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與生活》雜志社社長李秀平:無愧內心的熱愛
法律新聞,因其特有的專業性在眾多新聞報道類型中佔據著獨有的陣地,其既要兼顧專業領域內的學術性,又要貼近現實與多學科相交融,通過一個個新聞案例等形式向讀者展示法律的意義和力量。“作為法律新聞編輯,要始終追求高水准的編輯素養,謹記作為新聞人必須具備的職業准則,客觀、真實、實事求是,斟字酌句、潛心打磨,方才是應有的專業精神和態度。”《法律與生活》雜志社社長兼主編李秀平這樣說道。近日,《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見到了李秀平,在與《法律與生活》攜手成長的33年中,她有著頗多感觸。
勤學不輟
從沒有放下手中筆
作為一名30多年一直從事法治新聞的新聞人,李秀平親歷了中國法治新聞從開創到繁榮發展的歷程。在採訪過程中,她總是用“特別幸運的人”來形容自己,因為她覺得自己在關鍵節點,總是能得到專家的指點、幫助。
李秀平記得,還在吉林大學中文系讀書的時候,她寫作課成績全部都是優秀,這離不開老師們對她一直持欣賞和鼓勵的態度,一次去系辦公室辦事,一位老師特別叮囑她“不要丟掉手中的筆”,這句話,讓李秀平銘記至今。
1986年7月,李秀平大學畢業,被分配到法律出版社工作。當時的《法律與生活》雜志剛剛創刊兩年,但在全國已經較有影響力。《法律與生活》編輯部的記者、編輯幾乎全是法律專業出身,為了提升編輯部文字表達的柔韌性,決定從當年那批新人中遴選兩名中文系畢業生,李秀平幸運地入選,並於1987年正式入職《法律與生活》編輯部,成為一名法治新聞記者。
法治新聞對於中文系畢業的李秀平來說,在法律的專業性上無疑是一個短板,李秀平暗下決心一定要將專業知識短板補齊,那段時間,隻要出版社有了新書,李秀平就一定會找來認真閱讀,還通過閱讀法律自學教材,參加自學考試為自己查缺補漏,不斷充電,不懂的問題就向有經驗的編輯前輩請教。時至今日,李秀平認為,學習應該作為新聞人必須要做的事情。“每一天都在不斷地學習,才可能去適應行業步伐,這也是在不斷豐富個人價值,也因此不會被社會和行業所拋下。”
正是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李秀平將法律基礎知識在心中逐漸豐富加深,又在對業界頂尖的學者專家進行採訪時更加深入地進行了學習思考,對行業的了解逐漸加深,因為社會現實情況在不斷變化,所以法律也在不斷發展變化,這其中值得去探究學習的地方很多。從開始的埋頭苦學,逐漸學會了在學習中辯証地思考甚至提出建設性建議,這都是李秀平感恩於法律新聞行業帶給她的成長價值。
回憶起從業歷程,李秀平感慨頗深,“法律行業以其不斷地發展變化,一直吸引著我沒有離開,這一干就是近33年。這33年,我從沒有丟掉手中的筆。”
百折不撓
練就新聞人強大內心
“一個百折不撓的人”是李秀平給自己的又一個標簽,在職業生涯中李秀平也遇到了不少挫折,但是她並沒有因此止步不前。
記得剛入職的時候,李秀平花了很大精力採寫了一篇有關假冒偽劣的深度報道,但由於對深度報道的精髓理解膚淺,辛辛苦苦手寫的近萬字稿子被主編毫不留情地“槍斃”了。
“這件事讓我懂得,新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職業,沒有捷徑可走,更不可能一步登天。對新聞人來說,被採訪對象拒絕,也是必須面對的挫折。所以,我在給中國政法大學新聞專業的研究生講課時就說道,如果選擇以新聞為業,就必須練就一顆強大的心臟——這邊剛剛被拒絕,那邊立刻就啟動預案。”李秀平說。
李秀平30多年職業生涯,與中國法制的快速發展時期高度吻合。在此過程中,她也親歷了很多難忘的人和事。在職業生涯中,對她影響最大的人,就是兩年前從法律出版社總編輯崗位退休的呂山。在李秀平眼中,呂山做人做事的風格是大道至簡,表現在選題上就是“集中精力抓大選題,沉下心來做小選題”。
“我入職6個月的時候,他就把一個調查中考舞弊的重大選題交給我去做,同時也在當地幫我聯系了指導老師。從那次採訪和報道經歷中,我學會了很多東西。在他的培養和鍛煉下,我很快就進入了角色並且深深地喜歡上了這份頗具挑戰性的職業。”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李秀平總是良多感觸。“我特別感恩我的許多採訪對象,他們當中很多人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經歷、觀點講給我,才成就了我。”
專業准繩
用專家水准妙手書寫
在面試新人的時候,作為面試官的李秀平總會問兩個問題,“你的閱讀習慣是什麼”“你平常寫些什麼”。李秀平這樣解釋:第一個問題背后隱藏著的期待是,一個博覽群書的人才可能成長為一個優秀的編輯﹔第二個問題背后的期待是,一個有記錄習慣的人一定有思考習慣,一個勤於思考的人才能在期刊行業走得遠。
在30多年的法治新聞期刊編輯工作中,李秀平秉持的理念一直是“專業、專業、專業”。因為法治新聞所涉及的法律專業領域和醫學類似,不僅博大精深,而且關乎人的人身權和財產權。如果報道不專業,不僅會對報道對象造成傷害,而且會損害法律的公信力。因此,李秀平不僅自己不停地在學習法律知識,她笑稱,雜志社非法律專業的編輯幾乎也被她“逼”進法學院讀在職碩士了。
作為一名30多年一直從事法治新聞的新聞人,李秀平總結出那些出類拔萃的同行都具有3個特征:專家的水准、記者的眼光、作家的筆。
在她看來,法治新聞人不僅要具有一般新聞人的基本素養,還要具有法律專業素養和法律人的思維方式。隻有對法律領域有足夠了解,才能夠用新聞人的眼光去“發現”,然后把所“發現”到的用手中的筆呈現出來。
與其他紙質媒體相似,法律期刊也面臨著網絡、手機客戶端閱讀帶來的讀者觀念變化,李秀平對此也有著清醒的認識。她表示,當下媒體要有所變,更要有所不變。“在緊跟新形勢、嘗試更多新的傳播方式的同時,永遠要記住,做好刊物內容才是期刊最根本的核心。”李秀平堅定地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