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在當代美國政治極化加劇中的作用
摘要:美國的“政治極化”是近幾十年來美國政治的一個突出現象。隨著近年來美國政治極化的加劇,越來越多的學者希望通過分析極化發生的種種誘因,加深對這一現象的認知。本文在研究社交媒體特點和傳播學意義的基礎上,認為社交媒體為基於互聯網的交往選擇和信息選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不僅為虛擬世界“群體極化”現象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更為美國公眾層面政治極化過程的加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關鍵詞:社交媒體﹔美國政治﹔政治極化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6-0000-02
如果說美國政壇一直存在著黨派間沖突、彼此缺乏政治妥協意願、意識形態色彩濃厚等現象,那麼像如今這般極端激烈的情形卻屬罕見。導致當前美國政治極化加劇的原因復雜而深刻,既有經濟不平等導致的貧富差距加大,也有政治平權運動引發的政黨力量的地域性重組,甚至還有國會改革、選舉制度變化等制度性原因。除此之外,在如今新媒體政治發展方興未艾的時代背景下,社交媒體以其特有的參與性、開放性、自我性和社區性等特征,極大地改變了普通美國人的政治參與方式。本文以社交媒體為視角,試圖揭示社交媒體在激化美國公眾層面政治極化過程中所發揮的特殊作用。
一 社交媒體及其突出的傳播學特性
社交媒體是借助可接觸性和可擴展性極高的通訊科技實現社交互動的新興媒體。它可以借助網絡和手機技術,將通訊信息轉換成互動式交流的形式。近些年,社交媒體在通訊技術的發展和受眾多樣需求的影響下實現了迅速發展。從最早形式的社交媒體——論壇,到現在基於各種平台、面向各類人群、綜合各種形式的各色社交媒體,其強大的媒體傳播意義正在日益凸顯。作為一種有別於傳統媒體如報紙、電視、廣播等的新型媒體,社交媒體在實現信息發布和信息接觸方面更為便宜、省時和簡易。具體而言,與傳統媒體相比,社交媒體具突出的參與性、開放性、自我性、交流性和社區性,並具有較為突出的傳播學意義。
首先,社交媒體參與性、交流性的特征,使得社交媒體改變了傳統的媒體向用戶“灌輸”信息的單向溝通形式,用戶成為網站內容的創造者和交換者。其次,社交媒體革命性地提高了傳播的高效性,使得信息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能接觸到很大范圍的受眾。在美國陸軍2010年發布的《陸軍社交媒體》宣傳手冊中,這一影響被比作“漣漪效應”[1]。最后,社交媒體突出的社區性特征強調一個“融”字,即通過高效、便捷的通訊科技,將同一群體或具有同樣興趣愛好的人連接起來。
二 社交媒體激化政治極化現象的方式
1961年,傳媒學者詹姆斯·斯托納在其碩士學位論文中首次提出“群體極化”的概念,即群體中原已存在的傾向性通過互相作用而得到加強,從而使一種觀點朝著更極端的方向轉移,原先保守的觀點會更趨於保守,而原先激進的觀點會更為冒險。后來許多學者陸續研究該理論,並借助實驗研究表明,群體觀點往往比個人觀點更加極端。芝加哥大學的法學教授凱斯·桑斯坦在《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一書中指出,在互聯網中也存在著群體極化現象。在網絡和新的傳播技術的領域裡,志同道合的群體會彼此進行溝通討論,到最后他們的想法和原先一樣,只是形式上變得更加極端了。
近年來,以Twitter、Facebook、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社交媒體開始蓬勃發展,且爆發出巨大的媒體傳播能力。憑借其自身強大的參與性、交流性、自我性和社區性,社交媒體為基於互聯網的交往選擇、信息選擇和黨派色彩渲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極大促進了虛擬世界中“群體極化”現象的發展。
(一)交往的選擇
社交媒體作為互聯網上基於用戶關系的內容生產與交換平台,其基本功能在於構建人數眾多、互動多樣的用戶關系網絡。因此,用戶的交互性聚集成為社交媒體最為核心的內涵。以Facebook為例,為幫助志同道合、有相似興趣愛好的人提供交流機會的地方,Facebook於2010年推出了“群組”功能。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群組已成為Facebook使用率最高的獨立產品之一。
針對用戶在互聯網中與志同道合者相連接這一現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兩名教授馬歇爾·范阿爾泰和埃裡克·布林約爾鬆提出了“網絡巴爾干化”這一概念,專指互聯網分裂成有特定利益的不同子群,一個子群的成員幾乎總是利用網絡傳播或閱讀僅吸引本子群其他成員的材料 [2]。社交媒體的出現無疑將“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網絡社群型社交推向了新的高度。
(二)信息的選擇過濾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不僅增加了個人與信息接觸的機會,更為互聯網用戶提供了信息過濾——即主動選擇信息的便利。用戶可以更便捷地尋找自己所關心的信息,並與政治偏好相近的人進行交流。2010年,美國最大的公民組織之一MoveOn.org的總裁艾利·帕雷瑟首次將這種現象形象地總結為“過濾器泡泡”,專指為迎合用戶興趣而加以過濾的搜索結果、建議和其他網絡數據,從而防止用戶看到這些興趣之外的數據 [3]。
2016年11月7日,就在美國總統大選的前一天,一名希拉裡的支持者、軟件公司的市場總監穆斯塔法發現了一個令他吃驚的事實。他在閱讀美國總統大選期間的統計數字時發現,Facebook上特朗普的支持者數量遠遠超乎了他的想象。而且,有一篇被分享了150萬次的名為《我為什麼要投票給唐納德·特朗普》的文章他竟從未聽說過。這就是社交媒體“回聲室效應”的一個典型案例。“回聲室效應”原本指“錄音時為制造回聲效果而建立的回聲室”,但在當今網絡媒體傳播語境中,該效應指意見相近的信息不斷重復,意見相左的信息逐漸被隔離,自己原本的觀點得到不斷的印証和強化。
三 結語
政治極化是美國政治生態近幾十年來發生的最重要的變化之一,已經成為當前美國競選、政治運作和公共政策制訂的基本環境。在這一過程中,社交媒體憑借其自身強大的特性,為基於互聯網的交往選擇、信息選擇和黨派色彩渲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促進了虛擬世界“群體極化”現象的發展,為美國公眾層面政治極化過程的加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社交媒體與公眾層面的政治極化具有十分復雜的關系,想要完全揭示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還需要開展更多的實証研究。
參考文獻
[1]Office of the Chief of Public Affairs. Army Social Media [EB/OL]. http://www.slideshare.net/ USArmySocialMedia/2010-army-social-media-book..
[2]Alstyne, Marshall Van & Erik Brynjolfsson. Electronic Communities: Global Village or Cyberbalkans? [EB/OL] http://web.mit.edu/marshall/www/papers/CyberBalkans.pdf.
[3] Pariser, Eli, The Filter Bubble: How the New Personalized Web Is Changing What We Read and How We Think [M]. New York, NY: Penguin Press, 2011.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