兩個鏡頭的親生母親,將樂佩親手撫養長大、對她擁有過分保護欲的葛索似乎更符合傳統意義上的“母親”形象。當然,這種“母愛”之中還夾雜著女巫對自身利益的需求,但賦予女性反派角色母性化的特質,並放大這種特質中控制欲強、極端化的一面,這種塑造模式在此之前是從未有過的。從這一特殊的“反派”角色形象塑造中我們可以看出,動畫長片中女性反派的性格和設定開始變得更加復雜和細膩,其行為也被賦予了更加合理充分的動機。

2016年的《瘋狂動物城》中的羊副市長和2018年《超人總動員2》中的艾芙琳•狄弗在角色塑造角度存在著較高的相似度,因此將二者放在一起討論。這兩個女性反派的相似點在於,她們在劇情中的形象都經歷了一定的反轉。初登場時,這兩位角色都是溫柔無害的:羊副市長是任勞任怨、溫順柔弱的食草動物﹔艾芙琳是主角超人夫婦的崇拜者,擁有高超電腦技術的年輕精英。然而隨著劇情的推進,觀眾們和主角一起發現了這兩個角色無害外表下隱藏著的陰暗面:羊副市長一手謀劃了動物城內的食肉動物發狂事件,並且利用輿論制造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之間的矛盾﹔艾芙琳因為父母沒有被男主角超級先生所救而痛恨所有超級英雄,用“屏霸”的身份通過控制屏幕催眠人類,意圖消滅所有超能力者。這兩個女性反派角色在性格和立場上的反轉使劇情達到了高潮,也讓觀者對影片留下了更為深刻的印象。有趣的是,如果我們仔細回想這兩位反派的思想,會發現她們雖然採取了十分極端的手段,但其主張其實“有理有據”,能夠自圓其說:羊副市長認為吃肉是食肉動物的本性,食草動物作為弱勢群體需要依靠主動出擊來得到絕對的安全﹔艾芙琳認為過度依賴超級英雄的存在使普通人變得更加懦弱,隻有離開超級英雄人類才能學會自保。拋開在道德和法律層面犯下的罪行而言,女性反派的訴求其實變得更加合理化了,她們的行為也可以看作對控制權的主動追求。

三、結語

根據對以上六個女性反派角色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隨著女權主義思想越來越深入人心,作為重要文化傳播媒介的動畫長片在塑造女性角色時較以往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不論是主角還是反派,其形象都愈發復雜,所反映的思想也愈發進步。隨著現實社會中性別觀念的轉變,傳統的、不合理的性別認知逐漸被創作者摒除,傳統動畫長片女性形象也被進行了改造和重塑。而這些變化不僅反映在女性主角的形象變遷之中,也反映在女性反派角色從外表、性格甚至思想層面的改變之上。

女性形象因為性差異給男性帶來焦慮,男權文化為了消除這種焦慮,通過置換的方法將女性形象置換成某些單一的符號,將她們控制在自己的權力范圍內,以維持他們的統治地位。這就是為什麼在傳統的男權思想下,作為違背主流價值觀的存在,女性反派必然是丑陋的、年老的,其作惡的動機也僅僅停留在簡單的情感層面,無不體現出男權社會價值觀對女性的偏見與束縛。然而女性主義思想浪潮的沖擊使得女性反派角色跳脫出了刻板印象的桎梏,其形象不再隻有“老巫婆”一種,從身份到動機都體現出了多元化,情感表達也更加細膩,即使是反派也可以擁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富有其獨到的魅力。通過分析研究“后公主時代”動畫長片中女性反派的形象變遷,我們可以看出女性主義不再是少數人的吶喊,隨著平權運動的進行以及主流男權文化的解構,今后的文藝作品當中必將會有更多女性主義元素出現,女性形象也會更加貼近時代潮流,充分表達女性意識。

注釋:

①Gillam K,Wooden S R.Post-Princess Models of Gender:The New Man in Disney/Pixar[J].Journal of Popular Film & Television,2008,36(1)

參考文獻:

1.遆曉倩.女性主義視角下動畫女性形象研究[D].江南大學,2012.

2.潘明歌,高婷.反派角色的重要性及可塑性[J].大眾文藝,2013(22).

3.苗昱菲.從性別視角解讀迪士尼公主動畫的嬗變[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8).

4.李夢,李艷芳.被忽略、被消費、被刻板化——父權文化語境下女性動畫形象再現[J].美與時代(下),2014(4).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