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觀察類真人秀:社會價值的情感表達

2019年07月10日06:5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觀察類真人秀:社會價值的情感表達

  綜藝節目《我家那小子》劇照資料圖片

  綜藝節目《心動的信號》劇照資料圖片

  【文藝觀潮】

  近年來,觀察類的節目形式,成為綜藝創作的一種趨勢,受到越來越多創作者的追捧和觀眾的喜愛。《心動的信號》《我家那小子》《妻子的浪漫旅行》等,或探討戀愛之道,或聚焦單身青年,或觀察婚姻樣本,通過設置各種熱點話題,引發社會輿論熱議,市場表現甚至和音樂選秀類、戶外競技類綜藝節目不相上下。為何觀察類真人秀能在競爭激烈的綜藝市場脫穎而出,迎來爆發式增長?觀眾在看這類節目時,到底“觀察”的是什麼?當題材扎堆、類型跟風的苗頭出現,這個年輕的節目類型應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些問題值得業界思考。

  代入式觀察——

  重新審視熟悉生活

  觀察類真人秀的出現發展,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2014年前后,真人秀以游戲類和挑戰類為主。觀眾以旁觀者的視角,觀察嘉賓在特定情境下的類真實狀態。這一階段節目的特征包括情境上是節目組指定背景環境、關系上以陌生人視角為主、技術上採取攝影師跟拍取景,即所謂一元線性的“旁觀式觀察”。直到2017年,《中餐廳》《親愛的客棧》等慢綜藝出現,在關系和技術層面將觀察類真人秀推進到新的階段——人物關系由陌生人變成同學、情侶之類的熟人,技術上以裝置攝像頭為主,攝影師的角色退居到媒介技術之后。

  近兩年涌現的《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閨女》《妻子的浪漫旅行》等,則引入親屬“觀察員”的視角,形成“代入式觀察”的新模式。在技術上,演播室與日常生活情境空間並行,演播室中的親屬觀察員觀察嘉賓,觀眾同時觀看親屬觀察員和嘉賓的表現,還可以獲得親屬觀察嘉賓的“第三種視角”。比如,《我家那小子》的嘉賓和他們的親屬被安置在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節目情境中出場。“兒子”的角色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展現自身的想法、思考、行為﹔“母親”角色作為觀察員,在演播室的情境中觀看“兒子”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行為,並在適當的切入點打斷視頻播放,嵌入點評或討論﹔有時屏幕上還會出現“兒子”的生活視頻與“母親”的觀看點評在同一畫面中的情況,這意味著節目在保持傳統家庭層級和關系網絡的對話模式之外,正在促成一種平等交流的狀態。這種設置讓觀眾從關系中抽身出來,對他人在公共場合與私人場域行為細致觀察,反思既有的關系模式,從而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理解,並在曾經有異議的問題上達成和解。

  點燃情感共鳴——

  從角色認知到價值認同

  近期涌現的觀察類真人秀往往採取情節敘事的方式,帶人們進入媒介敘事的世界中。這種體驗整合了注意、情感和意象的獨特心理過程,將敘事世界的態度和情感帶回現實世界,進而對人們的現實態度產生影響。觀眾在觀看真人秀敘事的過程中,第一人稱的故事情節所構建的虛擬情境,與現實生活中的相關體驗相融合,形成了虛擬的記憶,又獲得了真實的體驗。具體的個人體驗與數字世界的符碼相互交織,生成了具有沉浸感和在場感的新的情感世界。

  如果觀眾與真人秀嘉賓擁有相似的知識背景、生活經歷,更容易引發共情。比如《我家那小子》對陳學冬的單親家庭、武大靖的運動員訓練經歷進行背景鋪墊,使之后節目對他們行事態度、人生抉擇、代際溝通模式的呈現,變得更有意義。陳學冬勇於追求挑戰、武大靖為母親過生日等情節,就更易打動觀眾。

  根據社會認知理論的觀點,如果觀眾對真人秀嘉賓的喜愛程度越高,就越傾向於認同他的態度,甚至接受和模仿他的行為,將視覺表象轉化為心理意向。互聯網的無限連接和網絡工具的賦能賦權,使單一的個體聚集起相當大的社會力量。如果能將這些力量用於社會價值和社會功能的構建,就容易形成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效應。在《我家那閨女》中,嘉賓焦俊艷和Papi醬都因作品、角色受到觀眾喜愛。二人積極的生活態度以及敢於擁有“非標准幸福”的姿態,對當代青年人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婚戀觀具有借鑒意義。

  沉浸式記錄——

  呈現生活自然狀態

  觀察類真人秀大多用觀察攝像機記錄自然狀態下發生的真實故事和事件。這種流行文化的日常生活化,使節目不僅成為社會大眾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協調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基本中介,同時成為大眾實現個人社會化和社會整合的重要環節。

  一方面,觀察類真人秀是非虛構的記錄、沉浸式的綜藝,記錄社會的變化和價值觀的變遷。節目中某個個體傳遞的觀點怎樣、選擇哪種生活方式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反映當下這個社會節點人們如何生活,如何處理人和他人、人和社會的關系,這是觀察類真人秀的重要價值。通過呈現個體的心靈成長、心理建構,反映整個社會大眾的狀態。這種表達方式既傳遞了價值觀,又避免了說教意味,吸引了不同代際的觀眾共同欣賞。

  另一方面,觀察類真人秀通過對儀式化事件的記錄,帶給觀眾參與感和現場感。儀式不僅僅指宏觀上的重要事件,個體層面蘊含價值和意義的活動也可被稱為儀式。比如,《我家那閨女》中的傅園慧搬家,離開父母獨立生活,袁姍姍考潛水証,還有《我家那小子》中陳學冬獨自進行荒野生存體驗,都屬於儀式。這類記錄往往能引爆社會話題,激發網民熱議。

  優勢增益的節目樣態——

  衍生、可持續是必備元素

  一種新節目形態的未來前景,與技術價值、社會價值、市場價值三個因素密切相關。其中,評判一種節目形態是否具有技術價值,要看其能否促進社會信息的流動,即在技術構建的場域內,不同社會群體能否產生對話、交流,社會文化能否得以生產和再生產。觀察類真人秀節目的成功之處,在於它不會給觀眾灌輸具體的結論,而是通過嘉賓探討的方式,增進彼此之間的溝通,促成社會信息的流動。這種讓個體在保持個性的同時,對他人擁有更多寬容的做法,使節目更富建設性。

  在社會價值層面,當下的觀察類真人秀大多把創作視野鎖定普通家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內部的話題如婚戀問題、親子關系等,往往是社會變遷、時代發展的投影。很多年輕人通過個體努力,在家庭之外實現了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自給自足。與此同時,包容的社會觀念和逐漸完善的保障體系,為年青一代提供了有別於傳統的生活模式。觀察類真人秀經由相關話題的討論,在潛移默化中為消解兩代人之間的價值觀摩擦提供了可能性,從而有助於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構建新的文化思維。

  一種具有優勢增益的節目樣態必須具有衍生性和可持續性,這樣才能獲取當下和未來的市場價值。當前社會,人們的時間半徑擴大。在紛亂復雜的信息面前,人的掌控感和對主體價值的尋求變得非常重要。觀察類真人秀的創作者把握住了社會發展的動態,探討一種人在社會關系網中的存在形態。總而言之,這種類型與其他綜藝節目最大的不同在於“觀察”二字。如何挖掘“觀察”的作用和意義,在真實記錄生活情境的基礎上,研究蘊含其中的社會話題,讓觀眾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反思自己的生活理念,進而引領更加積極昂揚的社會風氣,是觀察類真人秀提升自身社會價值、實現健康發展的關鍵。

   (作者:喻國明、楊雅,分別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