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高校傳媒專業課程設置 基本功和專業精神遠比技術更重要

張博
2019年07月16日13:25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基本功和專業精神遠比技術更重要

隨著高考大幕緩緩落下,各高校也進入了緊張而忙碌的錄取階段,在翻看這些學校對於不同專業的入學要求時不難發現,如今高校的課程設置可謂是琳琅滿目,這其中以傳媒專業所設置的課程較為明顯。

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網絡與新媒體、播音與主持、攝影攝像、動漫、藝術與科技、數字媒體藝術……不可否認,隨著近年來科技的飛速發展,特別是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傳媒業已拓展到非常廣泛的領域,傳媒教育事業也因此呈現出蓬勃的局面。然而,課程的推陳出新是否就意味著可以保障傳媒行業的繁榮發展?各高等院校在培養更符合未來的全能型、復合型傳媒人才的路上是否還需要改變?

交叉融合 翻轉課堂

隨著全媒體大潮的不斷推進,曾經在相聲中打趣的“一個不會打鐵的廚子不是一個好裁縫”仿佛在媒體人身上也要變成現實,為此,國內外高校紛紛因勢而動,不再隻專注於培養某一行業的特有人才,而是力圖培養具有交叉學科素養的全媒體型傳媒人才。

作為國內培養傳媒人才的重要搖籃,中國傳媒大學在新聞學專業中就涵蓋了如數據新聞敘事、可視化軟件工具與應用、網頁抓取與數據處理技術等極具全媒體特色的課程,並根據媒體融合發展的深入,推出了如新媒體導論、新媒體作品編創、網頁設計與制作、融合新聞學、新媒體運營與管理等與數字媒體有關的課程。

而在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和藝術與傳媒學院所開設的課程中,像全媒體報道策劃、新媒體傳播、社交媒體與移動互聯網、數據新聞與網絡數據挖掘、數字媒體技術應用等與時俱進的新課更是舉不勝舉。

從目前全球傳媒教育的變革來看,學術相對較發達的西方國家在應對全媒體時代的培養中所採取的辦法也十分積極。作為開創全球第一家電視台和擁有眾多世界知名媒體機構的英國來說,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威斯敏斯特大學等眾多院校,在開設有關數字媒體的課程時則偏重讓學生了解新業態下移動應用程序、共享技術等方面的知識,以加強學生在新媒體應用、視覺表達、融合報道以及傳播科技等知識方面的交叉融合。

而在美國邁阿密大學,則將社會公共關系活動及其客觀規律的變化引入傳媒課程之中,設立了邊緣性交叉學科“融合營銷傳播”﹔華盛頓大學則根據近年持續升溫的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熱”的情況,將數字制造、模擬和可視化內容進行有序結合,開設虛擬技術和可視化課程,以培養適合全媒體發展的混合型傳媒人才。

形式可變 初心不改

盡管課程的創新、師資的強化可使高校培養出更加適應當下媒體需求的人才,但傳媒的本質其實可以簡單理解為傳播信息。因此,即便在全媒體時代下,以新媒體為主要方式進行的傳播信息其實也可以理解為是通過更加新穎、更符合碎片化閱讀的方式去傳播信息。或許,武俠小說中的那句“兵器再炫,內功是根本”更能道出當下傳媒人才培養的實質——注重本質教育,注重傳媒的實質來培養人才。

“雖然技術是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根本不是驅動未來發展的唯一因素,科技化、潮流化的形態不會也不可能改變為受眾傳遞信息這一事實。”站在從業者的角度,世界著名媒體人科林·莫裡森曾這樣說道。

誠然,科技的進步我們無法預期,傳媒行業的未來我們更無法定論,正如7月11日在法國巴黎落幕的第五屆世界新聞教育大會上,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執行院長陳昌鳳所言,“從技術背景來看,數據、智能、移動三個關鍵詞幾乎能夠容納未來百年的內容”。面對傳媒教育新業態的諸多不可控,充滿著假設性和不可測性的情況。“對於傳媒人才的培養需要樹立技巧思維、技術思維和融合人才的培養的概念,不僅僅要以公眾為中心,更要以社會為中心。”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陸紹陽說道。

俗語常說“能力不行可培養,態度不端難成器”,其實這個道理在傳媒人才的培養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作為走出過多位知名媒體人的英國伯恩茅斯大學,組織學生參與“虛假新聞”“新聞倫理”“媒體素養”等課程的培訓已成為當下很多高校在培養傳媒人才探索路上的良好借鑒。

我們莫讓新聞院校用80%的精力去教20%的新媒體技術等內容,卻用20%的精力去教80%的基本功,強調新聞基本功和專業精神的重要性才是傳媒教育的關鍵。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