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推出"老物件兒背后的故事" 為《人民日報》慶生

李雪昆
2019年06月18日16:07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人民網推出“老物件兒背后的故事”,為《人民日報》慶生回憶是為了更好地激勵與鞭策

慶祝生日的方式多種多樣,在《人民日報》迎來71歲生日的這天,人民網傳媒頻道通過新媒體多渠道推出《和新中國一起成長——人民日報老物件兒背后的故事》H5產品,讓用戶跟隨《人民日報》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7件物品,一起重溫了這張報紙走過的崢嶸歲月,從中品讀黨中央機關報的不變初心。

台燈、辦公桌、第一張彩色報紙、激光照排機等老物件如果單獨擺放出來,似乎並沒有什麼引人關注的話題,但當它與一段70余年的歷史相連時,一件件老物件背后卻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縣的裡庄村,《人民日報》正式創刊。從鉛與火、光與電到擁有報、刊、網、端、微、屏等10多種載體的全媒體方陣,71歲的《人民日報》,始終與黨和人民一路相伴,始終與新中國一同成長。

翻開“老物件兒背后的故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盞老式台燈,這是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報社的大隊人馬離開河北平山縣裡庄,來到北平時,人民日報社給編輯記者配發的台燈,在那個紙筆年代,這盞台燈是新聞工作必不可少的幫手。這盞小小的台燈。見証了寫稿、編輯、校對、簽版等一系列工作流程,也照亮了人民日報人埋頭工作的那些不眠之夜。

台燈過后是一張辦公桌,1949年1月31日,人民日報社接管了當時的國民黨《華北日報》,《華北日報》舊址在北平王府井大街西側,人民日報社接管后,即把時任華北日報社社長張明煒的辦公室,改為人民日報社社長辦公室,張明煒辦公室裡的這張紅木辦公桌,也隨之成了人民日報社社長的辦公桌,透過簡短的背景資料可以了解到,人民日報社三任社長曾使用過這張大理石面紅木辦公桌,這張辦公桌可以說是《人民日報》一段歷史的見証。

而透過“特制拍攝箱”這一老物件,我們看到了1997年為了報道香港回歸這一盛事,《人民日報》特意定制了拍攝箱,這款鋁合金箱子在當年以膠片攝影為主的年代,被稱為“重裝甲”,裡面可以裝鏡頭,電腦、掃描儀和必要的沖洗設備。這款拍攝箱在人民日報社歷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定制過程也是一路艱辛,讓受眾看到了媒體背后的報道不易。

當畫面翻至最后一頁的時候,一台看似不起眼的筆記本電腦卻讓很多人眼圈泛紅,這是呂岩鬆駐南聯盟用過的筆記本。還記得北京時間1999年5月8日早5時45分,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遇襲,人民日報社駐南聯盟記者呂岩鬆當時就在現場,他剛剛死裡逃生,就抓起照相機,在被炸現場發回獨家報道——《北約野蠻轟炸我駐南使館》。呂岩鬆是使館內唯一幸免於難的中國記者,作為見証者和當事人,他第一時間將消息傳回國內,為中央及時了解前方情況,迅速正確作出決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透過《人民日報》71歲的這份生日禮物我們可以感受到,每一件老物件的背后都是一段經歷,整理行囊,不是懷舊,也不是炫耀,而是為了更好地激勵和鞭策。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