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劉羽佳:跨越時空的追尋
6月16日,新華社國內部記者劉羽佳(右二)在福建長汀中復村採訪,重走紅軍長征路,聆聽紅軍故事。
6月11日,新華社國內部記者劉羽佳(右)在江西於都寒信村採訪兩本族譜的故事。
走在贛南、閩西、粵北的長征路上,紅軍故事感動著我,長征精神激勵著我。一路有感而發,我參與了十余條稿件的採寫工作,平均單條採用100家/次左右。
長征報道早已不勝枚舉,寫出有新意、讓讀者愛看的稿件卻非易事。如何取得突破?
首先,做足功課,在採訪前准備充分。
行前,我利用碎片時間粗略翻看了幾本與長征相關的書籍,對長征的重要節點和細節有了大致印象。事實証明,在採訪中,這些前期准備至關重要:當地百姓在講述長征故事時,不會介紹大背景,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很多內容聽起來會很茫然。且在行文成稿時,要想將故事講生動,也必須理清歷史背景,讓故事更真實、更打動人。
《紅軍長征第一仗傳遞的四個必勝信號》一稿,分析了紅軍第一仗百石戰斗的四個制勝原因。內容雖主要圍繞採訪到的內容展開,但文中若沒有關於紅軍第一次反圍剿的史實以及和此次戰役有關的名人詩詞穿插其中,稿件就會顯得單薄、乏味,沒有說服力。
其次,以小見大,在採訪中多抓細節。
此次活動的報道團由多家媒體組成,因此採訪多以群訪形式開展。同樣的地點、相同的採訪對象,要想講出新意,必須找到別人沒發現的小切口。
以《寒信村的兩本族譜》為例,在帶隊領導的點撥下,我發現了村裡祠堂裡放著的兩本族譜:一本家譜和一本烈士譜。當大家都聚焦在相關的人物故事上時,這個切入點就顯得格外特別和動人。
第三,感同身受,將自己帶入當時的歷史情境。
許多紅軍長征故事之所以打動人,是因為講述者曾經歷過那段歲月,故事中流露出了他的真情實感。作為媒體記者,所寫長征稿件要想打動讀者、讓讀者感受到長征精神,就要讓自己深入當時的歷史情境,體會當時人們的情感。隻有打動自己的稿子,才有可能打動讀者。
《生命的等高線——寫在刻度裡的長征》一稿,講述了福建長汀中復村百姓不畏犧牲,想盡辦法讓自己超越參軍刻度線勇赴戰場的故事。該稿總計被200多家媒體採用,登上多家紙媒頭版。
稿件中提到的老漢羅雲然的6個兒子均戰死疆場的故事,十分打動我。採訪時,當我親眼看到紅軍橋上的那道刻痕時,幾十年前的畫面仿佛一下在眼前閃現。父母不舍兒、妻不舍夫的悲壯情感,以及紅軍戰士舍得一死跟黨走的革命情懷隨之涌上心頭。在這樣飽滿的情緒下寫出的稿件,語言更生動、情感更充沛,自然更打動讀者。
走在長征路上,聆聽長征故事,一種不朽的精神跨越時空指引著我們追尋遠征的步伐,感受初心的澎湃。此次“記者再走長征路”活動是對我今后工作的指導與鞭策,也讓我體會到了作為一名年輕記者要踐行“四力”,傳播紅色文化的責任所在。新長征路,我們永遠在路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