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傳媒》>>2019年6月上

《文摘報》:把小報辦出大格局

文/劉 昆 和莉麗 渠紅帥
2019年06月20日14:22 | 來源:傳媒
小字號

《文摘報》今年38歲了。從人民日報大家庭誕生,在光明日報大家庭成長,她一直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參與到中國新聞事業蓬勃發展的進程,努力為讀者提供有思想、有品質、有溫度的閱讀,成為讀者的精神家園。

三十八載歷程鑄輝煌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從此,一個大展宏圖、振奮自強的中國呈現在世人面前。

一個生機盎然的時代,必定是一個信息密集的時代。對社會轉型時期新事物、新問題的深入觀察、及時反映、正確引導、積極影響,迫切地擺在了新聞工作者面前。1980年年底,時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中國記協)書記的王揖同志提出由中國記協和中國社科院新聞研究所聯合,在北京創辦一份綜合性文摘報的建議。經過6期試刊,1981年10月6日,《文摘報》正式創刊。初為周刊,16開8版,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人民日報社出版。《文摘報》創刊初期,受到了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陳雲同志的關注。他稱贊說:“是誰辦了這麼一件好事!”

1983年10月7日,《文摘報》由人民日報社劃歸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與光明日報社共同主辦,光明日報編委會領導,光明日報社出版。1987年4月,《文摘報》改由光明日報社獨家主辦並出版。

《文摘報》創刊號上的《致讀者》開宗明義,闡釋了報紙的宗旨:“《文摘報》將以報刊文章為源泉,以讀者需要為依歸,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求新、求博、求精、求快,薈集全國報刊文章的精華,起到傳遞信息、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活躍思想的作用。求新而不獵奇,求博而不蕪雜,求精而不晦澀,求快而不粗糙——這是我們的努力目標。”

《文摘報》現設有“時政要聞”“新聞聚焦”“網海觀潮”“法制社會”“文壇走筆”“健康之友”“學林漫步”等近二十個專版及幾十個專欄,在宣傳新政策、弘揚主旋律、傳播先進文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38年來,《文摘報》以“取百家之精華,成一家之特色”的鮮明特點,成為中國報刊“百花園”的一道靚麗風景。著名學者季羨林曾稱贊說,“採得百花成蜜后,為人辛苦為人甜”。

38年來,《文摘報》在全國積累了眾多的讀者,且讀者的文化程度比較高,這與以面向知識分子為獨特定位的《光明日報》讀者群是相吻合的。不少讀者基於對《光明日報》的感情認識了《文摘報》,又因為《文摘報》而加深了對《光明日報》的認識。許多讀者反映,《文摘報》不愧是光明日報社辦的文摘類報紙。《文摘報》的許多讀者已從中年走向暮年,但他們對《文摘報》依然一往情深,愛不釋手。湖北省宜都市一位讀者自費訂閱了20多年《文摘報》,他還將看后的《文摘報》裝訂成冊,送給鄉裡的民族中學。他說:“《文摘報》是我的精神食糧、生活伴侶,活一年我就要訂閱一年《文摘報》。”

38年來,《文摘報》也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文摘報》多年來被評為全國暢銷報刊,文摘報社連續10多年獲得首都文明單位標兵以及中央直屬機關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稱號,多次獲得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授予的“巾幗文明崗”榮譽稱號。

以良好報德、報風贏得讀者口碑

自正式創刊到今天,《文摘報》從最初的16開8版到4開8版﹔從創刊時的每周一期到1985年的每周兩期,再到2010年的每周三期,無論形制怎樣變化,無論市場經濟下的誘惑多大、競爭多激烈,幾代文摘報人始終堅守信念、牢記宗旨、忠實履職,不改初衷、不落俗套、不變風格,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走過38個春秋的《文摘報》,將其辦報辦社經驗提煉、總結為兩個“立”。

一是立報德。歷屆《文摘報》領導班子及編輯形成一個強烈的共識,報德是報紙的靈魂,講究報德的報紙是有修養的報紙,是經得住檢驗的報紙。報德的核心是報紙的遵循,即按照怎樣的理念辦什麼樣的報紙、為誰服務、怎樣服務?它考量的是辦報人的良知。辦報宗旨是一面旗幟,指明了總方向,但每一期、每一篇都能做到“不獵奇,不蕪雜,不晦澀,不粗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在實踐中深深體會到,欲立報德,糊涂不行,應付更不行。

糊涂不行,指的是政治上必須保持清醒。報紙是思想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關乎意識形態導向,關乎黨和國家的根本利益。《文摘報》版面雖小,但有廣泛的受眾,從這個意義上看,更應明是非、辨魚龍、識良莠,確保報紙的端庄、雅正,為時代鼓與呼,反映人民的心聲,成為黨、政府和人民群眾之間的橋梁與紐帶。

應付不行,指的是在所有環節上不能懈怠。也許會有人認為,文摘不過是剪刀加漿糊,其實不然。文摘從選文、編輯、審讀乃至版式、標題、校對、印制,每一個環節都躲不過讀者的“火眼金睛”。文摘還是二度創作的結果,在諸多文章中,讓有價值的文章由博返約、取精用宏、可讀耐讀、出彩出新,這是需要下苦功的。

二是立報風。報風是報紙的品格。注重品格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品在竹之間,格在梅以上。古代的文人雅士好以竹、梅比喻品格,表達對美好意境、氣質、氣象的追求。今天,在物質生活豐裕的同時,人們對於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盡管有互聯網、手機報等新興媒體的沖擊,但報紙、書刊仍是人們茶余飯后的閱讀首選。就報紙而言,能否清新、高雅、精致、平實,直接影響到讀者的閱讀感受與閱讀利益。

事實說明,《文摘報》得到讀者認可與報風直接相關。在《文摘報》幾次較大規模讀者問卷中,“品味”是讀者使用最多的詞匯。江蘇省無錫市一位讀者表示,雖然近年來文摘類報刊蜂起,但貴報鶴立雞群,不媚俗,不獵奇,格調高雅,品位純正。

追求與塑造良好的報德與報風,為《文摘報》贏得了讀者的口碑。報紙在讀者的鼓勵、鞭策中不斷進步,我們也在培養報德、報風的同時強化了《文摘報》人的職業精神——這就是腳踏實地、一絲不苟的精神﹔服務讀者、不怕辛苦的精神﹔開拓創新、勇於進取的精神。

擔當使命任務,提升辦報能力

面對新的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肩負特殊使命、具有獨特價值的文摘類報紙,應具有怎樣的品格和追求,這是必須認真思考並努力加以解決的問題。《文摘報》在繼承過往優良辦報傳統的基礎上,著重在以下三個方面下工夫。

一是大格局。這個“大”,不是高高在上、大而無當,而是指一種大視野、大智慧。社會上一度有這樣的說法:大報抓導向,小報抓市場﹔大報重社會影響,小報重經濟效益。換言之,小報是為了經濟利益而存在的。於是,一些缺乏社會責任感的小報小刊登載一些低俗、媚俗甚至虛假的新聞,以吸引讀者眼球。但《文摘報》一直堅持正確的導向,自覺傳播主流價值觀,關注國內外大事,關心百姓疾苦,心系讀者,謳歌時代,從不以花邊新聞的低俗內容吸引讀者,探索出了一條既讓黨放心又讓讀者滿意,既具有良好社會影響又能產生一定經濟效益的模式。

《文摘報》摘登的一些文章,受到過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1995年6月25日,《文摘報》摘登了《就業競爭的“東北現象”》一文。7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朱镕基同志就此文做了重要批示。1996年1月14日,朱镕基同志又在中共黑龍江省委辦公廳有關報告上再度做出批示,一篇不足幾百字的短文,竟引起國家領導人如此高度的重視,這自然激發了我們的使命感、責任感。為偉大的時代鼓與呼,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為黨的大政方針的實施幫忙,為社會的進步鋪路開道。這一點,逐步成為我們的自覺意識和辦報理念,這也與讀者的閱讀旨趣相吻合。

二是大主題。作為中央黨報《光明日報》的子報,《文摘報》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應該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自覺服務重大主題宣傳。在一些重要的時間節點、一些重大主題宣傳中,如黨的十九大、全國兩會宣傳等,《文摘報》與《光明日報》同頻共振,通過做專題、開專欄,及時向讀者傳遞相關會議消息及權威解讀文章。

當慶祝改革開放40年的宣傳報道在光明日報報業集團的各個媒體同時展開后,《文摘報》改變過去“就米下鍋”式的宣傳,開辟《舊報新讀——改革開放40年路上的人和事》欄目,選摘各大報刊刊登過、曾經對改革開放產生重大影響的“舊聞”,並配發新的解讀文章。這個欄目是《文摘報》結合自身的“文摘”特點,創新報道視角及形式,做好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的有益探索。

《舊報新讀——改革開放40年路上的人和事》欄目首篇刊發的,是時任《光明日報》記者王晨(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78年6月18日發表於《光明日報》的長篇通訊《深入寶庫採明珠——記抗瘧新藥“青蒿素”的研制歷程》,在刊發這篇40年前的“舊聞”的同時,配發了解讀文章《春天裡的心跳 四十年不停歇》,介紹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等中國科技工作者開展青蒿素研究40年來取得的成就,暗合了當代中國科技發展的時代主題,讓讀者明白,為什麼青蒿素研究的領頭人屠呦呦能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為什麼說改革開放給中國的科技事業帶來一個又一個春天?

“舊報新讀”欄目得到中宣部新聞局“新聞閱評”的肯定。通過這個欄目,人們會對“改革開放40年路上的人和事”有更真切的理解,對新聞的價值有更深刻的判斷和體悟。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文摘報》繼續推出《舊報新讀——中國記憶》欄目,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經歷的風雨歷程,取得的一個個輝煌成就。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出發。改革開放已經進入新時代,面對著新的矛盾和問題,70年風雨歷程中的人和事,可以為當下提供有價值的鏡鑒。

三是大擔當。在資訊泛濫、信息過剩、觀點多元的當下,《文摘報》如何彰顯存在價值與責任擔當?《文摘報》堅持“觀點立報”的辦報思路,努力把報紙辦成“觀點報”“報中報”“報上報”。這也是《文摘報》踐行文化自信的使命擔當之所在。

當今中國,正經歷著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迫切需要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觀念創新和精神激勵。文摘類報紙隻有堅持“觀點立報”,在“象牙塔”與大眾之間搭建起有效的“文化對話”平台,才能以精英群體的思想、觀念,激活、優化、豐富廣大群眾的生活經驗與知識儲備,加深其對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知,從而使人們以更加自信的姿態,投身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事業之中。

“觀點立報”就要把報紙辦得有思想、有觀點、有立場,要理直氣壯地用立場鮮明的思想觀點引導輿論場。在《文摘報》的辦報實踐中,言論一直是重要特色,一版報眼位置常設的“微型論壇”、八版的“每周評論”很受讀者歡迎。雖然立足於“二次傳播”,但我們對新聞事件和現象的反映並不隻求速度快,而總是試圖保持合適的時空距離,以盡可能地接近事物的本質。對於冷靜理性的觀點性新聞,我們更是情有獨鐘。

隨著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新觀念新理論新思想層出不窮,形成很多文化現象,引發諸多文化熱點和爭議,這背后反映的是對文化的核心層面——意義和價值的探尋。《文摘報》開設“文化觀察”欄目,及時而全面地反映當前的文化熱點,不僅可以讓觀點的覆蓋面更廣,增強新聞版面的文化性、思想性,更重要的是,通過為讀者提供真知灼見,驅動精神帆檣,引領前進航向,激發與增強國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觀點立報”要求編輯帶著思想去選編稿件,通過對原發稿件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的“二次創作”,經過藝術的薈萃與集納,讓這些文摘集納成為讀者看重的“思想源”“觀點庫”。《文摘報》“人間萬象”“人物故事”版摘選的文章故事性可讀性強,但是,我們絕不取巧、不獵奇,而是自覺著眼於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與弘揚。“網海觀潮”版內容取自新媒體,通過對新媒體領域的觀點內容資源進行主題式專題式的開掘、集納和呈現,成為報網內容資源整合的有益嘗試,受到讀者好評。“健康之友”是《文摘報》受到讀者特別是老年讀者喜愛的傳統版塊,我們努力以“觀點”視角提升該版的品質,不但傳播養生和健康知識,更傳播科學的有遠見的生活方式。

在文摘類報紙裡,《文摘報》“學林漫步”版獨樹一幟,它以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新成果、新觀點的通俗化大眾化的輕傳播,形成了鮮明特色。該版把擔當寓於學理中,用學術講政治。具體來說,就是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大量摘編深入闡述“四個自信”的文章,廓清人們思想認識上的迷霧,尤其注意批判西方錯誤思潮。“學林漫步”版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摘編過大量解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文章,如解讀《擺脫貧困》《習近平的語言風格》的專家文章,還曾專設《習近平講故事》《習近平用典》專欄。面對復雜多變的網絡輿論,該版摘編了大量針對西方新聞觀、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西方民主政治等錯誤思潮的理論批判文章,如《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是一場特殊的政治斗爭》等。

輿論戰線的理論工作,要特別注重突出新聞性與時效性。“學林漫步”版摘編的不少文章主題,側重於對重大現實問題的理論思考和學術探討,具有較強的現實感與思想價值,如公平正義問題、環境保護問題、收入分配問題、道德重建問題、反腐倡廉問題、老齡化問題等。在摘編這些文章時,我們特別注意到從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去找依據、找遵循。

當下,媒體融合發展的洪流滾滾向前,文摘報人將和光明日報大家庭成員一道,繼續堅持改革創新,立足自身優勢,不斷改進報紙的內容和形式,為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做出自身的最大努力。

作者劉昆系《文摘報》總編輯

和莉麗、渠紅帥系《文摘報》編輯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