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王》在中國票房高也是一場冒險
“真動物版”《獅子王》公映,成為暑期電影開局的話題之作,3天3億元的票房成績雖不算傲人,但也給近期低迷的市場,帶來了一些熱鬧。這版《獅子王》,翻拍自1994年動畫版同名電影,當年動畫版電影的小觀眾如今長大了,看到童年回憶重現於大銀幕,許多人都表示“看哭了”。
動畫版《獅子王》公映至今已經有25年,這個時間距離已經可以給制片方足夠多的理由,對經典進行翻拍,現在公映的這部《獅子王》主打賣點是“真動物版”,使用實景拍攝加特技合成的方式,讓辛巴、木法沙、刀疤、彭彭、丁滿等動畫形象,有了真實動物的觀感,細致到毛發的特技制作在令人贊嘆的同時,也讓不少觀眾不滿,覺得所謂的“真動物”,反倒破壞了角色關系的合理性,不如當年動畫版更吸引人。
動畫版9.0的評分與“真動物版”的7.5評分,或能表達觀眾對兩版電影的態度,這其中的分差,肯定不是出在故事方面,“真動物版”完整復刻了動畫版的故事,並且細節方面增加了20余分鐘的戲份,使得角色性格顯得更加飽滿,導致后者不如前者的原因,恐怕還是觀眾的懷舊心理使然,對於動畫片的先入為主,以及被牢牢印在腦海裡的動漫形象,人們有著強烈的排他性,這種狀況在其他諸多翻拍作品身上均有體現,是很正常的。
童年時看一部電影,肯定與成年后看一部電影不一樣。童年會更注重畫面、色彩、情感,而成年則更關注情節、邏輯、沖突,觀眾不願意推翻經典版本在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對新版挑剔便順理成章。心理學有過這樣的描述:否定現在會強化過去,尤其在人們對過去的某個片段抱有美好印象的話,捍衛這種美好不被淹沒與超越,便成為一種心理本能。
“真動物版”《獅子王》的最大亮點,出現於小辛巴被巫師拉飛奇高高舉起的那個瞬間,貓科動物的憨萌,神態表情的逼真,都讓人難以抗拒,小辛巴的可愛,以及隨后它命運的巨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影迷公認,《獅子王》有著《哈姆雷特》式的悲劇色彩,盡管借用《哈姆雷特》的結構,讓《獅子王》的故事具備了經典意味,但如果舍棄這種結構,把《獅子王》拍成純粹的“治愈系”,相信也一樣能大獲成功。
時隔多年之后再看《獅子王》,情感已經不是它最能打動人的部分,包括小辛巴躲在父親的懷抱裡躲過角馬群的踩踏等情節,雖然也曾催人淚下,但對於過於熟悉這些情節的觀眾而言,也損失了不少情感感染力,這是翻拍作品無法解決的棘手問題,當觀眾需要被猝不及防感動的時候,可以預知的、重復的情節,是無法造成足夠力度的沖擊力的,這恐怕也是“真動物版”《獅子王》減分的理由。
在拍與不拍之間,制片方首要選擇的,不是翻拍質量問題,而是商業收益問題。過往的經驗表明,電影最好的營利模式在於創新,以一個跨時代、有新意、象征著電影未來發展的故事,來征服觀眾,比如《阿凡達》。之所以制片方將視線投向經典,在於全球范圍內商業大片已經陷入無法突圍的困境。在這樣的境遇下,經典、懷舊、童年記憶,便被婉轉地轉化成了商業元素,盈利成為最大目的,情懷、懷舊成為被利用的工具,這樣的經典翻拍,哪怕能給制片方帶來收益,也不會太大,這樣的做法透露出來更多的,是電影原創行為的乏力。
所以,評價《獅子王》的成敗,真得拋棄原片影響與翻拍片的新意,而應當把注意力放在影片的票房上,票房的高低,決定了當下觀眾對於經典的認同分寸,簡而言之,票房高,就意味著經典的翻拍價值大,票房低,就標志著經典可以穩固在原來的位置上沒必要再翻拍。
這種看上去貌似很“功利”的做法,其實是對電影魅力的一種驗証。固然,向經典與傳統回歸,會讓電影回歸它被發明的本義,維護電影的儀式感,而一旦向經典與傳統回歸失敗,則有可能導致整個行業崩塌,導致受眾紛紛轉向其他娛樂消費領域。
基於此,“真動物版”《獅子王》的公映,是具有標簽意義的,它很大程度衡量了觀眾對經典電影的基本認知,也讓圍繞一部電影產生的人心與審美傾向變得無比清晰。我個人認為,《獅子王》“真動物版”屬於可看可不看的范疇,不看不會有損失,看了也不會有損失。恐怕所有從事經典翻拍的工作者都意識到了一點,所以把經典拿來進行二次或多次利用,才會成為各制片公司趨之若鹜的事情。
作為一名影迷,我覺得個人的電影審美品位,是要高於集體與市場的電影審美品位的,因為無論怎樣,那些被換檔、被調低屏幕亮度、剪輯混亂的新電影,會被一些網友詮釋為“自由無價的必要犧牲”,但事實不盡然,一些一廂情願的觀點,並無助於改變現狀。
因此,評價與消費電影,要盡量離開那道無形的約束,隻要是自己喜愛的、崇拜的,隻要目標或人是正直的、健康的、自覺的,就都值得人們去跟隨,但前提是,再跟隨的時候仍要保持距離與空間感,別把出生、成長於同一片土地上的人們,變成沒用的較真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