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9年2月下

視頻新聞主流化,還要邁過幾道坎?

任大剛
2019年06月12日14:43 |
小字號

來源:《青年記者》2019年2月下

由於體制機制、技術壁壘等原因,很多傳統媒體的機構和個人喪失了上一波轉型新媒體的機會,很短時間便處境艱難。5G時代的來臨,給視頻新聞的制作和傳播帶來巨大的想象空間,資本、機構和個人為此摩拳擦掌的不在少數。

筆者作為一名不斷轉型的前傳統媒體從業者,同時又是一名資訊類短視頻從業者,在此提供一點觀察與思考。

使用場景的門檻

手機視頻新聞之所以短,是因應用戶的使用習慣改變而致。同樣是視頻,電視新聞為什麼可以長?為什麼可以設置冗長的片頭片尾?因為電視是固定在客廳的,你隻要看電視,就隻能等在那裡,任它盡情擺好各種Pose才開始告訴你發生了什麼,但手機視頻新聞的用戶不可能有這種耐心。

2009年,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在中國大陸出現,把用戶使用各種信息的場景擴大了很多倍。這一變化,對信息傳播業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后十年,包括電視在內的傳統媒體面臨生存危機。新媒體在PC端盤桓十多年,終於在智能手機時代迎來爆發式增長,很快開始蠶食傳統媒體的地盤。傳統媒體都是單向傳播:媒體傳播什麼,受眾就接受什麼。而電視又是所有傳統媒體中,應用場景最具局限性的傳統媒體。

智能手機和高速互聯網使視頻信息傳播的場景發生了極大的拓展,理論上,今天的互聯網用戶可以在任何有4G信號的地方觀看視頻作品。但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各種代表性的場景都存在局限性。

通勤路上。通勤路上的最大特點是“閑”,有大量的垃圾時間。在傳統媒體時代,它是報紙極力挖掘的金礦。2006年,筆者當時所供職的東方早報版面由對開改為四開,報紙在地鐵的銷量快速上升,化解了很大的發行難題,由此扭虧為盈。理論上,通勤路上也可以是觀看手機視頻的良好時段。但事實上,嘈雜的環境音和晃動的車廂,大大影響了觀看效果,於是用戶不得不戴上耳機並且盡量調大音量,久而久之,很可能損傷聽力。為此,手機視頻新聞必須上字幕,用字幕的方式告知重要信息。此外,開車上下班的人實際上無法觀看視頻,這成為喜馬拉雅等音頻類產品的很大機會。

辦公場所。辦公場所尤其是工作時間觀看手機視頻新聞,對用戶來說有很大顧忌,這至少給上級以“工作量不飽和”的印象。辦公場所適合“偷看”圖文內容,而不適合看視頻內容。尤其是一些冗長的大會,不少人百無聊賴之際掏出手機,但觀看視頻仍然是忌諱,圖文信息仍然是首選。

休閑場所。休閑場所譬如健身房、餐廳、商場、咖啡館、茶館、酒吧等,多數情況下,這些場所同時又是社交場所,大多數情況下場景也不算安靜,也不是理想的觀看手機視頻的場所。

以上三種“涉公”的代表性場景,在生活和工作節奏更快的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並不能吸引多少手機視頻的觀看流量。4G信號率先在一二線城市開通,但一二線城市的手機視頻流量,並沒有出現決定性的提升。

除了以上三種“涉公”場所,手機視頻觀看在家庭這種“涉私”的場景之中,是一個巨大的流量來源地,但家庭內部,各種場景同樣存在使用差異。

客廳。客廳是家庭成員集中休閑娛樂議事的場所,一起看電視,曾經是家庭成員具有最大公約數的休閑娛樂方式。但即便在電視時代,有條件的人家,已經開始在各自房間配置電視。因此進入手機視頻階段,會大概率地出現家庭成員各自玩手機的情景。但如果打開手機的音響,則對家庭其他成員造成干擾,特別是有孩子上學的家庭,還會被指責為干擾孩子學習。

臥室。睡前時間是觀看手機視頻的一個高峰,這時候觀看手機視頻,滿足了視頻觀看的兩個基本場景要件:環境安靜、基本不打擾他人。但如果是已婚人士,同樣需要顧及配偶的感受。此外,睡前觀看手機視頻的時間,普遍不會很長。

衛生間。在三口之家或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之中,能夠滿足安靜、不打擾他人的場景要求的,除了臥室,還有一個場景是衛生間。在衛生間觀看手機視頻的時候,還可以欣賞聲音效果而不必顧忌影響其他家庭成員,但同樣存在時間不會很長,否則影響身體健康的問題。

當前技術條件下,以上手機視頻使用的六種代表性場景要在一二線城市進一步開發,難度頗大。但在三線以下城市和廣大農村地區,由於生活和工作節奏明顯放緩,住房更為寬裕,手機視頻的觀看場景要寬鬆得多。這種場景差異,加之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向下普及,使抖音、快手這樣的互聯網應用在三線以下城市和廣大農村地區得到迅猛發展,以至於業界出現了“南抖音北快手”這樣的說法。

一種新的傳媒市場格局正在形成:一二線城市的用戶市場被開發殆盡,但三線以下的廣大城市和鄉村是客戶增長的主要來源地,所以,2017年度互聯網經濟出現“下半場”的概念,2018年度進一步明確為互聯網應用的“用戶下沉”,到2018年底則更為形象地描述為北京“五環以外”的地方。

“用戶下沉”除了指用戶重心在地域上的下沉,也指用戶在年齡結構上的“下沉”。

其一是中老年人。他們過去是互聯網應用的“棄民”,除了操作復雜使之望而卻步,手機的小屏以及更多適用於年輕人的字號設計也給中老人造成閱讀障礙。但手機視頻時代的來臨以及附帶的音頻,使之突破用眼障礙。

其二是文化水平較低的人群。他們在圖文時代存在較大的閱讀和理解障礙。手機視頻時代的來臨,使他們的接受門檻大大下降。

問題是,手機視頻新聞的受眾重心發生下移,而中國有影響力的媒體機構基本都在一二線城市,怎樣發現用戶?怎樣跨過這道門檻?這是一大考驗。筆者所供職的梨視頻,已經因應用戶下沉,布局地區總部。而抖音、快手之所以在2017-2018年裝機量高速增長,用戶主要來源地不是一二線城市,而是三線以下城市和廣大農村地區。

傳媒業本身無力左右硬件門檻,反而是硬件條件的改變隨時在左右傳媒業的業態發展。在4G時代風生水起的那些互聯網應用,面對5G時代的即將來臨,在興奮的同時照樣惴惴不安。這道門檻有多高,會攔下多少人,誰也說不清楚。筆者認為,每一次出現新的傳播技術,在一定意義上都是在重新劃起跑線。

內容生產的門檻

1.新聞事實的公信力。真實是新聞的唯一生命力。直覺上講,有圖有真相,視頻新聞理應比文字新聞有更高的可信度,其實不然,視頻新聞的擺拍和作假照樣防不勝防。如何維護新聞真實性,對手機視頻新聞照樣是個迫切的課題。在實踐中,梨視頻的開放平台上,也會收到來源不明的新聞素材。

2018年度,微信朋友圈有幾篇自媒體文章成為爆款,但受眾很快就發現,這些爆款文章都有一個顯著特點,即它們都是過去已經報道過的內容的重新梳理和整合,從中發現一些不為人注意的信息。這當然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分析和整合能力,但同時也不得不指出,由於種種原因沒有趕赴現場進行相關採訪而只是經過推理所提供的信息增量,畢竟是很有限的。這就是自媒體最大的短板,因為它很難提供具有公信力的新增內容。

而機構媒體,哪怕是一個很小的團隊,由於有機構設置,虛假的信息通過流程設置加以過濾,有的機構也有精力人力財力趕赴現場,因而其所提供的信息,是由機構為其真實性和信息增量背書的,機構在手機視頻新聞中佔有先天優勢,值得放手一搏。

2.畫面難得。傳統媒體特別是文字記者轉型為視頻記者后,面對的第一個尷尬就是——畫面難得。畫面難得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故事難得。一般而言,除非是視頻監控畫面,很多新聞事件都是記者事后獲知,趕到現場時最精彩的畫面已經無法取得,這是電視時代就存在的難題,現在由於拍攝工具的普及,很多普通人會用手機拍下視頻保存,這十分難得,不過這需要索取並反復核實。社交媒體上經常會有人傳播有價值的視頻,面對這種情形,梨視頻的處理方式是盡量核實,二次採訪當事人,進行產品加工。不能核實的,寧肯不發。畫面難得的另一個原因,是新聞事主的鏡頭恐慌,這也是與文字採訪相比的重大不同之處。

此外,對於需要暗訪的場所,文字記者搜集証據要簡便一些,拍攝視頻卻存在較大風險,但顯然,視頻具有更大的價值。梨視頻做的不少暗訪,很多在網絡世界引起震動。如何取得暗訪現場的視頻素材,相當考驗智慧。

3.拍攝者和剪輯者的素質。拍攝者的素質直接決定后期剪輯質量。由於手機視頻新聞爆發式增長,導致既懂新聞又熟悉鏡頭運用的人才十分難得,會出現“鏡頭對准誰”的問題。同樣的會議新聞,有的人拍得趣味橫生,有的人則拍得呆板僵硬,雜亂無章毫無頭緒。拍攝者的素質,還涉及鏡頭掌控能力,畫面是否有重點,是否有美感,都是受眾是否認可新聞作品的重要考量因素。不講究美感,鏡頭胡亂晃動,在受眾看來就是不專業。

剪輯者的素質,直接決定視頻播出效果,剪輯者同樣需要具有新聞敏感。對短視頻剪輯者來說,面對一大堆素材,要在短短1分鐘左右的時間內突出重點畫面,如果抓不住新聞敏感點,不僅會使前期拍攝前功盡棄,而且成片的效果也大成問題。同樣,剪輯者還需要具有視頻畫面的審美能力,否則會降低制作質量。

媒體轉型中,我們會發現,圖文報道仍有大量需求,傳統媒體人的生存空間還是蠻大的。但同時,由於平台容納的信息傳播方式已經立體化,圖文、視頻、音頻都有,客觀上需要文字記者同時掌握音視頻技術。在這點上,轉型也就意味著很多媒體人需要重新學習一門新技術。就像文字記者需要文採一樣,生產手機視頻新聞需要技術和審美能力,取得這些能力,離不開崗位培訓。

基於梨視頻的基本經驗,筆者認為,短視頻拍攝制作應該掌握五種基本技能和規則。(1)能夠拍攝出圖像清晰穩定,聲音和現場音清晰的素材。(2)能夠掌握各種字幕的使用方法。(3)在剪輯中,知道怎麼在視頻開始第7秒即進入一個抓人眼球的高潮,這個與新聞報道的寫導語很類似。(4)懂得運用背景音樂烘托氣氛,並串聯畫面片段。(5)掌握一些特效的使用方法。

事實上,視頻制作對質量的要求是無止境的,新聞從業者掌握基本技能是必要的,但不必陷入技術和美學陷阱,要明白自己的本來目的是報道新聞,技術與美學是為新聞服務的,而不是相反。

運營和變現門檻

運營和變現,類似於平面媒體的發行和廣告。新媒體時代尤其是短視頻領域,怎樣發現用戶,怎樣讓產品抵達用戶的手機屏幕,是一個值得認真對待的問題。

運營的工作大致有兩項,一是產品包裝,它的工作是多樣的,包括片頭片尾的設計、角標的使用,風格的相對統一等﹔二是在哪裡發布,首先當然是自己開發的App,但據統計,2016年,傳統媒體開發的App,裝機量千萬級的鳳毛麟角,超7成下載量不過千,這些自有平台在整個互聯網信息海洋中連滄海一粟都算不上,產品發布在自有平台上,很可能連一個浪花都激不起來。如果不想讓記者的努力前功盡棄,就應該努力放大產品在互聯網世界的影響。

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廣告雖然被分流了一大塊,但仍是重要收入來源之一。與傳統媒體相比,短視頻有更為多樣的廣告呈現方式,隨著版權保護規范化發展,版權也將是一大收入來源。此外,大平台的流量分成也可以彌補生產成本。但所有這些運營和變現方式,都沒有完全成熟的經驗和操作方式可循,都是在不斷探索之中。

眼球爭奪的門檻

從2017年“短視頻元年”的實際流量比例來看,娛樂搞笑類的短視頻堪稱流量擔當。任何短視頻生產者都無法回避流量點擊的誘惑,這導致整體內容格局的浮淺和輕鬆,嚴肅內容和深刻思考被淹沒、忽視。

難道短視頻新聞注定不能成為嚴肅內容的載體嗎?回答是否定的。在梨視頻,有一個欄目叫“老板聯播”,欄目宗旨是報道商業人物的動態,一開始把鏡頭對准大大小小的企業家,效果並不太好﹔經過摸索和總結,把鏡頭調向有思想有見解的商業人物,找到了一條既有深度,又有流量點擊的路徑,這個品牌欄目成為較大的流量入口。

受眾的需求是五花八門的,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娛樂輕鬆的東西,隻不過是娛樂輕鬆的內容對生產者來說發現成本更低,更容易被挖掘到而已。而專業的、深刻的內容,需要更大的耐心,更大的發現成本,但是收益更持久,更大。

移動互聯網時代跟PC時代不同的是,平台集中度更強,小平台幾乎沒有多大存在感和生存空間,大平台和小平台之間的差異和影響力不可以道裡計。因此,對初涉短視頻內容生產的新聞機構來說,如何在大平台之間制造存在感,如何變現自己的利益,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大平台和小平台的矛盾,是新進入者面對的難題。但互聯網平台不是萬古不變的,實踐証明,隨著技術不斷變革,老的平台會土崩瓦解,新的平台不斷誕生,而所有的平台都需要內容充實,在這層意義上,在平台上能做多大事情,最終取決於你做的是不是有准備有質量的內容。

突破點

如果說新媒體發展進入圖文階段,傳統媒體特別是平面媒體的轉型隻需要在體制機制上進行改造就可以完成的話,那麼發展到短視頻階段,就不是體制機制的再造可以解決問題的了,它需要知識、技能和觀念的全面更新。其中,首要解決的問題是技術與人才培養問題。

是的,在今天,拍照拍視頻誰不會啊?但須知,作為一種產品形態,它必須是專業的,在UGC中,雖然拍攝者都是業余人士,但平台會使用很多技術手段,比如美顏、配音、配樂等,使每一件產品看上去不顯得那麼低端。但新聞產品不能這樣處理,它對視頻信息的技術處理必須是克制的,在這層意義上,它一定是PUGC的。而目前很多傳統媒體機構,並沒有多少專業的PUGC資源與人才,加之變現渠道和方式不明朗,因而顯得手足無措。

在這種情況下,系統的培訓和教育必不可少,這不僅是媒體機構的責任,也是社會教育之必須,因為在所有人都掌握媒體工具的時代,資訊傳播不只是專業人士的專責,面對無限的海量信息,制作視頻信息和識別信息真假,應該像使用紙幣和識別紙幣真假一樣,成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必備技能。

在傳統媒體時代,一直有人在呼吁公眾的“媒介素養”,而進入新媒體時代,特別是“短視頻時代”,幾乎人人都是受眾,同時又可以是信息發布者,那麼重視所謂“媒介素養”,就顯得更為迫切。

與之相應,如果說傳統媒體時代已經有一套相對成熟的管理政策,那麼新媒體時代的管理政策,仍然是消極的。

傳播在今天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既承擔著新聞資訊的傳播作用,又有娛樂大眾的功能,還是非常重要的商業活動,民眾社交也離不開它。因此,在保証傳播的暢通的同時,還要盡量低地出現錯誤信息,這需要實施與傳統媒體時代不一樣的管理政策。

目前,短視頻行業尚沒有多少可以稱為規律的東西能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當然,由於沒有什麼理論可言,因此,手機視頻新聞領域除了傳統的新聞鐵律,也沒有什麼更多的條條框框可言。這帶來兩個相反的結果:一方面,它為創新留下了廣闊的空間,每個制作者都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優勢、長處,都有自己的玩法﹔另一方面,由於沒有什麼“理論指導”,也讓一部分人心生恐懼,手足無措,對媒體轉型心生抵觸。

轉型是大勢所趨,潮流所向,而手機視頻新聞處於轉型浪潮的潮頭,門檻多,不表示不可逾越,否則隻有等待被潮流淘汰的命運。

(作者為梨視頻研究院院長)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