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福建日報社全幸雅:傳承紅色基因 走好新的長征

2019年07月03日08:05 | 來源:中國記協網
小字號
原標題:福建日報社全幸雅:傳承紅色基因 走好新的長征

福建日報記者全幸雅在寧化縣湖村鎮巫坊村採訪當地村民。

在寧化縣鳳山村觀光道沿線種植蓮田內,該村黨支部書記王興楷激情滿懷的向記者介紹美麗鄉村規劃。

在寧化縣革命紀念園,記者採訪原紅34師100團團長韓偉(湘江戰役碩果僅存的團級干部)之子韓京京(右二)。

  在福建寧化,有這樣一組數據令人百感交集:僅有13萬人口的寧化縣,就有1.4萬人參加紅軍,全縣登記在冊為革命英勇犧牲的烈士有3305人,而經過九死一生到達陝北的,隻有58人。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數千寧化子弟大部分被編入紅三軍團第4師和紅五軍團第34師,分別擔任長征中最艱巨的前衛和后衛任務,在關系黨和紅軍生死存亡的湘江戰役中殊死激戰四天五夜,以幾乎全師的壯烈犧牲,換取了主力紅軍的西進……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1930年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轉戰贛南,行軍三明途中,毛澤東滿懷豪情地寫下《如夢令·元旦》。與這首詞一樣流傳不息的,有774名婦女割掉髻子當紅軍的事跡,有“保衛蘇區有責任,禾口淮土比參軍”的歌聲,還有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爭、夫妻並肩上戰場的不朽詩篇。

  是什麼讓紅軍前赴后繼,為革命拋頭顱、洒熱血?這些經久不衰的長征印記背后有多少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我們如何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在收集資料、現場採訪時,我常常給自己設問,把採訪對象的講述與當時的歷史背景聯系起來,力求讓筆頭有溫度、深度、力度。正如一篇評論有活靶子才能深入淺出,講述一個故事時,要找尋一個“會說話”的物、有細節的人,以他們為焦點,以點串線,由線到面。如此,文章既能產生歷史縱深感,又能讓讀者感受到真情實感,體會到紅軍遠征的艱辛與壯烈。

  此外,《福建日報》在策劃“記者再走長征路”專題報道時,利用文字、圖片和視頻等傳播形式全媒體報道。寧化採訪中,我也拍攝了受到當下年輕人歡迎的vlog視頻,讓觀看者跟隨我的腳步走進這段紅色歷史。

  在淮土鎮,昔日全縣水土流失最嚴重的鄉鎮煥發出綠色發展的蓬勃生機﹔在石壁鎮,原來的貧困村搞起了紅紅火火的鄉村旅游……紅色故土上,人民沒有忘記歷史,他們用雙腳丈量先輩足跡,用雙手振興本土鄉村。

  長征英雄已逝,但新長征之路還在腳下。這就需要我們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作為一名年輕記者,我要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引領下,用鏡頭和筆頭,讓革命歷史照進現實,用革命精神啟迪未來。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