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廣播電視台楊帆:踐行"四力"寫新篇
外地人眼中的陝西是什麼樣的?大家會不會隻記住了抖音上人氣爆棚的回民街、永興坊、大唐不夜城?提起陝西,讓大家脫口而出的會不會隻有兵馬俑、大雁塔、涼皮、肉夾饃?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陝西人,我總想告訴大家,陝西的“白菜心”還多著呢!要想了解陝西就得真正到這片古老而又現代的熱土上走一走、看一看,我願意當向導,將三秦大地源遠流長的文化精髓、歷史傳承、時尚潮流娓娓道來。
由中國記協和陝西省委宣傳部、省記協聯合組織的增強“四力”夜班編輯調研培訓活動,集合了全國近60名優秀新聞工作者,用一周時間與我的家鄉來了一場“親密接觸”,在關中渭北平原讓同行們把西安的國際范兒、楊凌的農科范兒、照金的紅色范兒盡收眼底。
西安的國際范兒
國際港務區和西部創新港即便對於西安人來說都是個“洋氣”的坐標,更不用說外地來的同行們了。出發前,不少同行不解地問:“西安地處內陸,居然還有港口?”我就用那句熟悉的宣傳語吊吊他們的胃口:“西安有的沿海不一定有,沿海有的西安也有,來西安看‘海’給你不一樣的感受。”果然大家充滿好奇,從中歐班列長安號的發行數量,到運送集裝箱的龍門吊,再到串聯了國際舞台的愛菊集團,什麼是海綿城市,什麼是智慧城市,同行們似乎總有問不完的問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少同行都說,有關西安接軌國際化的新聞看了不少,可真正要了解國際范兒的西安就得身體力行才能看得清、看得細。
參加調研培訓活動的夜班編輯們在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調研。
“在中國,看千年文明訪西安。”陝西的每一個博物館都不是浪得虛名,保証讓訪客興致勃勃而來,意猶未盡而去。盡管陝西歷史博物館當天游客爆滿,大家接踵摩肩才勉強跟得上講解員,可當打開歷史塵封的記憶,翻開國寶滄桑的檔案,在嘈雜的環境中大家似乎都變成了“順風耳和千裡眼”。看著大家伸長了脖子觀察文物,豎著耳朵不放過一句講解,我這個陝西人不自覺地也成了另一個講解員,時不時補充幾句、搶答幾句,迫不及待地發出“陝西好聲音”。
楊凌的農科范兒
楊凌因農科而聞名,作為中國第一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這裡有講不完的“三農”故事。金針菇是如何培育的?一斤能賺多少錢?沙瓤西紅柿剛摘下洗都不洗就大口咬是個什麼口感?旱地節水試驗田裡的小麥根須究竟能長多長?一路走來,真是有亮點有看點有特點。中國以色列農業科技合作園負責人羅新龍對於他從以色列引進、正在推廣利用的滴灌技術簡直是津津樂道。他說:“別看我是農民,可隻要我拿著手機一點,穿著皮鞋襯衫西裝走在田間地頭連個腰都不用彎就把麥子種了,手都不濕一下就把田地灌溉了。”科技力量不僅讓農業“酷炫”起來,也讓農民過上了體面的好日子。我看出來了,這位農民大哥有魄力、有能力、也有那麼一點兒野心,他的笑容裡散發著滿滿的原生動力,他正嘗試著在科技農業、現代農業的康庄大道上極速奔跑,而他身后還有千千萬萬個農民朋友。
照金的紅色范兒
“日照錦衣,遍地似金”。在照金這個紅色小鎮裡的一草一木都讓人熱血沸騰,照金紀念館裡的革命文物見証了在彌漫著硝煙的戰場上,戰士們奮力厮殺的歷史時刻,陳家坡會議舊址門前身著紅軍服的講解員杜天祥老人生動地向大家講述了以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不怕犧牲、頑強拼搏的英雄故事。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讓我們記住曾經發生在這塊土地上那些可歌可泣、震古爍今的故事,更加珍惜當下安定和平的美好生活。
參加調研培訓活動的夜班編輯們在陳家坡會議舊址聽義務講解員杜天祥(右一)講解。
在總結會上,發言的幾位同行都在贊嘆這幾年西安的變化太大了,陝西印象不再僅僅局限於雁塔晨鐘、華岳仙掌,而是更加立體豐滿、多元萬象,大家帶著各自的觀察和思考,帶著滿滿的收獲返程了。這一周於我而言更是不虛此行,多年的編輯工作讓我很少有機會走出辦公室,可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就應該 “腳底有泥”、善於發現,充實“腦力”、筆力傳神。增強“四力”夜班編輯陝西調研培訓雖然結束了,踐行“四力”的旅程才剛剛開始,每一位編輯記者都已備好行裝、做足准備,繼續去發現、去捕捉、去書寫最打動人的新聞稿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