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時代下黨媒時政報道的新觀察
--以2019年全國兩會報道為例
摘 要:全國兩會歷來是黨媒和新聞從業者拼技術、比內容的主要戰場,通過觀察今年兩會黨媒的時政新聞報道,我們可以一窺未來黨媒時政新聞報道的大致趨勢與新著力點。
關鍵詞:融媒體;黨媒;兩會報道;人工智能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6-0000-02
一、以渠道融合為動力:融媒體新聞輸出實現“內外兼修”
(一)勤練內功,全平台發力構筑傳播矩陣
融媒體報道指媒體綜合利用文字、圖片、音視頻、大數據分析以及虛擬現實等手段,使新聞內容實現在不同端口上的分發並有效傳播,實現一次採集,多樣處理,多平台分發的模式。與往年相比,今年兩會新聞內容在報刊、網絡、客戶端一體化聯動方面走向成熟,多屏互動多端口輸出趨勢更加明顯,同時還兼顧了客戶端與“兩微”之間的互動,搭建了合力發聲的傳播矩陣。
新華社整合全社資源以及依托“媒體大腦”的智能算法,在網頁版與“兩微一端”平台同步推出了以“奮力奔跑,同心追夢”為主旨的兩會融媒體報道專題,《我在你身邊》、《兩會三部曲》、《全息交互看報告》等主題報道在全網瀏覽量突破1億次﹔人民網以《追夢·奮斗》為專題,在PC端策劃了“兩會金句”、“兩會時間”等主題報道,並堅持產品導向戰略,在微博與微信公眾號有選擇性的投放新聞報道,《微動畫,孫悟空的三個錦囊》、《兩會治理答題》在公眾號均取得了“10萬+”的好成績。
(二)修行外功,跨平台合作聚攏全媒體資源
我國黨媒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位於新聞內容產業的上游,深度詳實的優質內容是其核心競爭力。以騰訊、阿裡、字節跳動為代表的商業資訊平台優勢在於算法分發技術應用與市場化運作手段。所以黨媒與商業資訊平台聯手能夠實現互利共贏。一方面黨媒的優質內容為資訊平台補齊資質短板,加深內容厚度﹔另一方面資訊平台運用流量資源與平台曝光度使優質內容更快更精准地抵達用戶群。
今年2月12日,人民網聯合今日頭條共同推出了《兩會調查》專題,依托今日頭條的數據抓取與統計分析優勢,整理出了今年兩會全國網民最關心的十大熱詞,同時運用H5、動畫等表現形式,讓調查數據“活起來”、“動起來”﹔央視新聞與阿裡合作,在阿裡小程序“答答星球”設計了《兩會知多少》有獎競答活動,通過“兩會冷知識”、“兩會熱點事”、“兩會知多少”等問答競賽普及了兩會知識,起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今年央視進一步加深與“抖音”的合作,在“抖音”客戶端開設#兩會ing#互動話題,推出《政府工作紅包》、《兩會vlog》短視頻作品,獲得數萬網友的圍觀與點贊。
二、以內容價值為導向:優秀作品引領輿論引導力
(一)作品貼近人民大眾,個體故事彰顯國家氣質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緊扣民心這個最大的政治”。時政新聞報道要做到“緊扣民心”就必須以共情理念深挖讀者內心,以故事化敘事引領報道基調,以“小人物”為切口展現時代風採。隻有這樣才能改變時政新聞干燥嚴肅的報道風格,拉進受眾距離激發互動共鳴,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人民日報在兩會期間推出微視頻《中國24小時·天道酬勤》,以一天中的24個小時為維度,展現了學生、醫生、戰士、護林員、環衛工人等普通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塑造了中國人民勤勞勇敢奮,奮勇向前的形象﹔新華網鏡頭對准了兩會代表,推出《微TED·履職故事》與《代表委員的手機相冊》等專題,展現了代表委員在基層的工作日常,讓網友可以“零距離”了解他們的工作,《微TED·履職故事》在新華社手機客戶端上線僅三天就收獲了100萬次播放量。可見,通過基層人物介入、基層場景的切入與創意的故事表達,上述作品顛覆了“圓桌紅毯”式的兩會報道范式,讓嚴肅的政治故事也能迎合大眾胃口。
(二)移動可視化內容讓“小”屏幕承載“大”主題
2019年兩會,以往被視為“黑科技”的H5、動畫展示與移動直播等可視化報道形式走向量產階段,那些僅僅依賴技術手段的產品很難再成為“爆款”,可視化產品制作由最初的技術優先轉向內容優先,如何讓產品更有創意,建立與用戶的情感交互成為新的發力點。
人民日報推出互動視頻H5產品《點擊!你將隨機和一位陌生人視頻通話》,用模擬互動的形式讓用戶隨機與一位中國人“視頻通話”,視頻的對象來自全國40余名各行各業、各個年齡段的普通大眾,通過展示用戶可以了解其獨特有趣的生活狀態以及個人的願望,僅僅24小時內,該H5就收獲了360萬的點擊量﹔人民網制作的視頻《快來!120秒看懂2019兩會調查吧》以動畫的形式展現了443名網友投票選出的10個兩會最關心話題,截止3月11日在秒拍的播放量已經突破358.4萬次﹔央視新聞制作的《收藏!今年兩會時間表,看這裡》與《一張圖看懂政府工作報告》等圖解作品在微信公眾號獲得了多個“10萬+”的閱讀量。
三、以科技創新為驅動:智能化報道手段遍地開花
(一)4K、5G與虛擬現實技術全面應用,升級用戶閱讀與觀看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媒要“緊跟新時代,大膽運用新技術”從而讓宣傳效果“最大化和最優化”。在今年兩會報道過程中,隨著5G技術、4K與虛擬現實的全面投入使用,“內容與用戶的連接”以一種更好、更快、現場感更強的形式建立起來,同時新技術還實現了場外與場內的連接,記者與代表委員的連接以及線下與線上的連接。
在會場內,中央廣播電視台通過“5G·4K雲制作分發實驗平台”,將4K高清節目連接到代表委員駐地和兩會新聞中心,隨著我國5G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觀眾可以體驗4K高清帶來的視覺享受﹔在會場外,人民網策劃推出了AR掃碼看兩會功能,讀者通過人民視頻APP,掃描《人民日報》刊登的AR二維碼,就可以讓報紙“動起來”,實時觀看現場實況、注釋信息與數據可視化等深度內容﹔在報道裝備方面,人民日報記者裝備了“新武器”——“5G客戶端設備和VR實時全景相機”,依托該裝備的“5G+全景”直播技術記者可以將互動性更強的直播畫面同步傳遞給網民,讓用戶“無死角”的感受兩會現場。
(二)記者機器人、AI合成女主播站台兩會,為多樣化報道提供可能
在以往的兩會報道中,AI與人工智能更多運用在信息採集、大數據分析與簡單的新聞稿撰寫等“幕后”工作中。從今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機器人開始從幕后走向“台前”,人工智能技術進一步融入兩會報道,技術賦能下的新聞產品提升了科技含量,增強了產品的互動功能,促進了技術主導媒體格局中信息傳播的最大化,提升了這次兩會新聞報道的影響力與關注度。
由新華社和搜狗聯合打造的全球首個AI合成女主播“新小萌”在兩會期間與觀眾見面,“新小萌”擁有和主播同樣的播報能力,和真人主播相比,通過“搜狗分身”技術打造的AI合成主播能夠不知疲倦地工作24小時,同時還掌握多國語言,大大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新小萌上兩會》等融媒體報道,配合前方現場視頻、圖片等多種素材,准確無誤的報道加上豐富的表情神態,讓人眼前一亮,國內外媒體紛紛報道稱其“幾乎可以以假亂真”﹔在兩會現場也不乏智能機器人的身影,由科大訊飛打造的AI記者助理“小白”在3月7號現身新聞中心,憨態可掬的機器人“小白”是科大訊飛布局人工智能語音交互技術的核心成果,它能夠惟妙惟肖地模仿主持人的語音、語調“開口說話”,還能幫助現場記者了解最新兩會信息與實時數據。
【參考文獻】
[1] 覃晴,王一帆.移動新媒體矩陣“兩會”報道特點及啟示——以《人民日報》為例[J].傳媒,2018(19):74-76.
[2] 賀蕾,黃芝曉.媒介與民主——《人民日報》1978-2012“兩會”報道框架分析[J].新聞大學,2012(5):47-57.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