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少年科學畫報》創刊40周年 一本雜志的變與不變

路艷霞
2019年06月22日06:53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本雜志40年的變與不變

  《少年科學畫報》40周年紀念展現場。

  忠實讀者劉闖父女帶著雜志來給老朋友慶生。 路艷霞攝

  《少年科學畫報》今年創刊40周年,大小讀者日前紛紛趕到北京科學中心為雜志慶生。忠實讀者劉闖和女兒帶來了兩代人珍藏的雜志——1986年1月的《少年科學畫報》,封面上小熊和狐狸快樂演算數學題的畫面透著那個時代的質朴﹔2016年合訂本上,卡通男孩女孩一起探秘,透著歡脫氣氛。

  40年的《少年科學畫報》書寫著一本科普雜志的變與不變,也改寫了不知多少讀者的命運,這在如今看來也是罕有的文化現象。

  揭秘

  編輯改寫普及科學前沿知識

  “以前《少年科學畫報》注重普及武器知識、艦船知識、戰場戰術,后來逐漸調整到了生態文明上。”《少年科學畫報》常務副主編孫鍇說。1979年,沐浴著改革春風,《少年科學畫報》正式創刊。孫鍇回憶:“《少年科學畫報》當時就很有魄力地選擇了漫畫形式,剛一推出,發行量就躥升至30萬冊。”

  隨著時代變化,“老雜志”先后推出了手機報、博客、微博、電子刊、微信公眾號、科普視頻等新的產品形式。與此同時,紙質刊物生存困境並未明顯波及到《少年科學畫報》。孫鍇認為,這得益於雜志獨特的視角和內容以及編輯的眼光。

  孫鍇揭秘,除了組織作者寫稿外,編輯們還會翻譯、改寫來自《Science》《Nature》上的前沿科學內容,“涉及基因、考古、新材料的發現,請漫畫家設計畫稿,還會用孩子們喜歡的方式組織語言。”國內重要科學發現也備受重視,像昆虫學以及古生物學的新發現,就以《漫虫記》系列漫畫故事出現﹔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的重要野外發現——半甲齒龜,則以系列漫畫《時空獵人》的形式出現。

  孫鍇說,他多年前寫過科普文章,辦過科普社區,那個時候感覺亢奮、過激,常因不同觀點而與對方發生爭論。如今和孩子們相伴十年,他變得更加快樂,也更覺年輕。“科學本身讓我處於亢奮狀態,為了孩子們普及科學,這種亢奮會更多轉化成自身的快樂。”

  傳統

  大科學家俯下身給孩子寫作

  科學家俯下身來為孩子們寫作,這個傳統從未改變。“事實上,我們希望更多的科學家來寫稿,這樣科學的講述更加生動。”孫鍇說。

  1979年,由何益漢、吳浩源編文,畢樹校繪畫的科學故事《昆虫世界的秘密》發表,這是《少年科學畫報》第一次發表連載作品。20世紀80年代初期,著名科普作家李毓佩開始在畫報上刊登《有理數和無理數之戰》《小數點大鬧整數王國》等數學童話,小讀者反響熱烈。

  這份名單還很長。著名科普作家金濤曾多年為“在世界各地”“科學家的故事”欄目撰稿,向小讀者介紹科學家成長故事、祖國美麗風光及世界各地風土人情。武器專家蘇剛、楊培根等專家創作了大量軍事科普作品,讓小軍事迷們百看不厭。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航天專家朱毅麟、天文學家卞毓麟為孩子們講解天文知識,激發了孩子們追星探月的航天夢。鳥類學家鄭作新帶領孩子走進大自然,為鳥類“編家譜、寫檔案”。生物物理學家貝時璋、極地探險家秦大河等都曾借著一個個科普小欄目,讓科學的種子在孩子們的心中落地生根。

  今年起,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自然科普教育辦公室主任何曉安開始給《少年科學畫報》寫稿,他說:“今年是大熊貓、金絲猴科學發現150周年,我想把最美麗的世界呈現給小讀者。”何曉安已在臥龍自然保護區工作生活了31年,他熟悉這裡的山山水水,隨身帶著照相機、手機去捕捉野外的動植物。“我從臥龍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介紹這裡特有的動植物。”何曉安寫過綠尾虹雉、毛冠鹿等,他還希望通過自己的寫作,糾正某些童話作家誤導讀者的內容。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王世強說:“我研究的領域有一小塊是關於冬眠的,我想冬眠的黃鼠狼、刺猬容易引起孩子們的好奇,就開始寫相關文章。”他的文字經過編輯的改寫,並拍攝相關照片,最終以有趣的方式出現,“寫科普不是負擔,如果形式合適,我想很多科學家都會參與進來。”

  回憶

  人生因一本雜志而改變

  一本雜志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這並非虛談,《少年科學畫報》的讀者用親身經歷,為科普做了強有力的推廣。

  張志偉如今在美國萊斯大學攻讀理論計算機博士,2005年至2010年,他曾是《少年科學畫報》的小讀者,“蹦蹦狐小劇場”是他的最愛。“很多看來高深的數學知識,如唐托三分集等,通過可愛又幽默的蹦蹦狐、沉穩冷靜的小牛等來表現,深入淺出,真是太高明了。”他記得在南京大學讀大一的時候,曾參加計算機系“選拔人才計劃”的筆試,其中兩道題用到的知識,居然是他在雜志上看過的。

  杰克彬現在是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從小學四年級到初中一年級,是《少年科學畫報》在課余時光陪伴他,他還記得曾為一篇關於蝙蝠的連載漫畫流過淚。

  科普作家王辰與這本雜志的淵源更是深厚。1986年,王辰剛滿5歲,這一年哈雷彗星回歸,媽媽后來發現《少年科學畫報》封面上就有相關圖片。“紫紅色的封面,畫的是小朋友在觀測彗星。”王辰說,在媽媽的陪伴下,他走進了五彩斑斕的科學世界。6歲那年,王辰把第一本《少年科學畫報》借給鄰居小朋友,不料幾個孩子搶著看,封面撕了個大口子,讓他心疼了好些天。到了三年級,王辰寫了一篇關於河蟹的作文,描述了其吐泡和脫殼的過程,讓老師大為驚訝,這些知識正是來源於《少年科學畫報》。因雜志帶來的科學知識積累,讓王辰在中學時就踏上了野外探險之路。最終王辰選擇了生物學,並成為了科普作家。王辰的女兒6歲了,也像爸爸當初一樣,捧起雜志認真讀爸爸的文章。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