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9年第7期

新聞快閃在主題主線報道中的創新實踐

——以央視《我和我的祖國》新聞快閃節目制作為例

宋大珩
2019年07月11日09:57 |
小字號

來源:《視聽》2019年第7期

摘要:從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央視新聞以《我和我的祖國》為音樂主旋律累計制作了三十期新聞快閃節目。明確主題的快閃節目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制作的五期大型融媒體節目,其中生態文明主題選擇在桂林錄制,這是新聞快閃在主題主線報道中的一次創新實踐。文章選取了“前門快閃”和“桂林快閃”兩次節目作為例,通過地點選擇、方案設計、具體實施、后期剪輯四個方面,對新聞快閃的制作特點進行梳理闡述。

關鍵詞:新聞快閃﹔主題主線﹔制作特點﹔真實熱烈

“快閃”是通過網絡,約定在城市標志性位置,由一群人自發行為發生短暫性的群體活動。其特點是隻有發起者沒有組織者,成員互不認識。發生在公共場所的快閃藝術,在人們出乎意料的時候出現,表演時間短,藝術效果震撼,會給人一種強烈感染和意猶未盡的感覺。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央視新聞頻道從去年國慶開始,在今年元旦、春節、全國兩會期間推出一檔特別節目,通過快閃的形式表白祖國。《我和我的祖國》旋律優美,歌詞中有濃濃的愛國情懷,而且這首歌在中國的普及程度非常高,與快閃的形式相融合,能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果然,系列節目播出后,得到了全國各地觀眾和網友的一致好評,單期節目平均全網總閱讀量達五六億。

新聞快閃不同於一般的快閃活動,首先主題非常明確,央視的這組系列快閃主題是“我和我的祖國”,但我們要展現的不僅是表演者的“愛國”,還要表現現場觀眾的“愛國”,因此我們的節目要善於走進人民群眾的海洋,彼此相融,相互呼應。同時我們要做的,是拍攝一部“新聞快閃影片”,而不是組織一場“快閃活動秀”,因此活動應圍繞拍攝展開,在操作上不必拘泥於“活動”本身的自然發展,地點的選擇、環節的設置和情節推進均應以拍攝需求為第一考量。

一、地點選擇:突出主題,地標鮮明

新聞快閃主題鮮明,因此就需要科學選定時間、地點與內容。央視新聞選擇在國慶、春節、元旦、全國兩會期間策劃開展能喚起大眾集體記憶的快閃活動,相對於平常來說,更能讓大眾在聯系歷史和現實的基礎上受到更加強烈的精神感染,增強情感認同。一般我們認為快閃行為的特點和魅力在任何情況下都足以引起現場群眾的各種程度和態度的注意力。然而,快閃場所的不同,對於群眾的注意力容易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在地點選擇時,主要考慮在人流相對密集的場所,如廣場、校園、旅游景區等,通過唱響大眾耳熟能詳的《我和我的祖國》,能夠很好地吸引大眾參與觀看,引發情感共鳴,實現有效傳播。

前門快閃選址的主要方向放在古都地標這一部分,再通過初選地點陸續分組實地考察,進一步論証可行性。考慮到北京地標性、人流量、周邊元素豐富程度以及拍攝機位的高點架設等問題,最終從故宮、鳥巢、三裡屯、學校等諸多地點中鎖定前門。前門既是北京古都特色的絕佳載體,同時場地較之其它開闊場所相對封閉,街邊建筑高低錯落,街道兩邊傳統美發店、照相館、旗袍店等元素豐富,宜於京味文化的展現。

桂林快閃在快閃選址時的大方向放在了綠色生態方面,“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的高度評價和鼓勵。近幾年,廣西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大力保護漓江山水。過去一度影響桂林良好旅游形象的漓江水體污染和屢禁不止的周邊非法採礦,得到了徹底治理。桂林山水重新煥發出往日的綠色活力,游客滿意指數直線上升。把“快閃”地定在中國山水景觀的地標——象山景區,既彰顯了廣西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上下的硬功夫,同時也給“快閃”活動提供了一個自然與人文俱佳的好環境。

二、方案設計:因地制宜,情感遞進

央視新聞的新聞快閃很重要的一點是設計於無形,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和氛圍營造。正能量快閃活動如果脫離了實際,必將毫無生命力可言。比如桂林的快閃就融入了很多廣西的民族音樂元素,同時還展現了不少當地的傳統文化。因此,開展正能量快閃活動,要充分考慮地方語言、接受習慣、文化特色等因素,否則非但達不到預期效果,還將陷入千篇一律的同質化泥淖。

在制作央視新聞的快閃影片前我們主要考慮到影片中要有四個要素,真實感、熱烈感、驚喜感、層次感。

真實感:隻有真實才會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所以在組織上要避免過度布置和刻意安排。同時在拍攝時要盡量捕捉觀眾真實的自然反應,把這些鏡頭和群演鏡頭混剪在一起有利於效果“保真”。

熱烈感:要充分調動觀眾的情緒。觀眾回應的熱烈度,就是我們主題表達的有效度,盡量打破舞台感,打破表演者與觀眾的隔閡,這樣有利於氛圍的提升。

驚喜感:好的快閃影片在人物出場、情節推進上要設置懸念,通過鏡頭表達,讓觀眾一步步感受到驚喜,形成期待。

層次感:好的快閃影片要有情緒和節奏的變化。觀眾由少到多,反應由觀望到跟唱,情緒由驚奇到驚喜再到感動,最終點燃全場。節奏上要有留白,給觀眾的感受留有空間。

在前門快閃的方案設計方面,我們圍繞快閃的本質,力求在反差中捕捉驚奇。前門是一個“老市井”概念,當循規蹈矩的舊時光遇到獨出心裁的快生活,這本身就是一個大環境的反差。我們設計在這個環境裡注入主題曲元素,這個元素是多元的,包括歌唱、樂器演奏,每一個點都可能開啟一段小驚奇,對游客形成沖擊。如果說驚奇是主線,過往游客始驚—次醉—終狂,可謂快閃的三個層次,也是我們要在片子裡看到的情緒延伸。

此外,藝術性與新聞性的結合也在設計中。演出一結束觀眾的反應如何,尤其在國慶節這天,參與快閃活動后的感觸,都是很好的新聞性元素。在方案中,設置了對快閃活動結束后游客第一時間的反應以及對祖國情感的採訪,人群力求兼顧不同年齡、不同職業,放在正片結尾,形成對主題的一個升華。

快閃現場需要快速捕捉各方反應鏡頭,機位安排尤為重要。“前門快閃”安排了20路攝像加入拍攝,提前安排攝制點位。我們的編導提前拉出鏡頭腳本,去現場考察高點機位的架設並與攝像一起討論拍攝細節,連續蹲點,現場補充、調整拍攝腳本細節。提前設計、事先准備,為我們活動當天的拍攝提供了有力保障,取得了預期效果,因此在“桂林快閃”中我們採用的也是這種方式。

三、具體實施:點面結合,多措並舉

《我和我的祖國》新聞快閃每一集都有著十分鮮明的特點,在“桂林快閃”的拍攝制作中我們就緊緊圍繞綠色生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將桂林山水、鸕鹚捕魚等這些元素融入到整個節目中。廣西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地區,快閃中也要帶有少數民族特色。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將大量的元素融入到報道中是非常有難度的,因此合理安排非常重要,下面是我們的經驗。

主角: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對快閃影片來說,觀眾才是真正的主角,而表演者只是用於串聯的線索。在桂林快閃活動中我們沒有邀請特別大牌的明星,而是邀請了具有桂林地域符號的、電影《劉三姐》中劉三姐的扮演者黃婉秋,以及幾位少數民族歌唱演員和勞動模范。她們非常具有地域特點,更能讓現場的觀眾成為主角。

參演群眾:參演群眾人數不宜過多,但是需要安插在重要位置上。我們的參演群眾主要選了學生、少數民族樂手等,主要起到一個帶入的作用。真實觀眾的反應,絕大多數是驚奇和手機拍攝,我們的參演群眾需要帶動大家一起跟唱,因此參演群眾需要提前熟悉曲目,能夠完整跟唱並在現場熱情參與。

服裝:少數民族演員、音樂演奏者都身著民族服裝,而其他演員沒有刻意要求,主要也是為了能夠讓觀看的群眾減少距離感,更真切地感受到快閃活動的現場氛圍。

現場拍攝:我們組織的快閃,規模相對較大,因此共設置了 20個機位,其中很多是游動機,用於捕捉現場觀眾的反應。同時在拍攝中,鏡頭要表達聚集感,營造驚喜感,例如,要給出觀眾的聚集和流動,抓住觀眾尋找聲音的反應等。當然,要想達到最好的效果,提前預演是必不可少的,正式拍攝之前我們進行了20多場次的彩排和演練,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佳效果。

現場採訪:要想抓住現場最真摯熱烈的情感,現場採訪需要在歌曲部分結束后立刻進行,以保証受訪者仍處在“激動”狀態。同時採訪的內容要保有一定的毛邊感,語言不要太精致,採訪群眾演員時,要避免“有備而來”的痕跡。在桂林快閃現場我們先后採訪了幾十位游客和各行業人士,為“快閃”末尾的一分鐘海採內容打下堅實基礎。所有的被採訪者無不心潮澎湃,有的甚至熱淚盈眶,紛紛表達對祖國的濃濃愛意,以及對祖國越來越強大的驕傲和自豪。一名小學生真情告白“祖國這麼強大,這麼愛我們,不努力學習就對不起祖國”,一群來自河北的自駕游客,面對鏡頭,難掩內心的激動,滿含熱淚地喊出“愛國,愛家,愛桂林”。

為什麼“快閃”能夠引起這麼多人的共鳴呢?其實,“快閃”本身只是一種形式,之所以能夠在全國各地引發人民群眾的熱烈響應,就是因為它能激發出大家深藏在心底裡的那份對家國的深沉愛意。誰說中國人不善於表達愛呢?隻要找到激發出真情實感的合適切入點,情到濃處,每一個平凡的我們都是最動人的愛國者。

四、后期剪輯:音畫融合,邏輯清晰

“桂林快閃”的后期剪輯中,我們面對的是20台機位拍攝的、達到1T的素材量。由於多次錄制,觀眾的情緒鏡頭又是本次剪輯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剪輯中,無法按照傳統的MV剪輯手法,從開頭進行創作,而是看到一個好的素材,馬上判斷它應該對應出現在音樂的哪個位置。這樣跳躍式的音畫融合剪輯雖然有些冒險,最后出來的效果卻達到了最優。

在剪輯中,按照由驚奇、沉醉,到最后全場沸騰三種狀態,在海量素材中分別對應初聽到歌聲時的“尋找”畫面,音樂中段時觀眾情不自禁跟著音樂“舞動”畫面,以及到了音樂最高潮時全場國旗揮舞、觀眾燃情歌唱的神情。在明確了三個部分內容所需素材時,整個剪輯邏輯變得更為清晰。

為了在視覺上營造出每個部分必有亮點的效果,在第一段音樂結束前,刻意將航拍的恢弘鏡頭進行人為隱藏,也讓觀眾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快閃現場如何從無到有,並在剪輯中加入大量現場觀眾向主會場走入的鏡頭,讓視覺中心逐漸形成。在間奏部分,則首次使用航拍鏡頭交代三艘游船駛入的鏡頭,這是全片節奏的首次由慢到快,畫面視角也由主舞台帶出漓江游船及船夫,這樣的剪輯方式,既讓快閃的舞台視角變得開闊,也將本次快閃生態文明的主題進一步闡述。航拍的出現,讓現場得以由驚奇變為沉醉,因此,在畫面剪輯中,加入了大量觀眾互動、即興舞蹈等畫面,讓沉醉的表情始終在線。經過情緒的層層鋪墊,在第二段間奏,根據音樂節奏,通過兩個航拍進行加速處理,輔以觀眾更為迷醉的表情,讓結尾部分快速向新的情緒點行進。有了視覺上的不同處理,觀眾超燃的情緒就顯得更為自然,也讓全片在現場熱烈的氛圍中達到最高潮。

在拍攝期間,恰逢桂林暴雨,原本清澈見底的漓江,水位突然上漲,泥流沖刷也讓江水變得渾濁。為了更貼合生態文明的主題,在后期調色中,包裝師通過包裝軟件PR HSL輔助的吸管吸取技術處理,再調整色相和飽和度,讓江水變回清澈的模樣,為成片效果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參考文獻:

1.王琦.融媒體時代快閃新聞的傳播力[J].新聞前哨,2019(04):52.

2.陳振東.讓快閃閃出強勁正能量[N].西藏日報(漢),2019-03-21(005).

3.庄宮萃.對都市快閃生存空間的思考——淺析車站快閃的優勢[J].新聞研究導刊,2016(06):51-52.

(作者系中央電視台廣西記者站站長)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