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4期

提升“四力” 守正創新做好典型宣傳

劉洋
2019年06月14日19:02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4期

【摘要】黨報想要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關鍵在隊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是一個相互聯系、內涵完整的有機整體,對推進黨報媒體新聞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河南日報》緊扣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新聞實踐中深化“走轉改”,錘煉作風,把講故事作為改進文風的有效方式,推出長篇通訊《河南有個“塞罕壩”》等一系列反映河南生態建設的精品力作,不斷提升黨報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關鍵詞】新聞媒體﹔守正創新﹔典型宣傳﹔提升四力

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形勢下宣傳思想戰線隊伍建設提出的總要求,為宣傳思想工作進入守正創新階段后,如何強起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2018年,作為河南宣傳思想戰線的排頭兵,《河南日報》全面增強工作隊伍“四力”,馳而不息地打造精品黨報,推出了一大批高質量重大典型宣傳報道,唱響時代主旋律,受到中宣部新聞閱評表揚5次,省委主要領導批示、表揚3次,雙創歷史新高,為同心共筑中國夢、爭先進位謀出彩開創了宣傳思想工作的新局面。

一、提高政治素質,緊扣偉大思想與地方發展的結合點

宣傳思想工作是政治工作。講政治不是抽象的,對新聞媒體來說,就是落實到具體新聞實踐中,體現到宣傳效果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把建設生態文明提升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千年大計的新高度,並對塞罕壩林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黨全社會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代接著一代干,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為子孫后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

報社通過對河南生態文明建設的報道情況進行全面摸排,發現相關動態新聞較多,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的典型報道較少,急需尋找一個既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又具有感人力量的河南重大生態文明典型。

報道小組多方查找資料,從河南省委十屆四次全會文件中有了新收獲。文件指出,河南要“構建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別山三大山地生態屏障,建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明清黃河故道、淮河、黃河四條河流水系生態廊道,形成‘三屏四廊’生態網絡”。憑借長期的政治敏銳度和新聞敏感,我們將目光投向了較少關注和報道過的明清黃河故道。

經過與河南省林業廳專家溝通,我們驚喜地發現,明清黃河故道上的民權林場名列“亞洲十大平原人工防護林”,保存完好。更重要的是,它與塞罕壩林場都是在1962年被國家林業部收編,同為當時全國五大機械林場之一。

地處黃河故道的河南商丘民權林場與河北塞罕壩林場的萬頃碧綠遙相呼應,都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生動樣本。確定民權林場作為採訪對象后,報道小組將線索上報編委會,總編輯董林立即抽調精銳力量組成全媒體報道小分隊,在最短時間內深入民權林場進行採訪,重點報道這一重大典型,並要求在全面展現林場的歷史脈絡、寫出林場人的精神的基礎上,認真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生動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等重要論斷的正確性,深刻體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科學性、引領性和指導性。

正是在這種指導思想的指引下,《河南有個“塞罕壩”》選題准確,報道及時,開宗明義點出文章的主旨,並在文中多次引用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緊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宏大的視角、恢宏的氣勢、生動的細節、細膩的筆觸記錄了商丘民權三代林場人牢記“綠化祖國”使命,在黃河故道的茫茫沙荒上堅守68年,培育“綠色長城”的感人事跡,還通過一組數字的對比,闡釋了民權林場和塞罕壩林場在修復生態方面價值相當、意義相同,展現與“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一脈相承的民權林場人甘於寂寞、任勞任怨、可歌可泣的精神,這樣的精神火種,在河北、河南都通過“林三代”傳承下來,這正是綠色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最好表達,譜寫了精彩的河南故事、勵志故事、暖心故事。

可以說,這次報道是黨報堅定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堅定宣傳中央重大工作部署的一次卓有成效的新聞實踐。

二、錘煉工作作風,在基層中不斷提升“四力”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指出,“深入實際,調查研究,這是黨的優良傳統,也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具有的工作作風。報道寫得好不好,與新聞工作者能不能深入實際、深入採訪很有關系”。

提高典型宣傳的質量和水平,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須堅持“三貼近”,向實踐學習、向基層學習、向群眾學習,才能增強貼近時代的在場感,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

“腳底板下出新聞”“與群眾心連心”“用群眾語言、講生動故事”,是《河南日報》人一直堅守的新聞工作優良傳統。近年來,《河南日報》通過建章立制推動全員走基層。2018年4月下旬,《河南日報》以編委會領導走基層和編輯記者一線蹲點調研為兩大抓手,制定了《〈河南日報〉編委會領導下基層調研及編輯記者一線蹲點採訪的規定》,通過該方案,實現了“走轉改”時間、成果的量化,並通過多種激勵和獎懲辦法,推動“走轉改”常態化、長效化,受到中宣部的表揚。

《河南有個“塞罕壩”》正是記者踏著新年第一場雪,深入基層採寫而成。文章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耐人尋味,得益於兩次深入、扎實的採訪。

2017年12月26日,由總編輯董林帶隊的報道小組走進民權林場。進入場區后,所有人都被這片6.9萬畝的平原林海震撼了。在當地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報道小組徒步穿越林場,深入了解林場的歷史沿革,對林場的各類樹種有了大體認知,對黃河故道生態廊道建設有了總體印象,對整個林場起到的防風固沙作用和綠色經濟價值有了最直觀的感受。

返程后,報道小組對創作這篇文章有了大概構想,但深感人物挖掘不夠,鮮活內容不足,獨家資料不多,勢必影響文章的感染力和飽滿度。報道團隊決定盡快再訪民權林場。

2018年元旦假期剛過,報道小組迎著初雪,再次奔赴民權林場,擴大採訪范圍,能走的地方全部走到,能見的採訪對象全部見到,僅對康心玉、佟超然、王偉、翟魯民、翟文杰、潘斌等林場人的採訪筆記就達數萬字。較為全面的素材,為整篇稿件的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

採訪中,記者們也被三代林業人默默堅守的動人故事感染著,甚至與採訪對象一起落淚、一起歡笑。參與此次創作的年輕採編人員深有感觸地說:記者蹲下去,新聞立起來。這不僅是一次走基層的採訪,更是一堂生動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課。黨報人有沒有良好的工作作風,直接影響著宣傳報道的效果和質量,要想讓宣傳報道接地氣、聚人氣,有情感、有溫度,就必須當好宣傳思想工作的“挑山工”,走得深入、寫得動情、轉得徹底,用高質量的新聞報道推動精品黨報的高質量發展。

“文章不厭百回改”。這篇稿子從初稿到成稿,大大小小的修改不下20次,稿件上版后,報道小組還在進行著最后的修改,黑白版樣上留下了許多紅筆勾畫的痕跡。

2018年1月9日凌晨2點半,捧著最終的報紙清樣,報道小組如釋重負。有的同志留下了報紙縮樣,作為2018年開年大作的珍貴紀念。

三、講好河南故事,把握改進宣傳報道的著力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發表講話、演講,多次運用講故事、舉事例、擺事實的方式,用大白話、大實話和群眾語言表達思想、凝聚共識。這種語言風格和特點充滿吸引力、感染力、感召力,對宣傳思想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用凝練厚重的筆法鋪陳黃河故道防風治沙的歷史過程,是《河南有個“塞罕壩”》的一大亮點。通過歷史記載、當地民謠,文章生動地再現了新中國成立前近百年,風沙鹽鹼給黃河故道兩岸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這與新中國成立后,從中央到河南高度重視豫東平原防護林建設形成鮮明對照,生動地體現了“人民政府為人民,人民疾苦挂在心”的重大主題。

這篇通訊文字考究優美,“從一畝苗到萬叢林”“從一群人到一種魂”“從一抹綠到一條路”三個小標題邏輯清晰,韻味悠長,文中更不乏“人民政府為人民,人民疾苦挂在心”“植樹的人卻悄然老去,芳華不再”“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共生”等令人印象深刻的金句。

在講故事時,文章用大量的細節使人物形象立體飽滿。例如1955年夏天,年輕時的康心玉來到林場的最初感受:“最難受的是吃不飽。我在學校一頓飯能吃好幾個饃,到了林場老是喝稀湯,餓得心慌。”“忙起來回不了家,就挖一個地窨子,鋪上麥秸稈,支個帳篷和衣而睡。餓了,啃一口干饃﹔渴了,河裡水多得是。”當年林場人的艱辛躍然紙上。

在這篇通訊的描繪敘述中,始終飽含著深沉的感情。“樹林裡有著一座墳塚。墳前既沒有墓碑,也沒有蒼鬆。這裡靜靜地躺著一位農民護林員高玉臣。他在林場工作35年,所負責的片區極少發生盜樹、拉土、毀樹苗現象。去世后,按照他的遺願:‘死了也要守望林區’,家人將他埋在了林區,由小兒子接替他繼續護林。”“在申集分場北界,有7棵高聳挺立的沙蘭楊,是康心玉20世紀60年代去東北林場學習時背回來的樹枝育成的。半個世紀過去了,大樹亭亭如蓋,樹身已經粗壯到三個人才能合抱,植樹的人卻悄然老去,芳華不再。”正是有了大量描寫林場人愛樹護綠、痴心不改的感人情節,才會引發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也使這篇6000多字的稿件雖然具有強烈的歷史厚重感和縱深感,讀起來卻並不壓抑沉悶。

四、深化媒體融合,有效擴大重大典型的傳播力、影響力

在媒體融合進入下半場,從“相加”到“相融”的進程中,要使重大典型宣傳取得良好效果,必須努力提高宣傳藝術,運用豐富的新聞手段、形式、方法,深化媒體融合,積極重構新型話語體系,用群眾的語言、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科學理論、闡釋方針政策、傳播主流價值,才能有效擴大重大典型的傳播力、影響力。

《河南有個“塞罕壩”》之所以引起紙媒與新媒體的同頻共振,源於報道初期的全媒體策劃和超常規的處理方式,是一次媒體深度融合的范例。

由於當天《河南日報》頭版需刊發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消息,為了保証這篇6200多字的稿件最優呈現,集團編委會大膽決定,保証習近平總書記頭版頭題的位置,其余位置和2版整版全部留給這篇稿件。版面處理上,一幅林場航拍的壓題照片橫貫版面,5幅新舊照片對比體現了林場的改天換地,版面大氣疏朗。這樣的大手筆在《河南日報》歷史上並不多見。

同時,早在出發採訪前,報道小組就明確樹立全媒體理念,將採訪中的點點滴滴通過攝像機鏡頭記錄下來,為隨后進行新媒體產品制作積累大量素材。

稿件刊發后,借助集團中央廚房的統一指揮調度,這篇稿件在集團各新媒體平台實現了全時段傳播。《河南日報》客戶端發布的相關視頻,講述了文字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具象展示了文中描述的感人場景。短短半天時間,點擊量超過6.1萬,成為稿件在網上傳播的首輪高潮。隨后,又制作了精美海報和《河南日報》動圖版“焦點”特刊,在移動端形成第二輪、第三輪熱潮。大河客戶端、大河網、手機報等集團所屬新媒體根據各自特點,制作了各具特色的新媒體產品,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多聲部的主流輿論矩陣。

一個重大典型的樹立,不僅要有爆款新聞產品,還需要借助外力、形成合力、持續發力。河南省委宣傳部高度重視這一重大典型,多方協調,積極組織中央駐豫媒體和省內主要媒體赴民權林場進行集中採訪。河南省林業廳下發文件,號召林業系統要學習民權林場精神。商丘市委、市政府專門召開會議,號召當地黨員干部要向民權林場學習,並組織商丘當地媒體進行深入採訪。商丘民權林場很多干部職工將當天的《河南日報》收藏,場長王偉拉著採編人員的手說:“《河南日報》是我們林場人的恩人。”《河南日報》也主動謀劃后續報道,爭取對這一典型熱度不減,發揮重大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

《河南有個“塞罕壩”》是黨報牢記使命、忠誠履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一次生動實踐,是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的精品力作,體現了黨報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責任與擔當,對黨報媒體挖掘重大典型,做好新時代宣傳輿論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

“《河南日報》每年推出一批有分量的作品,這也是河南高質量發展的一部分”,這是省委書記王國生對《河南日報》作出的批示。面對日新月異的輿論傳播格局,《河南日報》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黨性原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保持開拓創新的銳氣、敢為人先的勇氣、蓬勃向上的朝氣,用深入基層的腳力、敏銳洞察的眼力、深沉思考的腦力、錘煉文字的筆力,不斷提高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佔領信息傳播制高點,牢牢掌握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主動權,在同心共筑中國夢、爭先進位謀出彩的進程中,更好地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

(作者為《河南日報》總編室主任編輯)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