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人工智能時代:藍圖這樣變為現實

2019年06月19日07:0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人工智能時代:藍圖這樣變為現實

萬鋼。郭紅鬆繪

孫丕恕。郭紅鬆繪

劉剛。郭紅鬆繪

【智庫答問】

編者按

人工智能何日走進現實?在高速發展的新理論新技術驅動下,曾經遙遠的科幻場景正離生產生活越來越近。習近平總書記在5月16日致天津世界智能大會的賀信中指出,中國高度重視創新發展,把新一代人工智能作為推動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驅動力量,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隨著身邊的智能服務越來越多,許多人好奇,未來人工智能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但也有人擔心,人工智能是不是安全可控,相應的治理能否跟上?本期我們邀請科技界、企業界、學術界名家,為人工智能的科學發展、理性應用解疑釋惑。

本期嘉賓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萬鋼

浪潮集團董事長 孫丕恕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 劉剛

1.需求牽引中國人工智能發展

光明智庫:目前,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實際情況是怎樣的?人工智能有哪些應用?

萬鋼: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智能+”理念,要求打造工業互聯網平台,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2018年以來人工智能應用領域快速拓展,主要體現在智能制造、智能駕駛、智能服務、全媒體融合等領域。在智能制造方面,工業機器人和工業互聯網效能初顯,主要表現在:研發、制造、銷售、服務等環節的全流程數字化﹔跨行業資源的高度整合促進了精細、高效的專業分工﹔跨領域研發融合加快了制造業技術進步,提升了產品的質量和效率﹔制造業智能化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

智能服務就在我們身邊,體現在社會治理、消費服務等方面。“智能+”推動社會治理高效、精准,為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提供了很大幫助。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健康等提升了整個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的水平。“智能+”也使網絡商務向個性化方向拓展,網購、消費旅游、健康養老等服務的水平和效率得以提高,服務機器人、無人商店、機器翻譯、共享汽車等行業的新產品、新服務,使大家耳目一新。特別是無線支付的普及推進了金融科技的現代化,廣電、報刊、網絡等全媒體高度融合,通過多維度的信息獲取、全景化展示、個性化信息推送等,實現了社會意見的充分互動。

總之,人工智能技術已經開始嵌入人類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有望有效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完善社會服務、提高治理水平,增加高質量就業,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劉剛:我們通過連續幾年的調查研究發現,中國的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非常快,六類主體發揮了重要作用:企業、投資者、AI大學科研機構、非大學科研機構、作為鏈接者的人工智能會議和產業聯盟以及地方政府。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的發展不僅取決於每類主體自己怎麼做,更取決於六類主體如何相互聯系和協同。

中國的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核心產業部門,第二部分是融合產業部門。融合產業部門是在人工智能技術與實體技術融合中產生的。隨著核心產業部門技術日益成熟,人工智能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的領域越來越廣泛。目前,我們已經觀察到人工智能技術出現在18個應用領域,成為改造現有產業的重要驅動力量。未來,融合產業部門的發展是引領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的主導者。

從投融資情況看,人工智能企業2018年的融資額是2017年的2.04倍。與2017年相比,2018年兩個產業應用領域融資額大幅度增加,一是科技金融,二是新零售。從地域分布看,融資額最高的是江蘇省。同時,我們把人工智能企業劃分為三個層次: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其中,應用層人工智能企業佔比為75.2%,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中,許多科技創新是由產業界率先啟動的,這充分說明中國的人工智能科技發展是由需求牽引的。

孫丕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新一輪大潮正在到來,這次是真的來了。一個間接的証明就是,近兩年浪潮的AI服務器出貨量增長了10倍以上。可以說,中國企業已經將人工智能廣泛應用到各行各業,比如智能制造、無人駕駛、基因研究、智慧醫療等。以一貸通為例,我們基於人工智能技術,構建以中小微企業為主的商業價值與信用評估體系,可向中小微企業提供不見面、純信用、即時到賬的一站式貸款服務,有效解決了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難題,這就是個很好的AI應用場景。我們有理由相信,10年后幾乎所有應用和服務都會包含AI,這也將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鏈快速發展。

2.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模式高度開放

光明智庫:人工智能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改變了我們的工作,它的發展對就業和人才培養帶來了什麼變化?

萬鋼:2018年普華永道發布的《人工智能和相關技術對中國就業的淨影響》的報告預測,未來20年中人工智能將取代工業、農業和建筑業等行業中26%的工作崗位,但是隨著智能化水平提高,同時將在以服務業為主的行業中創造38%的額外就業機會,實現12%的崗位淨增長。因此,當務之急是加快人工智能的學科體系建設,培養掌握人工智能知識並能應用於相關產業的各類科技人才。目前,中國科協通過省會合作等形式在高校的非信息類本科專業進行嵌入式、補充式教學,加快培養人工智能應用型人才,一些企業和高校院所聯手推進產業升級中的職工培訓轉崗,我國的人工智能教育、人才培養和就業體系正在逐漸形成。

劉剛:目前,我國共有94所大學設立了與人工智能相關的二級學院和研究院所。2018年,94所大學新成立了40家人工智能學院和研究院。同時,中國人工智能企業24.22%的核心人力資本接受過國外大學和科研機構的教育,19.80%的核心人力資本擁有在國外企業工作的經歷。從核心人力資本的前期學習和工作經驗看,中國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模式是高度開放的。

3.加強平台建設,促進跨界融合

光明智庫:為了推進人工智能發展,企業、科研院所和政府各應發揮怎樣的作用?

萬鋼:2019年初,我們進行了一項調研,許多科技型中小企業反映,自“中興事件”以來,大中型企業和他們合作意願加強,由此看來,外部壓力正在轉化為內生動力。

一定要加強平台建設,促進跨界融合。人工智能是多學科交叉的技術、多領域融合的產業,要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快速拓展並取得應用成效,就必須構建開源開放的共享平台,服務產品開發,營造產業生態。人工智能專項啟動伊始,我們就以企業為主體,構建自動駕駛、城市大腦、醫療影像、語音辨識和智能視覺等開放平台。去年我們調研了自動駕駛平台,這個平台已經匯聚了算法、芯片、傳感器、操作系統、通信設備、數字地圖、汽車零部件企業等眾多領域的企業與院校,構建了開放、共享的創新生態。130個國內外合作伙伴開展了100多個項目的研發。我相信,5G的推廣應用,將為智能制造、自動駕駛、智能醫療和智慧城市等插上騰飛的翅膀。

從國際經驗看,近年來,美國、歐盟、德國、法國、英國、日本、韓國、印度和俄羅斯等,先后對人工智能發展進行了系統性布局。各國AI的政策關注點與預期目標都各有特色,但是在以下四個方面是基本一致的:著力基礎研究,攻克關鍵技術﹔加快市場應用,推動產業升級﹔關注倫理法規,創造良好環境﹔加強交流溝通,推進國際合作。這也應當是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幾大著力點。

劉剛:誰在投資中國的人工智能?在金融機構投資者中,排第一的是紅杉資本。在非金融機構投資者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騰訊、百度、阿裡巴巴。它們一方面積累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另一方面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改造和賦能傳統產業。

經過近兩年的努力,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的協同推進機制正在形成。其中,國家的戰略引領、市場需求的強力牽引、產學研協同創新、創新生態系統的高度開放性和地方政府的積極響應,共同構成了我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的協同推進機制。因而,我們判斷,中國的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即將進入黃金發展時期。同時,我國政府和產業界需要在培育數據生態優勢、推動新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應用場景開放和人才培養模式方面作出進一步的努力,實現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的大發展。

孫丕恕:以浪潮集團為例,我們是一家“雲+數”的新型互聯網企業,最早是做計算起家,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都離不開算力這個基礎。我們基於雲,為服務對象提供服務,也為各種AI應用提供數據,基於算力、計算、雲技術和相關數據來賦能相關行業,推動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的發展。通過建設政務雲,我們接觸了大量的政府數據,幫助政府實現數據的共享、開放。

4.技術創新必須嚴守法律法規

光明智庫:6月17日,《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出台,引發了網友對信息安全等問題的關注。我們應該如何趨利避害,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控可靠?

萬鋼:新一代人工智能在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的同時,也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在法律、安全、就業、道德倫理和政府治理方面向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需要我們共同研究新的策略。

首先,要積極推進人工智能領域建規立法,規范保障應用實踐。技術與立法必須齊頭並進,才能為各種智能產業應用實踐提供強有力的法制保障。目前我國的人工智能立法工作還沒有全面開展,面臨著諸多的挑戰。人工智能發展以探索前沿科技為主,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多樣性和復雜性,如何實施審慎監管,既規范市場行為,保障用戶和社會利益,又不阻礙早期技術創新,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同時,人工智能技術涉及面廣,應用領域寬,其立法工作需要技術、產業和法律專家跨部門、跨行業協同攻關。為了有效應對這些挑戰,國務院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要初步建立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規、倫理規范和政策體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評估和管控能力,讓技術創新運行在法律和規范的軌道上。

其次,要著力構建人工智能的安全發展戰略。在研究開發人工智能技術時,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運行安全是所有智能系統中“一票否決”的決定性因素。例如研發自動駕駛技術,首先就要關注駕駛員、乘客和行人的安全,把保障安全的功能放在科技研發的首位。尤其是智能時代的到來,大數據在為我們帶來精准服務和個性化便利的同時,也易於收集和分析個人隱私數據、行為偏好,我們要有明確的制度和法律來應對。

最后,要加快人工智能的道德倫理研究。2019年4月,歐盟委員會發布了以“建立對以人為本人工智能的信任”為主題的倫理准則,倡導建立“以人為本、值得信任”的人工智能倫理標准。國內人工智能倫理道德研究尚處於初級階段,亟須由技術專家和人文社科領域專家共同努力,探索人工智能發展前沿所面臨的倫理難題,使人工智能的研發設計符合正確的價值導向,確保“人工智能為人類服務”。(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茜、陳建強、王斯敏、張春雷、蔣新軍、馬雪)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