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導演曹盾揭秘"長安"幕后故事 埋伏筆挑戰觀看習慣

劉瑋
2019年07月10日07:12 | 來源:新京報
小字號
原標題:給《長安》剪個通俗的下集預告?拒絕

  雷佳音飾演的張小敬緊張奔走。

  徐鶴的每一次跳舞都是一場戰爭。

  吳曉亮飾曹破延

  李媛飾魚腸

  韓童生飾何執正

  蘆芳生飾姚汝能

  蔡鷺飾崔器

  《長安十二時辰》導演曹盾日前接受新京報專訪。這部劇拍了7個月,比導演預期的多了一個多月,而多出這一個月的預算,曹盾沒有向任何一個投資方要錢,曹盾的公司(仨仁傳媒)自掏腰包,他說,“如果大家都願意超,如果像我們這樣超,我特別歡迎。” 

  《長安十二時辰》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上元節當天,長安城面臨的危機。曹盾透露,他們本來想用的片頭是一個帶有懸念的故事性片頭,但后來覺得“一聲鼓、十二時辰標志、兩聲鼓、出時辰名”這樣的方式非常干淨利落又富有中華文化的底蘊,就採用了這個作為片頭。

  在原著影視化的過程中,曹盾希望有自己的“張小敬”,第一集的劇本,他就要求編劇團隊寫了23個版本。曹盾還為作品增加了原著中沒有的元素。比如說,在描述李必與林九郎集團的斗爭中,意為法家與道家的政治思想流派之爭,這部分在馬伯庸的原作中沒有。曹盾認為,如果僅是兩個集團的權力爭斗,就落入窠臼了,而兩種政治思想流派的對撞,才是這一切背后的文化根基。

  敘事 從業人員需成長,有些觀眾也需成長

  新京報:有一部分觀眾抱怨“看不懂”是因為剪輯,比如張小敬前一秒還在緊張暴走,下一秒就在看徐鶴子跳舞,不明白它跟主線情節是什麼關系。這是一種敘事風格的需要嗎?

  曹盾:我們的標題不是“張小敬十二時辰”,也不是“李必十二時辰”,我們的標題是《長安十二時辰》,我們的主角是長安,這個城市才是真正的主角。我們要講的是長安的危機,而不是張小敬的危機,我們要找的是長安的情懷。雖然表面上看徐鶴子是在表演,但其實隨著這個人走下去,她的每一場表演都是一場戰爭,隻有她站到最后那個位置上,永新縣的百姓才有了榮耀。所以這個情節跟張小敬的情節,對我們來說同等重要。對一個英雄人物的塑造來說,他在拼命時,百姓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這是我要展現的,因為他救的就是這些人,他要保衛的就是這樣的生活方式。如果這個生活方式你們都看不到,“救”不就變成了一句口號嗎?所以要去展現這些。

  新京報:劇中每一場戲細節都展示得很充分,都被當成重頭戲來拍,但是對觀眾來說會造成敘事線索過多的感覺,當時是怎麼考慮的?

  曹盾:我希望觀眾在每一次看的時候都有驚喜,都能發現有新東西,一次看完了多沒意思,不斷去發掘才有新的體驗,這才是一個有嚼勁的東西。有人就開始發現了,第二次刷劇的時候私底下問我好多事,挺有意思的。 

  新京報:埋了這麼多第一次看不容易發現的伏筆,這可能挑戰了一些觀眾的觀看習慣?

  曹盾:有些觀眾在看國產片和引進片的時候用的是兩個標准,我希望最終標准能夠統一起來。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一部國外的劇拍得實在是太燒腦,看不懂,反而會有很多觀眾特別喜歡,評分特別高,口碑特別好,還封為神劇。我一直非常好奇這件事情。我覺得不單是從業人員需要成長,有些觀眾也需要成長。

  新京報:怎麼樣能在人物支線豐富的同時又不影響劇情的緊迫感?

  曹盾:現在的進度跟小說進度是一致的,我們整個大節點的進度基本上跟馬老師(馬伯庸)是保持一致的。我們分三個篇章去拍,馬老師的小說是四個大章,所以我們第二章的結尾是追到了馬老師第三章的結尾。最后一個篇章,我們的集數較短,所以正好配合馬老師的最后一章。節奏應該不會比小說差多少,有的觀眾還抱怨我們的第一集比小說推得快,看不太明白。因為馬老師的小說開始也要秀一下文字,寫一寫大唐盛景等,放在劇裡就隻有一個鏡頭看一下盛景。

  新京報:劇中用了很多閃回的敘事方式,閃回會讓觀眾看劇的節奏隔斷,回顧是必要的嗎?

  曹盾:是必要的,回顧是對人物的補充,是對他當時為什麼要做這個選擇的補充。比如張小敬回憶他當兵時候的那場戲,他最后的落點是“援軍”不會來了,這跟他當時的心態、處境是有關聯的。他有沒有可能就死在那兒了?“援軍”能不能趕到?他之前的經歷是在暗示他此刻的內心活動。我隻能用這些方法去說明補充,讓你能夠體驗到他的困惑。最終他能成為一個英雄,是因為在彷徨和遲疑之后依然堅守。所以閃回就是他的彷徨、恐懼,他曾經面臨過同樣的情況,每天都在期待“援軍”的到來而堅守。但每天堅守的信念都在崩塌,跟他當下要面對的事情是一致的。我覺得閃回是在幫助觀眾理解人物。

  手法 每集最后片段是下集預告的暗喻

  新京報:這部劇裡包含了大量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但與其他古裝劇明顯不同的敘事節奏和方式讓很多觀眾的第一反應是“像美劇”,並將之看做“唐朝版《24小時》”,這種中西融合的風格是怎麼確定的?

  曹盾:一開始在接這個戲的時候,就有人說我們怎麼不拍成美劇《24小時》那樣的。這是因為我們沒法拍《24小時》,沒辦法用分秒的概念拍成十二時辰,也不可能一會兒蹦出一個字幕:5秒,這樣大家就會覺得太奇怪了,唐朝戲怎麼能出現秒表?而且也不能分格畫面。我們有的是什麼?時辰,農歷節氣,這是我們自己的計時方式,是我們這個民族獨有的。所以我們拍的是十二時辰,拍我們自己的東西才能區別於美國的《24小時》。這是我們文化獨有的東西,文化還是有差異的,所以我們隻能拍我們的戲。 

  新京報:原著一開始李泌(劇中改叫李必)是干掉了自己的老師才上位的,劇中為什麼刪去了這個情節?

  曹盾:書裡李泌是把賀知章打暈了,強行接管了指揮。我不是特別能理解他把賀知章(劇中改為何執正)打昏這件事,覺得不太合理。而且我覺得李必要在十二時辰完成的不是他的復雜,而是他的成長。 

  新京報:劇中每一集最后出現的片段,是下集預告嗎?

  曹盾:它是一個對下集內容的暗示,我就想找一種暗喻的手法來做一個下集的預告。平台本來是要求我剪一個下集預告,說目前這個觀眾可能看不懂,我拒絕了,如果一旦剪了下集預告就等於放棄了自己的小設計。

  演員 奧斯卡男配級的價格非常合理

  新京報:為什麼這次要找黑人演員杰曼·翰蘇來扮演葛老這個角色?

  曹盾:昆侖奴泛指的是黑皮膚的人。當時真正大量的昆侖奴是從印尼、馬來一帶流過來的人種。為什麼我們沒有選擇印尼或者馬來西亞的人來演昆侖奴,而是選了現在的演員杰曼·翰蘇,是因為我希望這個片子有機會走出去。而且,我們不能否定的一件事是,唐朝有一條路叫絲綢之路,從西亞過來的少量黑人也是有的,是合理的。

  新京報:這位黑人演員杰曼·翰蘇曾兩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但葛老這場戲在書裡並沒有這麼大篇幅。是因為杰曼·翰蘇比較貴嗎?所以他的戲份沒舍得剪?

  曹盾:其實還好。我覺得他當時真正開的價格,遠比我們想象得要低,是一個非常合理的價格。我最早對他有印象,是看他演的《血鑽》,我很喜歡。后來我們找到他,給他講了葛老這個人物是一個非洲籍的人在唐朝,他是一個奴隸的身份,靠自己的力量在這個城市裡獲得了一席之地,他一聽就表示很願意來演。

  新京報:劇裡葛老的配音是陳建斌嗎?

  曹盾:確實是陳建斌老師。畢竟杰曼·翰蘇是一個提名過兩次奧斯卡的演員,不能隨便找個人配音。放眼望去,我身邊能夠抓得著的好演員隻有陳建斌,於是我就給他打了個電話。

  新京報:有觀眾說,聽到他的配音有點出戲,容易想起《甄嬛傳》。

  曹盾:這種效果我沒想到,我以為大家聽不出來呢,沒想到都聽出來了。說明陳建斌老師在觀眾中的形象非常高大,閃著光。

  新京報:這部劇中還有很多少數民族的演員,是特意想要用少數民族的演員來演外族人的角色嗎?

  曹盾:不是。我是希望這部劇裡所有的演員風格都岔開了。每個人有每個人獨特的氣質,這些氣質不要太一樣,得有不同的味道在裡面。 

  新京報:劇裡還有周野芒、余皚磊這樣的實力派演員做配角,在配角的選擇上,是不是更希望能找一些鎮得住的演員?

  曹盾:我希望每個演員都是專業演員,一個細節的疏漏就會導致整個事情不合理。如果這個角色是一個非專業演員演的,他達不到你的要求,那麼等於主演的這場戲就被廢掉了,這是一種損失。我們拍的是《長安十二時辰》,主角是長安,所有人都是配角,都是為了讓長安成立而出現的。長安就是這些點點滴滴的人,這些事兒。如果生活層面每個人都真實了,才會覺得這個城市真實。

  服化道 服裝自織自染再做舊,唯獨不要刺繡

  新京報:這部劇如何能做到盡可能地復原唐文化?

  曹盾:復原唐文化,我們是有所保留的,該不遺余力的地方我們不遺余力,比如服裝。所有衣服都是我們自己做的,很多布都是我們自己織的,上面的圖案都是我們自己印染的。我唯一沒要一樣東西,就是刺繡,因為我覺得織和染才是當時最重要的制衣手段。

  新京報:這部劇的人物造型也被很多網友稱贊,作為黑澤明的女兒,黑澤和子對國內的影視行業來講還是一個相對陌生的人,你認為她在做人物造型上的優勢是什麼?

  曹盾:黑澤和子年輕時候跟著父親黑澤明拍戲,有一套她自己的東西,我想把這些優秀的經驗和工藝讓我的團隊能學到。比如劇裡的衣服都是新做的,但對劇中人物來說,這得是一件舊衣服。要把一件衣服做舊,舊到什麼程度,破損的形式是什麼,都是需要細致的工藝去決定,她在這方面經驗很足。

  新京報:劇中望樓上有一個傳遞信號的格子,每次出現格子都在不斷變化,這些格子的變化組成是有意義的嗎?

  曹盾:我們做了一套完整的密碼體系,能夠詳細反映每個字。觀眾雖然看不懂,但是我們也不能胡掰扯。我們當時的考慮是,李必是道家思想,所以他設計的這套密碼是根據八卦和六爻出來。包括鼓分幾種類型。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