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文化和旅游部部長雒樹剛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工作情況

文化和旅游部將對高片酬、陰陽合同等進行專項整治

孟亞旭
2019年06月27日06:37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對高片酬、陰陽合同等進行專項整治

2019年6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受國務院委托,文化和旅游部部長雒樹剛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工作情況。

不搞“四唯”

重視市場機制與市場需求

“文化產業不同於一般產業,它具有意識形態和產業雙重屬性。” 雒樹剛說。

報告顯示,宣傳文化部門通過市場准入、資格認定、加強監管等方式,引導和推動文化企業自覺肩負起社會責任,重視市場機制、市場需求,但不搞唯票房、唯發行量、唯收視率、唯流量。

報告顯示,中央和有條件的地方設立了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累計金額超過600億元。2013年至2018年,中央財政安排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275億元,支持項目超過4000個。

他提到,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探索市場化運營模式,設立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二期。全國20多個省(區、市)設立由省級財政出資或宣傳文化單位發起、市場化運營的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或引導基金。

此外,宣傳文化部門還推動出台了電影、電視劇、戲曲、出版、動漫等方面的專項配套政策。

現存問題

“小”和“散”局面未徹底改觀

“我國文化產業仍然處於起步階段,無論是規模總量還是質量效益,無論是對內滿足人民需求還是對外擴大文化影響力,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雒樹剛提到了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他說,目前文化產業生產結構與市場需求結構不適應,低端供給過剩與中高端供給不足並存,文化產品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的精品力作還比較少,還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抑制了文化消費。

“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平衡難度較大,有的企業甚至一味迎合市場、制造文化垃圾,亟須從法律法規和政策上為高質量文化供給主體提供堅定支持,不斷優化供給結構。”

報告顯示,與美國、韓國等文化產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及影響存在差距。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西部省(區、市)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我國文化產業還是新興產業,發展時間較短,基礎還較為薄弱,正處於從政策推動到市場驅動的動力轉換過程之中,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雒樹剛說,我國文化企業數量增長較快,但絕大多數是從業人員5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甚至是個人工作室、個體工商戶,“小”和“散”的局面還沒有徹底改觀。

“與一般行業相比,文化企業在追求社會效益、承擔社會責任方面要求更高、擔子更重。文化企業大多是輕資產企業,高度依賴創新創意,普遍面臨盈利模式不穩定、生命周期短、可持續發展難度大等突出問題。”

專項整治

針對高片酬、陰陽合同等問題

雒樹剛提到,建立全國文化市場管理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健全“掃黃打非”體制機制,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逐步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監管機制。

深化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推進文化、文物、出版、廣播電視、電影、旅游領域市場執法隊伍整合。對泛娛樂化、影視業高片酬、陰陽合同和偷逃稅等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整治。

積極開展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管理和新技術新應用安全評估,推動互聯網企業履行主體責任,推動網絡空間日漸清朗。

雒樹剛說,不斷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完善侵權查處機制,促進知識產權運用。“十八大以來,全國各級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共出動執法人員5485萬余人次,檢查經營單位2323萬余家次,受理核查舉報11.4萬余件,有力改善了文化產業發展環境。”

規范市場

改組國有文化資本投資運營公司

雒樹剛說,將加快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進文化典籍整理出版和數字化,規劃建設若干國家文化公園,加強珍貴遺產資源保護,傳承振興民族民間文化,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國民教育、道德建設、文化創造和生產生活,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讓人們在豐富的文化體驗中感知傳承傳統、留住鄉韻鄉愁。”

宣傳文化等部門將著力推動產業關聯度高、業務相近的國有文化企業聯合重組,組建大型國有及國有控股的文化產業投資平台,推動跨所有制並購重組,對有潛力的戰略性新興文化企業進行股權投資,鞏固並發展國有文化企業的內容生產優勢和傳播主渠道優勢,發揮其對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導和引領作用。

創新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做強做優做大骨干文化企業,支持中小微文化企業和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推動形成不同所有制文化企業共同發展、大中小微文化企業相互促進的文化產業格局。

構建規范有序的文化市場也是重點。

報告顯示,下一步將努力消除地區分割和行業壁壘,培育和發展各類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建設傳輸便捷、互聯互通、城鄉貫通、安全可控的文化傳播體系,促進文化產品和人才、產權、技術、信息等文化生產要素合理流動。

進一步深化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提升文化市場技術監管水平,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糾正擾亂市場行為,淨化文化市場環境,維護文化市場秩序。建立文化市場誠信體系,構建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擴大對外文化貿易,推動優秀文化產品和服務拓展國際市場。

報告顯示,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將根據不同階段和時期文化產業的發展情況,結合財力狀況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綜合考慮、統籌安排財政資金支持文化產業,組建或改組國有文化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支持骨干文化企業並購重組,支持小微文化企業創新發展。落實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

未來發展

正完善文化產業促進法草案

2015年以來,文化和旅游部牽頭開展文化產業促進法起草工作,已經形成了各方基本認可、比較成熟的草案。

草案聚焦“促進什麼”“怎麼促進”兩個核心問題,圍繞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和核心要素,確定在創作生產、文化企業、文化市場3個環節發力,在人才、科技、金融財稅等方面予以扶持保障,努力解決前面提到的困難和問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

“我們正在全力對草案進行修改完善,爭取盡快按程序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著作權法第三次修訂草案已經基本成熟,計劃於今年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雒樹剛說。

他提到,將抓好電影產業促進法等法律的實施,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相關法律、法規、規章等的立改廢工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營造有利於文化產業發展的法治環境。

產業數據

去年電影產量超過1000部

報告顯示,文化產品供給質量和數量大幅提升。

2015年至2017年,舞台藝術創作共推出原創首演劇目4499部,全國藝術表演團體演出場次從210.8萬場增加到293.6萬場。2012年至2018年,圖書出版從41.4萬種增至51.9萬種,期刊出版總品種數由9867種增長到10139種,故事影片創作生產平均每年超過700部。

2018年電影產量超過1000部,票房達609億元,制作完成並獲得發行許可的電視劇共323部13726集、電視動畫片共241部8.6萬分鐘。

報告提到,我國已成為世界圖書出版、電視劇制播、電影銀幕數第一大國,電影市場規模穩居全球第二。文化企業數量不斷增長、供給能力迅速提升,截至2018年底,全國文化企業共309.28萬戶,佔全部企業數量的8.9%﹔2018年,全國新登記文化企業52.21萬戶,同比增長6.9%。

“文化產業向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目標邁進。”雒樹剛提到。

2017年,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為34722億元,佔GDP的比重為4.23%,比上年增長12.8%(按現價計算)﹔增加值過千億元的省(區、市)已有13個,其中,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省超過3000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超過5%的省市有4個,分別是北京(9.64%)、上海(6.79%)、浙江(6.19%)和廣東(5.37%)。文化產業已經成為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一支重要力量。

報告提到,2018年,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總額達1370.1億美元,同比增長8.3%。2012年至2017年,全國版權輸出從9365項增長到13816項,增長47.5%,版權輸出與引進的比例從1:1.9提高到1:1.3。2018年,中國自主研發網絡游戲海外市場銷售95.9億美元,同比增長15.8%。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