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科技報道失范成因與規范路徑
摘要:科技新聞報道對受眾合理掌握相關科學知識以及客觀認識科學技術發展態勢及問題影響重大。本文針對近年接連發生的媒體科技報道失范現象,從媒體從業人員專業精神、知識結構以及傳媒生態環境三個層面進行原因分析。研究認為,堅持科學素養和媒介素養相結合,底線意識和法律追責相結合,傳統媒體與專業自媒體相結合,是防范科技報道失范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新媒體; 科技報道; 失范成因; 規范路徑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5-0000-02
2018年11月26日,違背科學倫理的基因編輯嬰兒在第一時間被部分自媒體、公號及部分傳統媒體當成重大科技進步爭先恐后搶發報道,遭到了公眾的指責。2016年韓春雨團隊發表高水平論文后亦是先被各路媒體大肆宣揚,隨之引起各方質疑,最終演變為學術界鬧劇。近年時逢科技變革迸發期,科技報道的數量在大幅提升的同時,各種失范現象也變得屢見不鮮,失范的科技報道憑借新媒體即時、共享等優勢而大肆傳播。本文分析了科技報道失范現象的發生原因,並提出相關規范建議。
一、科技報道失范成因
(一)眾媒喧嘩中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的缺失。在傳統媒體時代,科技報道通常發表於專業的科學類媒體,其受眾面雖少但普遍具備一定專業背景以及較高科學素養。近年來,新媒體層出不窮,又恰逢科技大變革期,眾媒喧嘩中,為制造轟動效應、形成傳播效果,媒體通常使用過度肯定的措辭進行報道,例如:“最大”“最強”“世界首例”“填補空白”“全球領先”等。新聞專業主義要求新聞業盡量避免報道立場的明顯偏頗以及過度商業化,以形成一種具備高度可信性的新聞業形態1。而此類罔顧新聞事實、違背傳播規律的報道最終雖得到受眾追捧,獲得流量,但卻是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缺失的表現。
(二)科學知識的泛化和科學素養的匱乏如影隨形。科技報道作為新聞行業中的特別領域,要求記者在具備新聞素養的同時,還需要具備部分科學素養。大多數新聞記者出自新聞傳播學專業,該專業在教育過程中,極少進行工科、理科知識的培養,這使得科技報道記者相應的科學素養欠缺,難以全面、深入地理解科技報道中相關的科學知識。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失范報道在傳播過程中的病毒式蔓延,科學知識看似獲得了廣泛傳播,受眾對其也表現出受益,但究其本質,不難發現這實為一種泛化的科學普及,受眾對此類知識的了解程度僅僅只是停留在表面,而這一過程卻會使科學素養的缺失再次相伴而生。通過梳理、總結失范科技報道后不難發現,由於新聞報道撰稿人對新聞專業知識與科學知識的掌握不均衡,往往使用慣性化的新聞信息進行判斷,比如將科學家研究設想報道為研究成果,將研究進展報道為已運用至生活中的新型產品。此類失范報道所反映的是媒體人科學素養的匱乏。科技報道在傳播過程的起點處已造成失實,無疑會阻礙科學研究,終是誤導受眾。
(三)媒體非理性競爭與病毒式傳播的合謀。新媒體環境下,爭奪新聞熱點已成為常態。各類媒體爭搶新聞、吸引受眾。隨之涌現的自媒體亦不明就裡、自由發聲。在搶發新聞過程中,后續刊發報道的媒體對首發報道進行直接轉載(常見於充當意見領袖的傳統媒體在發布失范報道后自媒體跟風轉載),而在未對基本事實、相關信源、觀點進行理性判斷以及深入考証后直接發布。與此同時,由於受眾媒介素養的提升緩慢與高速發展的網絡媒體技術之間的不匹配,不具備專業知識背景的受眾在獲取信息時,對失范報道內容僅能進行簡單認知、自我說服,難以確定其真實性,但出於擴散目的,部分受眾會進行轉載。這就導致新聞真實性在降低的同時,失范報道進入病毒式蔓延的傳播過程,最終導致失范報道大量擴散,混淆受眾視聽。分析這一傳播過程后不難發現,媒體跟風報道現象嚴重,媒體與受眾缺乏理性判斷亦是造成科技報道失范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科技報道失范的規范路徑
(一)科學素養和媒介素養相結合,提升傳播者的辨識能力與理性精神。當前環境下,大部分記者和傳播者對科學領域缺乏深入認識及全面理解。筆者認為,若要做出一篇優秀的科技報道,前期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做准備,一方面要求科技報道記者具備一定科學素養,崇尚科學精神、敬畏科學知識。在報道前,應做出先行判斷,再提出科技成果與人類命運的相關質疑,不可盲目地對一切科學成果表示支持與贊揚。對科學成果應進行倫理審視,對不同意見採取寬容態度,不迷信權威﹔保持懷疑與批判,堅持以科學的態度看待問題、評價問題。另一方面是記者應熟知新聞業務、熟悉傳播規律,擁有扎實的新聞報道基礎。在日常生活中對基本的科學知識要有積累,在採訪前要認真准備,提出專業的問題。在採訪時,要對信源、過程、事實、成果進行多方求証,力求審慎。將科學素養與媒介素養相結合,堅守常識與理性、堅守新聞專業主義,最終完成嚴謹的報道,防范科技報道失范現象的發生。
(二)底線意識和法律追責相結合,營造健康有序的傳播環境。科技報道失范現象的背后,暴露出相關從業者底線意識淡薄的問題,相關法律法規亦需完善與健全。新媒體環境下,傳播亂象屢禁不止,我國立法部門已相繼推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強化和規范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工作。針對自媒體賬號存在的一系列亂象問題,國家網信辦及有關部門更是重拳出擊,全網已處置9800多個自媒體賬號。這一系列的舉措都為構建健康的傳媒生態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筆者也要提出兩點建議,一方面,有關部門應對平台發布責任、法律追責、法律制度制定等方面進行完善,通過完善法律進行扼制。另一方面,媒體應強化互聯網思維,遵循並利用新媒體發展規律,在從業規則形成、從業人員管理方面進行完善,強化底線意識,營造健康有序、積極向上的傳播環境,為科學事業的正面宣傳提供優質渠道。
(三)傳統媒體與專業自媒體相結合,形成協同合作的工作格局。在自媒體飛速發展的態勢之下,專業自媒體隨之崛起,受眾對專業自媒體的認可度也在逐漸提升。專業自媒體專業化程度高,運營團隊多為有相關學科背景、熟知學科知識且有著深刻理解的群體。作為非專業領域的傳統媒體在進行科技報道時,可選擇與專業自媒體進行深度合作。合作過程中,相關專業自媒體可對傳統媒體做出科學研究的背景介紹、科學常識普及、專業化分析,進行行之有效的針對性指導。傳統媒體的報道在傳播過程中亦可幫助自媒體提高知名度、獲得流量。傳統媒體與專業自媒體間的深度合作對二者都有積極的相互作用,亦可提高採訪效率與報道質量,助推傳統媒體做出嚴謹的科技報道,更好地推動科技進步,促進社會發展。
三、結語
進入科技變革迸發期,科技報道的數量較此前相比正日益增多,隨之出現的科技報道失范現象也不在少數。科技報道失范不僅不利於正面宣傳,還會起到相反作用。進行相應的規范管理、行業間加強深度合作,相信會涌現出更多優秀的科技報道,進而從側面助推我國科學事業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吳飛,孔祥雯.反思新聞專業主義[J].新聞記者,2017(10):16-28.
[2]胡德桂.科技報道需要注意的三個問題[J].新聞記者,2004(7):28-29.
[3]雲靜,詹莉芳.論新興和爭議性科學的新媒體報道模式和策略——以澎湃新聞客戶端“韓春雨事件”報道為例[J].東南傳播,2018(1):96-99.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