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知識分子大調研走進中國商飛和張江高科技園區
連日來,作為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抓手,光明日報知識分子大調研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密集展開。7月18日、19日,光明日報總編輯張政一行來到中國商飛公司和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致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賀信指示精神,進一步團結、聯系、引導、服務知識界展開細致調研。這也是光明日報本輪大學習大調研首次走進大型國企和高科技園區。
“習近平總書記致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的賀信,明確了光明日報團結、聯系、引導、服務知識界的職能定位,賦予了光明日報新的使命,我們重任在肩。”張政說,新時代的知識分子工作呈現出新特點,知識分子隊伍構成更加多樣,需要有新思維、新方法。光明日報大學習大調研走進承擔使命重任的國企,走進創新活力涌動的園區,走到中青年知識分子當中,是學習也是服務,在這一過程中,把對知識分子的服務做得更加精准,把黨中央對廣大知識分子的殷切期待和熱情關懷傳遞出去,把各方面的知識分子凝聚起來,共同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商飛公司是知識分子的聚集地,自2008年5月成立以來吸引了一大批有抱負、層次高、專業強的知識分子投身中國民機事業。截至目前,中國商飛公司擁有員工12000多人,其中本科學歷以上佔比近80%,擁有超過6500人的科研隊伍,超過400人的項目管理隊伍和近3000人的技能隊伍。近年來,中國商飛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積極創造有利於知識分子干事創業的環境氛圍。
中國商飛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譚萬庚說:“這些年來,我國科技事業密集發力、加速跨越,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作為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光明日報一直與知識分子良性互動,命運共擔。建議加大對科技創新成果和科技工作者的報道力度,弘揚大飛機創業精神,體現知識分子上下求索、家國天下的情懷,形成學先進、當先進的良好氛圍。”
“學歷高、年紀輕、專業性強”,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劉丹這樣描述上飛院的知識分子隊伍特點。他說,光明日報有“專家辦報”的傳統,聚集了一批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作為智庫,建議豐富聯系知識分子形式,多搭建平台,通過多種途徑與基層知識分子加強交流溝通,從而起到更好的思想引領和學術交流作用。
中國商飛上飛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魏應彪說,總書記致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賀信體現了總書記和黨中央對知識分子的關心、關愛,作為一名大飛機人,深感責任重大。建議光明日報聚焦國家重大工程,聚焦社會關切,聚焦身處其中的奮斗者、攀登者,倡導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講好創新故事,弘揚“吃苦”精神。
“借用現在流行的‘人設’概念,我想光明日報的‘人設’應該是一名有理想、有情懷、有權威、有魅力的專家,講格調但不傲嬌,接地氣但不媚俗,既有理論的高度,也有實踐的力度。”中國商飛試飛中心科技與信息化部黨支部書記、副部長李林說,“期待光明日報成為更好的信息提供者,成為更好的價值引導者,作為一名試飛人,我也真誠地期待光明日報繼續關注中國商飛的每一步探索,成為大飛機歷史的書寫者。”
張江科學城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活躍著眾多高科技產業龍頭企業、中小創業企業和跨國企業,集聚了一批重大科研創新設施和機構,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在這裡問世。在張江高科技園區,有超過40萬從業人員,高學歷、高職稱、高科技、高素質是其普遍特點,其中歸國留學人員9500多人、兩院院士24人,在張江工作的國家“千人計劃”專家180多人,佔上海市的25%。
調研中,張江核心園區黨委常務副書記陳立雄講起了自己幾十年堅持自費訂閱《光明日報》的“光明情結”。作為一名忠實的讀者和資深的黨務工作者,陳立雄認為:“光明日報和大中小企業在黨團共建等領域大有可為。張江是火熱的創新前沿,深耕張江,就是深耕厚植知識分子的園地,希望光明日報能夠更多地走進園區,走進高科技企業,走進知識分子的生活中。”
上海微創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上海普蘭金融服務有限公司、亞芯科技園、上海奧威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上海華嶺集成電路技術有限公司、上海尚標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上海永達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多家民營企業相關負責人參加了調研座談會。與會代表提出,扎根張江的創新型企業居多,員工平均年齡在35歲以下,希望光明日報不斷拓展傳播方式,以更年輕的表達,傳遞高質量的信息,實現高水平的價值引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