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傳媒》>>2019年6月上

站在新起點 開啟新征程——訪光明日報社總編輯張政

本刊記者 楊馳原 左志新
2019年06月20日14:14 | 來源:傳媒
小字號

《光明日報》創刊於1949年6月16日,創辦之初的《光明日報》曾經是中國民主同盟的機關報,后一度改為由各民主黨派和全國工商聯聯合主辦,如今已經成長為一家中共中央主管主辦的全國性思想文化大報。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在《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之際,本刊記者對《光明日報》總編輯張政進行了專訪。

與共和國的發展“同頻共振”

《傳媒》: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請您簡要介紹一下《光明日報》的發展歷程及發展現狀,《光明日報》是如何與共和國的發展“同頻共振”的?

張政:《光明日報》誕生於新中國成立前的三個半月,可以說《光明日報》是與共和國一同走來的。為慶祝《光明日報》的出版、發行,當時的中共中央領導、各民主黨派負責人、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紛紛題詞志慶。在《光明日報》創刊號的頭版上,中欄偏右刊載著毛澤東同志慶賀《光明日報》創刊的題詞:“團結起來,光明在望。”這張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同齡的報紙,就像她的名字一樣,與中國知識界一道,共同奔向了一條中國共產黨指引的光明之路。

“與真理同行,與時代同步”是光明日報社的社訓。《光明日報》立足知識界、面向全社會,在團結、聯系、引導、服務知識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文化發展繁榮的有力推動者。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成為中國進入新時期的標志性事件。2005年6月21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光明日報》發表文章《弘揚“紅船精神” 走在時代前列》,首次提出並闡釋了“紅船精神”這一中國共產黨的源頭精神,“紅船精神”所承載的首創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成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強精神支撐。進入新時代,《光明日報》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自覺做到“兩個堅決維護”,不斷強化政治家辦報意識,鮮明提出“抓黨建重業務”“同頻共振”辦報新理念,《紅船初心》和《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兩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特刊,一批有思想深度、有文化品位的專刊、副刊,使得《光明日報》思想文化大報的定位和特色在新時代進一步彰顯。

《光明日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歷程中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在全國設有36個記者站,在世界22個國家和地區派有常駐記者,讀者遍及社會各界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報紙發行量穩定在100萬份以上。這家報社已由創刊時出版一張對開四版報紙的報社,發展成為擁有《光明日報》《文摘報》《中華讀書報》及《書摘》《博覽群書》《新天地》《留學》《教育家》雜志,以及光明日報出版社、光明網的現代化報業集團。隨著媒體深度融合的全面推進,光明日報社全面轉型,正在以新型全媒體集團的姿態承擔新使命、邁向新目標。

《傳媒》: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之際,光明日報社開展了哪些主題宣傳活動?

張政: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今年以來,圍繞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光明日報》聚焦主題主線、突出思想內涵、深耕文化特色,多版面同頻共振、全媒體共同發力,在“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的總欄目下,先后推出了“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基層蹲點調研”“記者再走長征路”等主題採訪報道。這些主題宣傳把筆端、鏡頭對准基層一線和廣大群眾,以深度調研帶動深度報道,通過集群式的全媒體報道和產品,立體化、多角度展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波瀾壯闊的偉大歷程和繁榮發展,唱響禮贊新中國、奮斗新時代的昂揚旋律。同時,還開展了“愛國情 奮斗者”主題宣傳報道、“我和我的祖國”主題征文活動等,營造出共慶祖國華誕、共享偉大榮光、共鑄復興偉業的濃厚氛圍。

此外,《光明日報》緊扣特定主題,以評論言論、特色專欄、專版報道等形式,深入宣傳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今年“五一”國際勞動節、“五四”運動100周年之際,分別推出了“愛國情 奮斗者·勞動者之歌”“愛國情 奮斗者·青春之聲”等專欄報道,並推出系列評論員文章,深入闡述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召開后,《光明日報》於今年6月3日起,在“紅船初心”版上特別推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版,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情況,陸續刊發理論文章、專家訪談及相關報道。

在創刊70周年之際,《光明日報》還充分發揮聯系知識分子的“橋梁紐帶”作用,特別推出了“光明訪名家”專欄報道和“70年70人”系列微視頻,陸續採訪各領域成就卓著的名流大家,展現我國作出突出貢獻知識分子的時代面貌,呈現各界知識泰斗與共和國同命運共奮斗的感人歷程。這些報道和產品將習近平總書記對知識分子的殷切期望、熱情關懷廣泛傳遞開來,一經推出就在多個平台引發刷屏效應。

踐行“四力” 強化引領

《傳媒》:我們注意到光明日報社新一屆編委會明確提出了“抓黨建重業務”的辦報理念,貴報社在這方面開展了哪些探索?

張政:2017年2月16日,中央第一巡視組向光明日報社反饋專項巡視情況,指出報社存在“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薄弱”“政治家辦報意識不夠強”等問題,一針見血、切中要害,精准深刻地指出了報社存在的突出問題。

為切實加強和改善黨對報社工作的全面領導,光明日報社在新一屆編委會的帶領下,逐步探索建立了一套黨建系統工作法。首先,加強理念創新,明確全社以黨建為統領,把“兩個堅決維護”落實到每篇報道,切實與中央同頻共振﹔其次,創設黨工委和學習小組機制,把黨建融入新聞報道、內容生產全過程,使導向要求和宣傳紀律貫徹到新聞信息採編發布和轉載推送全過程,讓黨的領導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再次,根據形勢發展成立“突出貢獻知識分子”聯絡辦、智庫辦、社評辦等新機構,構建以業務為導向的扁平化、咨詢化、開放化組織架構,推動黨建業務融合發展﹔最后,扎實用好群眾路線等傳統工作方法,激活組織潛能,同時加強與騰訊、京東、今日頭條、科大訊飛等公司的黨建共建,實現延伸優勢、借船出海。

光明日報社探索實行黨建系統工作法,激活了內容生產力和組織創新力,報網端微各領域涌現出《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寧德脫貧紀事》《懂得人民 人民懂得——紀念“八八戰略”實施15周年》《光明的故事》等一批優秀作品,多篇報道、內參、報告得到習近平總書記批示,光明日報社媒體矩陣影響力正呈量級增加。

《傳媒》:近兩年來,《光明日報》是如何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優勢,為深化思想文化特色定位拓寬路徑的?請您具體舉例說明。

張政:近兩年來,《光明日報》不斷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傳統優勢,同時也不斷拓展特色疆域,創造全新發展空間。

第一,《光明日報》記者編輯深入踐行“四力”,以一批深度調研帶動報社深度報道進一步強化。《來自“神經末梢”的尋訪》《“最多跑一次”改革啟示錄》《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寧德脫貧紀事》《“趕考”路上看之江》《懂得人民 人民懂得——紀念“八八戰略”實施15周年》等調研式報道,通過扎實的調研採訪,書寫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發展巨變,彰顯出一張中央黨報的眼界和風范。

第二,思想理論優勢進一步彰顯。《紅船初心》特刊和《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刊,在全國媒體中獨樹一幟,自2017年11月1日開始刊發以來,已經成為理論學習、創新實踐的展示窗口,為《光明日報》這一思想理論高地匯聚起更多專家資源。與此同時,在《光明日報》的文史哲周刊、文藝評論周刊、光明文化周末等版面上,雲集了一批思想文化名家,這些大家佳作頻出,一方面凸顯出《光明日報》在學界的感召力,另一方面也體現出這張報紙的思想文化品位。

第三,將思想文化底色不斷向新媒體平台延伸。比如,在今年全國兩會宣傳報道中,《光明日報》制作推出了《光明的故事》(第二季)系列微視頻,該系列以《光明日報》採訪報道過的人和事為產品底色,用每期6分鐘左右的視頻,深情講述了習總書記牽挂的人和牽挂的事,傳遞習總書記對知識分子的殷切期望和熱情關懷,把光明的溫度傳播至網絡。到2019年已經連續舉辦三年的“高校招辦主任光明大直播”將《光明日報》在教育領域確立的優勢拓展到網絡空間,產品信息量豐富、內容針對性和貼近性強,在網上網下引發廣泛關注,已經成為每年高考季師生、家長重點關注的品牌產品。此外,在媒體深度融合的推進下,《光明日報》系列述評、光明網評論員文章等,以生動的語言、活潑的形式在互聯網上展示出了《光明日報》的氣魄與鋒芒,很好地發揮了輿論引導作用。

第四,進一步發揚典型人物、報告文學等報道特色。典型人物報道一直是《光明日報》的傳統特色,這兩年王繼才、姚玉峰等一個個閃亮的人物和故事繼續在光明全媒體平台上表達著光明的情懷與溫度,催人淚下、促人奮進。《美麗的村庄在說話》《與時間賽跑的人——鐘揚教授的兩個晝夜》《紅色理論家》《高橋鎮風雲》等在報紙上涌現出的一批報告文學作品,以細膩筆觸娓娓道來,保持了《光明日報》一貫以來的水准,體現著《光明日報》對精致文字的不懈追求。

第五,堅持開門辦報傳統,不斷擴大自身影響力。《光明日報》發揮廣泛聯系知識分子、扎根思想文化領域的優勢,主動策劃、發起、參與眾多有影響力的社會活動。比如,與浙江省委宣傳部、嘉興市委聯合主辦2018“紅船論壇”,與上海市委宣傳部共同主辦“江南文化與新時代發展”主題論壇,與安徽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改革與創新”安徽論壇,與山東省社科聯聯合舉辦“改革開放40周年與山東發展”研討會等,極大拓展了《光明日報》的社會影響。

融合發展 大有可為

《傳媒》:融媒體發展是這兩年的熱點話題,光明日報社自2015年就成立了融媒體中心。請您談一談報社在融媒體發展方面有哪些創新?又取得了哪些成果?

張政:光明日報社是第一批提出“融媒體”概念的中央媒體之一,於2015年4月正式挂牌成立了融媒體中心,統籌報社的“兩微一端”建設。

2018年末,光明日報社在原有融媒體中心的基礎上成立了光明日報全媒體總編室,再造內容生產流程,啟動了統籌端、網、報內容生產的全媒體指揮平台,對策、採、編、發、評各環節實行一體化全流程再造。中央要求,堅持移動優先策略,優化採編流程。對照要求,報社的移動端建設扎實推進,將青年骨干充實到移動端新聞產品生產第一線,將報網採訪力量整體平移到移動端,以一支隊伍為報網端微等多個平台供稿,加速各類報道資源向移動端集結。

中央要求,要把社會思想文化公共資源、社會治理大數據、政策制定權的制度優勢轉化為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綜合優勢。對照要求,報社不斷加強平台建設:正在全力打造光明日報新聞客戶端、光明日報“智庫”平台。這些平台,向上服務中宣部學習強國平台,向下對接縣級融媒體中心,橫向融通教科文衛多領域及新社會組織中的專家資源。

中央要求,用好商業化、社會化的互聯網平台。對照要求,報社強化傳播渠道建設:進一步加強與騰訊、今日頭條、科大訊飛、京東等互聯網企業從宏觀戰略到中觀項目、微觀產品的全面合作,借船出海,拓展傳播能力。

中央要求,加強技術創新的運用。對照要求,報社不斷補齊技術短板:一方面推進大數據建設,加速5G時代技術合作,與高校共建“智媒體技術研發基地”“數據新聞工作室”,盡快完善有聲報紙﹔另一方面,通過內部整合和外包服務,建立包括技術、設計、數據、調查、推廣在內的全媒體生產支撐系統。

今年的全國兩會報道,是光明日報全媒體總編室成立之后的第一次大型報道實戰演練,包含《致敬》《牽挂》《追光》《追夢》4期微視頻的重點融媒體視頻產品《光明的故事》(第二季),一經發布,被“學習強國”等平台在重要位置推送或轉發,全國兩會期間全網瀏覽量超過1.12億。今年5月18日,《光明日報》再次推出“光明的故事”微視頻《“總書記,我又能看書啦”》,該微視頻全網轉發,觸達量超過10億人次,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制作《光明的故事》系列微視頻過程中,光明日報社打通報、網、端、微各平台,發揮各類人才的全媒體技能。依據不同報道題材特點凝聚不同類型的優秀青年人才,用靈活組團的形式打破部門之間的界限,讓資深記者編輯、青年記者編輯充分交流合作,讓富有光明特色的重大題材報道彰顯立意高度。

《光明日報》要把廣大知識分子緊緊團結在黨中央周圍,把習近平總書記對知識分子的殷切期望和熱情關懷更廣泛傳播開來,就必須借助移動互聯網,將思想文化特色、緊密聯系知識分子的優勢,更加彰顯出來。人們經常感慨,在互聯網上,對科學家的關注遠遠比不上明星的熱炒力度。主力軍登上主戰場,就是要改變這樣的狀況。今年1月16日,“氫彈之父”於敏先生去世,光明日報全媒體總編室與報社突出貢獻知識分子聯絡辦公室迅速聯動,第一時間推出“光明追思”欄目,在光明日報移動端發布了追思報道,微信閱讀量迅速突破10萬+,幾小時內,光明微博此條閱讀量就超過1200萬。這樣的案例讓光明人充滿信心——隻要找准目標,堅守定位、做足特色,光明人在移動互聯網的空間裡大有可為。

《傳媒》:新媒體時代,黨媒如何利用新媒體做好宣傳思想工作?有何機遇和挑戰?

張政:“主力軍上主戰場”是主流媒體深度融合整體轉型的戰略契機,是在全媒體傳播中彰顯《光明日報》思想文化影響力的戰略契機。在這個過程中,《光明日報》將承擔更多使命任務,也會擁有更多發展機遇,其思想特色、文化優長、高站位和深說理的優勢,在垂直領域多年深耕的積累,都可以形成新的傳播場景中的比較優勢。舉個例子,中央要求我們更多關心有突出貢獻的知識分子,《光明日報》隨即成立了負責相關工作的辦公室,向這些老專家求教,努力將這些老專家的學生弟子轉變為《光明日報》的作者讀者,努力與這些老專家的所在單位溝通合作,將完成中央交辦的具體工作與報社干部隊伍建設、自身發展的長遠目標結合在一起,實現“造路超車”。同時將對突出貢獻知識分子的報道作為新媒體內容創新的重要抓手,將《光明日報》的知識分子特色、思想文化優長延伸到新媒體平台,相關報道和視頻帶來了光明新媒體的多次流量高峰。

挑戰是,我們如何形成主力軍上主戰場的激勵制度,完善干部考核評價制度體系, 激發更多創新活力,這涉及媒體機制上的整體轉型。所以我們要建立更加合理的人才選拔任用制度,要建立領銜、首席記者編輯及拔尖人才選用機制,更加注重高新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引進。要做好加法,做成乘法,讓有理想的年輕人有機會,讓有作為的好同志有未來,讓有貢獻的好干部有平台。

人才瓶頸 如何破解

《傳媒》:隨著新媒體的沖擊,傳統媒體人才流失是個不容忽視的現象,已經成為困擾媒體轉型升級的最大難題,您認為應該如何破解這一難題?

張政:傳統媒體人離職,帶走的不僅是資源、創意,更帶走了影響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相對穩定的人才隊伍、合理有序的人才梯隊建設是媒體單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通常而言,雙向人才流動才是正常的,但就目前來看,傳統媒體吸納人才的能力明顯不足,傳統媒體如何打好這場人才保衛戰,留住並吸引人才,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如何打好這場人才保衛戰,《光明日報》的總體思路是以下幾點。

一是要深入推進傳統媒體行業的體制改革,激發人才活力。體制的科學與否直接關系到人才能否真正發揮自身優勢,並將優勢轉化為生產力甚至直接效益。當前,傳統媒體的體制機制改革節奏過於緩慢,也不夠徹底。因此,要深刻認識、准確把握傳媒變革新趨勢,全面創新,加速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加快整合轉型步伐,拓展事業發展空間,為新聞媒體工作者創造更好的發展平台。同時,深入推進內部管理體制機制改革,使傳統新聞人才從體制的壓力和束縛中解脫出來,充分激發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二是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學完善的激勵機制與用人機制,優化人才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從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對媒體融合發展的支持力度。在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階段,組織人事部門更要做到對新聞輿論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膽使用、生活上真誠關心、待遇上及時保障。要按照媒體融合的需求,全面修訂人事聘用、薪酬支付、績效獎勵、新聞評獎與職稱評審等保障制度,建立完善公平合理的薪資增長機制,提高新聞從業者的待遇,以及時、有力的制度保障調動人才的工作積極性,提升他們的工作滿意度和職業忠誠度。

三是要強化全媒型人才培養,將傳媒發展大勢、單位事業發展需要與採編人員的職業生涯規劃更好地統合起來。在媒體融合時代,媒體的轉型必然帶來新聞從業人員的全新要求,一名合格的媒體人必須是一個“全能型記者”。因此,首先要重點加強媒體融合相關的專業培訓,正確引導調適心態,使採編人員充分掌握融媒體採編技能,克服“本領恐慌”,更好地適應行業變革形勢。其次要建立青年人才庫,制定較完善的青年人才培養歷練計劃,大力培養、多崗鍛煉,提升干部綜合能力,培養選拔德才兼備的青年進入青年人才庫。最后要幫助採編人員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科學規劃職業生涯,形成較為完善的干部職業規劃指導機制,並引導職工將單位的事業發展方向與個人職業規劃更好地結合,讓職員看到較為明朗的事業前景,增強員工的歸屬感和成就感。

四是要關注心理需求,做好思想工作,解決實際困難,充分發揮組織的力量。從各個層面了解新進人員的思想動態,發揮好組織的作用,通過各種形式的座談、調查等,了解新進人員的真實想法,並給予及時的引導。通過團建活動,增強單位職工,特別是新進人員與老職工之間的凝聚力。通過與本地區外單位的聯建活動,擴大新進人員在當地的社交圈,更快地適應當地生活。

五是要完善骨干員工離職管理,將骨干員工的離職管理前置到日常人事工作中。把控骨干員工的個人訴求,主動定期與骨干員工進行溝通,跟蹤骨干員工的工作狀態,把對骨干員工的離職預防管理前置到日常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幫助骨干員工分析和疏導產生離職情緒的原因和想法,及時給予輔導和支持,幫助解決問題,將骨干員工的離職意向阻斷在萌芽階段,從而降低骨干員工的離職率。

站在新起點 迎接新挑戰

《傳媒》:創刊70周年,《光明日報》又站在了新的起點上,《光明日報》編委會對光明日報社未來的發展有哪些構想?又做了哪些部署?

張政:《光明日報》的文化積澱和精神品格,是70年來一代代光明人接續努力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僅70年是新起點,每一天也都是新起點。每一天我們都面臨新情況、新機遇、新挑戰,要解決新問題、取得新收獲、贏得新發展。對此,我們的頭腦必須清醒,既要居安思危,時刻保持危機意識,又要勇於進取,抓住千載難逢的時代發展機遇。

我們將始終把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把宣傳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標准,把如何宣傳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責任,高標准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確保中央精神落地生根、得到全面貫徹踐行。

我們將堅持黨建統領不動搖,繼續深化黨建系統工作法。我們一直強調“黨建就是民心建”,隨著黨和國家對於社會發展新形勢提出新要求,隨著報社業務工作的不斷深化和拓展,隨著報社全體員工的狀態提升和需求提高,我們的黨建工作也必須相應做動態調整、做持續深化。隻有這樣,才能真正通過黨的建設,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轉化為我們推進自身改革發展、提升新聞輿論工作守正創新能力的實際行動,轉化為全社員工銳意進取、改革攻堅的精神動力,形成埋頭苦干、真抓實干的業務氛圍和生態系統。隻有這樣,才能使黨建永葆活力,不會陷入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泥沼,真正實現“抓黨建重業務”的目標。

我們會更加突出思想文化定位,突出知識分子特色,持續深化與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知識分子群體的血脈聯系,努力做好黨的知識分子工作。在這一方面,《光明日報》有很好的歷史積澱,未來,我們還將在細微處下工夫,與知識分子真誠交朋友,走入他們的內心世界,反映他們的所思所想,為他們搭建更廣闊的理論學術創新交流平台,為他們提供更加順暢的資政建言渠道,為他們呼吁解決實際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焦點難點問題,不斷擴大知識分子朋友圈。對此,我們也專門做了機構和機制安排:專門設立突出貢獻知識分子聯絡辦公室,密切與科技界、文化界、知識界名家大家的聯系﹔設立重點報道辦公室,時刻關注將知識界動態轉化為重大報道資源﹔設立智庫辦公室,在推動決策參考的同時,將專家學者的學術成果轉化為向普通讀者釋疑解惑的新聞報道之外,我們還將籌建新動力人群辦公室,服務新興領域中的新型知識分子﹔籌建“光明的故事”辦公室,用生動的故事傳達總書記對知識分子的深情厚誼。

我們會繼續把深入開展大調研作為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地,作為進一步增強“四力”的練兵場,作為進一步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大課堂,在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中錘煉作風、轉變文風,強化重大報道的深度和分量。我們正在籌建案例編寫推廣辦公室,一方面深入採寫各地區基層在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一方面提高《光明日報》新聞報道的發現能力、調研能力、採寫能力、傳播能力,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自身的工作,以生動的案例示范,使部分地方干部克服“不敢為”“不會為”的本領恐慌。

我們會為“主力軍上主戰場”提供更加堅實的軟硬件支撐。軟件是理念、是人才,是創新能力、是傳播能力,硬件是技術、是設備,是創新產品,是傳播平台。在這些方面,我們都還有很多薄弱的地方,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對此,我們前期已經做了一些籌劃布局,在黨中央的關懷領導下,在各有關部門的指導、支持下,我們會更加努力,加快全媒體影響力地域覆蓋面、讀者覆蓋面、內容覆蓋面的全程拓展、全息拓展、全員拓展、全效拓展,加速打造適應移動互聯時代發展要求的中央新型主流媒體,在國家全媒體傳播體系中,在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過程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光明日報》走過70年,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光明日報》的工作,是黨的政治工作的一部分。當我們從全黨的高度、從全局的角度開展工作時,我們會發現,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