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大鬧天宮》啟示:中國動畫莫忘初心

從易
2019年06月20日07:37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大鬧天宮》啟示:中國動畫莫忘初心

  第二十二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啟售票后,首日售票超過37萬張,根據官方線上數據,《大鬧天宮》是最快售罄的電影之一,且不得不應影迷要求加映。

  《大鬧天宮》可以說是本屆電影節最受關注的經典老片。一方面,今年電影節“創生萬象,幕后為王”的主題海報,靈感就來自於《大鬧天宮》中美猴王出場的一幕:花果山小猴從水裡跳出來后,用兩個月牙叉,將水帘叉開,好像拉開舞台幕布,美猴王從幕后蹦出。海報既借此象征電影節拉開帷幕,也寓意著電影創作“內容為王”,電影是台前幕后集體智慧的付出。

  另一方面,作為中國動畫史上最經典的作品,觀眾雖然對於《大鬧天宮》並不陌生,但今年電影節上映的這一版本的《大鬧天宮》,可能觀賞過的人並不多。《大鬧天宮》最早分為上下兩集,上集於1961年上映,下集於1964年完成,總長114分鐘,后來又有84分鐘的精簡版和2012年重新配音配樂的93分鐘3D寬銀幕版,當下多數觀眾看過的是后面兩個版本。這次電影節上映的,是原裝、完整上下集的數字修復版,也是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真正意義上的最佳版本。

  而對於中國動畫人而言,重溫《大鬧天宮》,也是在回望中國動畫的初心。

  中國動畫有過輝煌的過去。在上世紀20年代的上海,中國動畫幾乎和美國同時起步。中國動畫的先驅“萬氏四兄弟”(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從零開始探索,先后創作出中國第一部有故事情節的動畫短片《大鬧畫室》(1926年)、第一部有聲動畫短片《駱駝獻舞》(1935年),以及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1941年),推動中國動畫走向世界。像日本動漫界第一代代表人物手塚治虫,就是受到《鐵扇公主》影響,才決定“棄醫從動畫”,成為后來的“阿童木之父”。

  1957年4月,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正式成立,一個動畫傳奇時代開始,先后誕生了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動畫片《神筆馬良》(1955年)、中國第一部剪紙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1958年)、世界第一部水墨動畫影片《小蝌蚪找媽媽》(1961年)等等。世界動畫界甚至有“中國動畫學派”的說法,指涉“發軔於二十世紀50年代,成熟於60年代,收獲於七八十年代的一批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動畫作品”。

  上世紀60年代推出的《大鬧天宮》,無疑是中國動畫學派最經典的代表作。《大鬧天宮》根據古典名著《西游記》的前七回改編而成,由李克弱、萬籟鳴編劇,萬籟鳴、唐澄執導,講述了孫悟空大鬧天宮的傳奇經歷。《大鬧天宮》在世界多個國家公映,好評如潮。1983年電影在法國公映時,法國《世界報》的評論代表了世界的普遍看法:“《大鬧天宮》不但具有一般美國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藝術又是迪士尼的美術片所做不到的,它完全地表達了中國的傳統藝術風格,是動畫片的真正杰作。”

  經典誕生的奧秘是什麼?

  這部電影,導演萬籟鳴醞釀了20年。那個時候,沒有電腦,沒有高科技特效,一切全靠一支筆。為了表現原汁原味的中國風格,攝制組畫稿近7萬張,僅繪制時間就近兩年﹔為了讓孫悟空形象更生動,導演還特意請來“南猴王”鄭法祥,讓畫師借鑒京劇中的猴王神韻……這些細節,無不體現著動畫人對藝術精益求精的態度。

  創制團隊還敢於“求新”。比如從動畫造型設計到講故事形式,借鑒了中國戲曲、民間“猴戲”傳統,輔以現代視覺感和音畫合成技術,又拿來傳統壁畫、水墨、年畫、京劇臉譜等樣式,充分體現了中國動畫的美學意蘊與藝術風格。

  一部充滿中國傳統特色的動畫片,影響力波及世界各個年代的觀眾,無疑對劇本提出了極高要求。《大鬧天宮》講述的是全世界觀眾看得懂、還能夠打動他們的故事。影片表面是講中國傳統故事,但它傳遞的內核卻是全世界普遍能理解的,那就是對舊有秩序的挑戰、對自由的求索,以及果敢的進取精神。

  求精求新並立足中國傳統展現和輸出價值觀,這樣的《大鬧天宮》既有強大的技術,也擁有宏大的格局,它帶著中國故事驚艷四方。

  經歷了80年代短暫的復蘇,90年代之后,中國動畫片陷入了衰退期,小作坊式的制作已經跟不上市場需求,產業化模式制作的外國動畫片擠佔了國內動畫市場。新世紀的前十年,國產動畫主要走的是簡單制作和低齡化路線,劇本薄弱、幼稚,形象呆板,制作粗糙,其目標受眾是低齡兒童。久而久之,國內觀眾便形成了這樣一種刻板印象:國產動畫就是給低齡兒童看的,歐美動畫、日本動畫才適合成年人看。缺乏成年核心觀眾的支持,國產動畫隻能繼續往“低”走,由此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好在這些年來,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不斷發展,電影工業化之路打開,加上相關政策的引導和扶持,以及一些對藝術有追求的中國動畫人的努力,國產動畫又風雲歸來,漸成氣候,慢慢贏回國內觀眾的信賴。國產動畫不再是“兒童專屬”,而是老少皆宜。像2015年的《大聖歸來》,2016年的《大魚海棠》,2017年的《大護法》,2018年的《風語咒》,2019年的《白蛇:緣起》,都有口皆碑,也收獲了不錯的票房成績。

  應該看到,盡管這些動畫片在技術上已經接近國際水平,但無論是與《大鬧天宮》這樣的本國經典比,還是與日本和好萊塢一些經典動畫片相比,差距主要在於劇本。我們的動畫片講故事的能力還太弱,無法輸出價值觀﹔而一些動畫片偏頗地理解所謂的動畫“成人化”,將“成人化”等同於暴露丑陋和展示灰色,過於尖銳的立意,反倒讓動畫片未流播開來,反而先小眾化了。

  重溫《大鬧天宮》,我們或許會明白:經典的故事永遠是關於真善美的,是能引發普遍認同感的,它可以穿越時空局限,能夠打動所有人。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