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重慶:信仰的力量閃耀在新長征路上

張國聖
2019年07月20日06:05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重慶:信仰的力量閃耀在新長征路上

  在位於重慶市綦江區的石壕紅軍烈士墓前,再走長征路記者團成員緬懷紅軍先烈。本報記者 劉華東攝/光明圖片

  再走長征路記者團的記者在位於重慶市綦江區石壕鎮的當年中央紅軍走過的長征路上進行體驗式採訪。新華社發

  位於重慶市綦江區的石壕紅軍橋。新華社發

  【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

  曾經的黃塵古道因為英雄們堅實的足跡而改變,曾經的烽火邊城因為先烈們英勇的奉獻而閃耀。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三大主力紅軍在實施戰略轉移過程中先后進入重慶境內的渝東南、城口、綦江等地,重慶也相繼成立了10個地方紅軍組織,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記者再走長征路,傾聽鄉親們講述紅軍故事,其中的每一個細節都閃耀著理想信念的光芒,激蕩著人們的心。

  一塊懷表 停止的指針是永恆的期待

  綦江區永城鎮中華村三槐壩社,有一棟坐東朝西的四合院。這座穿斗式木質結構青瓦房,是27歲便被任命為紅四軍軍長的王良同志的故居。7月16日,記者來到這裡,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毛澤東同志幾次賦詞盛贊的這位“好干部”的英雄事跡和家國情懷。

  1926年,21歲的王良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王良輾轉找到黨組織,參加了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和三灣改編,參與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8年2月,擔任連長的王良率部參加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龍源口、黃洋界等戰斗,其中保衛黃洋界一戰,創造了紅軍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1930年12月30日,王良率紅十師全殲國民黨軍18師師部和兩個旅,俘敵9000余人,活捉敵軍前線總指揮張輝瓚,取得了紅軍第一次反“圍剿”的偉大勝利。毛澤東、朱德決定,把繳獲張輝瓚的懷表、鋼筆嘉獎給王良。王良激動地說:“我要帶著它直到中國革命的最后勝利。”1932年3月,王良升任紅四軍軍長。同年6月13日,王良到前沿陣地偵察敵情時被密集的子彈擊中頭部,臨終前掏出懷表和鋼筆,囑咐戰友羅瑞卿將它們“帶到最后勝利”。

  王良生前珍愛的懷表,如今靜靜地躺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記者在王良故居的展櫃裡見到了它的仿品。懷表的指針早已停止,隔著櫥窗玻璃和80多年的歲月,卻仍然能感受到熾烈而永恆的期待。王良同志短暫光輝的一生,充分展示了聽黨指揮、信仰堅定、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王良故居所在的中華村已經成為全國鄉村振興示范村,永城鎮也已經成為重慶干部教育實踐基地。綦江區委書記袁勤華說:“區裡已經成立弘揚傳承紅色文化工作領導小組,我們將以身邊的紅色文化資源作為生動教材,扎實做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一次轉身 無名的犧牲永遠難忘

  7月15日上午,石壕紅軍烈士墓庄嚴肅穆,墓碑上方的5尊烈士銅像安詳地注視著一批批上前獻花的瞻仰者。安葬於此的是中央紅軍在綦江犧牲的5位無名戰士,其中有一位是司務長。

  1935年1月21日,紅一軍團8000多人挺進綦江石壕,形成紅軍主力直逼重慶的軍事態勢,減輕國民黨軍對中央紅軍的壓力。紅軍某部擊退貴州鹽防軍后,在渝黔交界處的箭頭埡休整。准備繼續進發時,有人反映做飯時向群眾借用的筲箕還沒有歸還,另外還有戰士購買物品時向群眾支付了蘇區紙幣。為維護群眾利益,避免群眾受到報復和迫害,部隊首長讓司務長和兩名紅軍戰士負責清點、歸還借用物品,並用銀圓兌換群眾手中的蘇區紙幣。

  司務長和兩名戰士正准備歸還村民的筲箕時,被尾隨而至的鹽防軍包圍,一名戰士當場犧牲,另一名戰士負傷。身負重傷的司務長在掩護受傷戰友突圍后被捕,鹽防軍用繩子將他綁起來,用盡酷刑要他交代自己的姓名和職務、紅軍的組織情況、行軍路線和部署。但任憑敵人百般折磨,司務長始終咬緊牙關不開口。

  一無所獲的鹽防軍將司務長押到石壕鎮長征村茅壩坪,在村民趙興伍家壩子邊的一棵桑樹上將他吊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司務長被殘忍殺害,附近幾個村民就地掩埋了烈士的遺體。

  “他是為了保護群眾才被抓的。”綦江區紅軍長征紀念館館長周鈴說,“司務長和紅軍戰士都沒有留下姓名,但他們的故事一直在綦江流傳,每個人都能從中感受到堅不可摧的信仰的力量。”

  一條小路 讓不同的時空有一樣的魚水情深

  紅一軍團當年從貴州鬆坎轉戰重慶綦江,走過了幾十公裡的險峻山路。“再走長征路”採訪時,記者重走了一段約4.5公裡的“紅軍路”。與80多年前的濕滑泥濘、滿目荒涼、前堵后追不同,沿途農作物和樹木相互掩映,清香扑鼻。就算這樣,還是有不少人走得近乎虛脫、摔得渾身是泥。一位記者走過“紅軍路”后感慨:“長征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離紅軍路不遠的梨園村有一個紅軍洞,那是梨園村村民李克春的爺爺李樹清當年偷偷救護紅軍傷員的地方。1935年1月22日,紅一軍團一師衛生隊撤離時留下4名重傷員,委托李樹清幫助護理養傷。為躲避軍閥搜查,李樹清將傷員轉移到屋后山腳下的岩洞隱蔽,一家人偷偷輪流送飯、扯草藥敷治傷口。4名紅軍戰士,兩人不久便因傷重離世,1人養好傷后追趕部隊,還有1人傷好后留在李家,兩年后被國民黨軍隊抓走,從此杳無音信。

  與酉陽相距近百公裡的秀山雅江,崎嶇難行的山路邊也有一處紅軍洞。1934年10月28日,紅二軍團與紅六軍團在南腰界會師后向湘西進發,策應中央紅軍長征。紅軍主力離開后,黔東特區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身受重傷的黔江特委書記兼獨立師政委段蘇權,被秀山縣一個叫李木富的裁縫和幾個鄉親冒死藏在一個隱蔽的山洞裡。段蘇權見李木富等人每天都冒著生命危險給自己送藥送飯,等自己傷勢稍有好轉就離開了。為了掩蓋自己受傷的情況,段蘇權一路扮成乞丐,拄著拐杖回到了老家。1937年,在家養傷的段蘇權得知“西安事變”和紅軍東渡黃河抗日的消息后,立即動身尋找隊伍,終於在山西太原見到了自己的老首長任弼時。

  南腰界大坪蓋的陳良玉夫婦將兩名受傷的紅軍藏在家中精心照料,兩位紅軍戰士怕連累陳良玉夫婦和周圍群眾,執意要去找部隊。臨行前,陳良玉夫婦把家中僅有的兩隻老母雞都殺了給受傷的紅軍戰士補身體,給他們准備了干糧,給他們化了裝,一直送出了100多裡地。

  為什麼要冒著殺頭的危險收留紅軍傷員呢?李樹清在世時不止一次對李克春說:“就是覺得這些人挺好的。”紅軍來石壕前,當地群眾都很害怕。當時村裡有一個叫鄧月明的,聽說紅軍來了,嚇得什麼都來不及收拾就跑了。過了一陣偷偷回家一看,雞沒有少,煮熟的飯菜也沒人動。一個姓朱的農民慌慌張張逃跑時,忘了抱走熟睡的嬰兒,深夜跑回家去找,發現紅軍專門安排了一個女戰士照顧嬰兒。如今47歲的李克春,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帶晚輩來掃除紅軍洞邊的雜草。紅軍為什麼受歡迎?不善言辭的李克春常常被人問得結結巴巴——“因為他們是真心對我們好,真心為我們好。”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