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全媒體時代 海外華媒架起中外連心橋

圖為論壇現場。
近日,來自五大洲20個國家和地區的30余家海外華文媒體代表齊聚天津,參加“津門論道——全媒體時代的中國故事海外表達”海外華文媒體論壇。多位華媒工作者結合自身從業經歷,就海外華文媒體在講述中國故事過程中積累的經驗、面臨的機遇及挑戰等議題進行了探討。
擁抱全媒體時代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華文媒體,海外華文媒體植根於華人社區,搭建起華社與祖(籍)國溝通的橋梁。
2018年12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葡萄牙。葡萄牙伊比利亞傳媒全員出動,第一時間以中、葡雙語播報系列新聞。不僅如此,伊比利亞傳媒還借助電台、電視、網絡等渠道,進行全媒體報道,擴大影響力。
“報道習近平主席出訪的相關新聞,是我們作為葡萄牙媒體的職責,更是我們作為華文媒體的驕傲。”葡萄牙伊比利亞傳媒總裁詹亮說,“葡萄牙僑胞正通過我們了解更多祖(籍)國的情況。”
《斐濟日報》總編輯楊鴻濂介紹說,在斐濟,受限於網絡速度與資費,新媒體發展較慢,傳統媒體依然佔據主導地位。近年來,《斐濟日報》通過與國內新媒體平台合作,在報道採取多元化形式,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在新媒體發展上贏得了先機。
“我們要積極擁抱全媒體時代。”楊鴻濂說,“2018年,《斐濟日報》報道了許多重大事件,將紙媒報道與網絡直播、微信公眾號等方式相結合。在保証時效性的同時,注重加強對事件的深度分析與評論,深受讀者們的好評。”
服務僑胞暖僑心
“2000年我初到新西蘭克賴斯特徹奇的時候,當地華文媒體發展規模很小。有些報紙就是幾張A4紙訂在一起,有些報紙主要登載一些服務類小廣告,閱讀性強的新聞和文章少之又少。”談起當年創業時的情景,新西蘭信報社長王浩感慨道,“當地僑胞和留學生想閱讀中文新聞非常困難。我萌生了創立中文報紙的念頭。”
報紙初創時,王浩事必躬親。他曾開著一輛二手車,穿梭在大街小巷,將新印出的報紙迅速送到各個投放點。在王浩的努力下,報紙逐漸得到了越來越多華人的認可。“許多華人買三份報紙,一份放車上,一份放辦公室,一份拿回家與家人分享。”王浩說,“許多華人還會根據自身專業知識,對報紙提出各種建議,這是我最開心的時候。”
類似的創業經歷是每一位海外華媒人的共同回憶。詹亮說,“對身處異國他鄉的僑胞朋友們來說,讀中文報刊是剛需。中國的日益強盛,也讓海外華僑華人更加關注祖(籍)國近況。海外華文媒體大有可為。”
連接中國與世界
海外華文媒體是一座橋梁,這座橋梁不僅連著祖(籍)國與僑民,還連著中國與世界。
幾年前,詹亮和他所在的伊比利亞傳媒曾參與策劃一部由國內媒體制作的、介紹葡萄牙風土人情的紀錄片。他說:“我們就像在遠方定居的孩子,想把這裡最好的一面展示給故鄉的親人。”
在匈牙利,滕維杰和他所在的《匈牙利新導報》一直將傳播中華文化作為工作重心。成立匈牙利—中國文化交流協會,參與組織中華文化的廟會活動,參加當地各種“中國日”活動……滕維杰的生活異常充實。
“在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上,我們將中國書法、繪畫、茶藝、棋牌、美食、歌舞、功夫等介紹給當地人,增加他們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對中國真實情況的認知。” 滕維杰說。
在詹亮看來,用葡萄牙語講中國故事是伊比利亞傳媒成功的秘訣之一。“加入當地主流媒體行列,了解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和風俗,才能更好地在海外講中國故事。”(尹昊文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