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優良辦報傳統 凸顯理論學術特色
光明日報迎來創刊70周年,我作為光明日報的老讀者、老作者,表示衷心祝賀!
我與光明日報發生直接聯系,是1976年10月光明日報理論部召開的一次座談會,會議主題是批判“四人幫”在“文革”中鼓吹“儒法斗爭”等錯誤做法。我在會上有一個簡短發言。11月13日,光明日報史學版整版發表了座談會的發言,對於我國史學界撥亂反正、搞好研究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
我第一次在光明日報發表學術文章,是1994年9月28日,那時我已擔任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國台辦約我寫文章批駁台灣方面的錯誤言論,我的文章題為《論台海兩岸暫時分離的由來——評台灣當局〈台海兩岸關系說明書〉》,這篇文章在兩岸關系研究上是起了作用的。此后,我在光明日報發表的文章近30篇,如果加上在光明網發表的就更多了。這些文章,部分是我自己投稿的,部分是接受編輯約稿,有些個人心得的學術文章,如關於中國近代史分期等,也都是先在光明日報發表,均在學術界和社會上產生了較好影響。我接觸到的不少專家學者也都表示,光明日報記載了他們的學術足跡,感謝幾代新老編輯,你們給作者出了很好的題目,精心修改編排,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們在學術界的影響。
作為一名老讀者,我深深感到,思想理論和學術文化是光明日報的一貫特色,也是優勢所在。光明日報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及時傳播黨的大政方針政策,特別是理論創新成果,用權威、學術的方式進行闡釋宣傳,對於推動理論深入人心、壯大主流輿論、傳播主流價值等,均起著重要作用。光明日報的許多專刊副刊在讀者中有著良好的口碑,有特色、有品位、有深度、有溫度。像史學版、哲學版、文學遺產、經濟學版、理論學術版等都有著悠久的傳統,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緊隨學術發展潮流,廣泛參與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要活動,及時反映學術研究的重要成果和最新發展趨勢,發表了不少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文章,組織了多次學術討論,聚集、扶持了一批中青年才俊,為推動相關學科研究的繁榮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一定意義上,光明日報也可以被視為新中國成立70年來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歷程的縮影,標注著我們這個民族的理論高度、思想力度、學術深度和文化溫度。
近年來,光明日報更加突出主旋律,努力體現時代特色,全方位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注經濟社會發展,注重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的社會功能,為哲學社會科學服務國家大局、服務文化繁榮發展提供平台。
我印象特別深的是,光明日報對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等重大學術活動的重點策劃與報道。2015年8月,光明日報派出多位記者駐會報道在濟南舉辦的這次盛會,刊發了《中國歷史科學走向世界的裡程碑》等近十篇報道和文章,引起了中外參會學者的廣泛關注。會后,光明日報還與中國史學會聯合召開“新時期史學功能與史學家擔當”座談會,以通版的形式刊發與會專家發言。光明日報用這麼多篇幅,全程關注史學界這次國際會議,這既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歷史學的重視給我國歷史學界帶來的深深鼓舞,也體現了光明日報的學術特色和理論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給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出了大題目。如何更好體現馬克思主義對我國學術的指導,如何更好體現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特點,如何落實總書記提出的任務,把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滲透到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各領域中去,加快建設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我覺得光明日報,特別是理論部承擔著重要使命,希望繼續下功夫,分析各學科狀況,組織各學科學者展開討論,大力刊載體現民族性、主體性、時代性、原創性的學術理論力作,為推動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張海鵬,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原會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