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包又上新,聊天不用說話了?

最近,網友們慶祝了一個“世界emoji日”。有人一頭霧水,這是啥?emoji就是你網絡聊天時常用的表情,也叫“小黃臉”。為慶祝這個日子,蘋果也發布新一批表情,內容十分豐富,不再是簡單的“小黃臉”,而是包羅生活中各種細節。那麼問題來了,會不會有一天,我們聊天不用文字,光發表情就可以?甚至有人擔心,這樣會毀掉我們的語言。
表情符號系統上新了,光牽手就有75種
emoji最早由栗田穰崇創作,並在日本網絡及手機用戶中流行。自蘋果公司發布的iOS 5輸入法中加入了emoji后,這種表情符號開始席卷全球,目前emoji已被大多數現代計算機系統所兼容的編碼採納,普遍應用於各種手機短信和社交網絡中。
emoji大概是全世界通用度最高的表情符號系統,人們甚至將7月17日規定為“世界emoji日”來表達對它的喜愛,連蘋果都忍不住“蹭熱度”,在這一天到來之際宣布59個新emoji將加入蘋果表情庫。
其中,最大的亮點無疑是蘋果去年向統一碼聯盟提交的13個與殘障人士相關的emoji,包括導盲犬、輪椅、義肢、戴著助聽器的耳朵等。有意思的是,其不僅按照以往的做法為涉及人物的emoji按照性別和膚色提供多個版本,而且在表示輔助器具的emoji中還做了細節上的區分,比如輪椅有手動和自動之分,不同導盲犬的導盲鞍樣式也有所不同。
大家日常最常用的是一些開心、破涕為笑、捂臉等表情,此次添加的光是兩人手牽手的表情,就有好多種——膚色深淺、外貌、性別等都有不同選項,組合形式超過75種。
新增的其他表情就比較小眾了,比如多了樹懶、火烈鳥、臭鼬等不那麼常見的小動物,吃貨們大概會喜歡華芙餅、炸丸子、黃油等食物emoji,服裝的樣式也更多了,提到泳衣不再隻有比基尼可選,現在還有連體泳衣emoji了。當然,這些表情要到今年秋季蘋果軟件更新時才能用得上。
習慣於“斗表情”,會毀掉我們的語言?
這類表情受限於統一碼標准,目前一共有2823個,還在不斷增加中。表情越來越細分,有些網友甚至用一堆表情,不用打一個字,就可以發朋友圈傳情達意,而不少好友看了也能會心一笑。最簡單來說,贊揚別人並不用肉麻說一堆,隻要發一個大拇哥的表情就行了。對別人的請求表示同意,也隻需要發一個OK的表情,就這麼方便。
實際上,很多網友在聊天中根本離不開表情,是一種日常娛樂化溝通方式。90后和00后們聊天習慣於“斗圖”,隻發表情圖不打字,通過一來一往的表情圖發送,完成基本溝通。甚至還有專門交換表情的微信群。除了這些基本表情,不少人還有“私房貨”,收藏了不少不常見的表情,在聊天中亮出來,會讓人眼前一亮,成為大家爭相收藏的“時尚單品”。聊到一個話題,總能在極短時間內配上相關表情和表情包,這也是一種聊天技能。
但這也讓網友擔心,未來我們會隻用表情,不再使用文字交流嗎?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網絡文藝委員會委員、安徽大學博士吳長青告訴記者,日常聊天中,人們常會用手勢和表情進行補充交流,對語言起到輔助作用。在網絡交流等無法面對面的交流中,表情就很管用,甚至可以傳達語言無法表達出的言外之意。比如微信上的微笑符號和再見符號,表達的意思可不是開心或者告別喔。這套符號體系,運用圖像語言,表意淺顯,使用便捷,跨越語言文化的差異,因此很適合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完全不用擔心,“社交表情不可能顛覆傳統中國敘事文本,我們習慣於通過意蘊可以深層次表達情感的需要。”
表情是娛樂化交流方式,小心理解偏差和失語
在吳長青看來,國外社交網絡引進國內,最著名的就是超鏈接和代筆(即技術寫作,機器人寫作,用模板寫作),但后來我們慢慢發現,其實這些套路並不管用,這樣的文本並不適合中國人的社交方式。中國互聯網的特點不一樣,在吸納並接受譯制文化的過程中,也有一些“水土不服”。
對於有深厚文化傳統的國家來說,其實表情無法做到表意准確,也不符合各民族的不同審美。比如祈禱手勢,就有人認為是擊掌。由此可見,emoji相對於一般的語言體系,沒有固定客觀的語法框架與知識結構,更像是一種符號化表達。此外,emoji的表達受語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與原有語言體系的制約,會產生理解的偏差,也會導致誤會產生。
“如果發一個狗狗的表情,一般人還是通過上下文來進行理解表情的意思,到底是指可愛,還是有嘲諷的意味呢?如果微信碎片化傳遞意義,導致相互理解的偏差,那麼誤會就產生了。就好比,經常會有人研究,微信交流的微妙表達。比如對領導說‘好’,就不太合適,說‘好的’,就顯得較為得體。而當你回答‘好’或者‘嗯’,似乎不帶什麼情感,而如果表達‘好呢’‘嗯嗯’,則會傳遞相對比較愉悅的心情。由此,當人們掌握這些表情,藏在表情帶來的寬泛和通行的表義背后,不啻為擁有了‘官方表達’。”而如果過度依賴此類表情,也要謹防造成一定程度的“失語”。
“所以,一方面我們接納,但另一方面很難顛覆我們的傳統文化。emoji說白了還是一種交流的渠道,始終還是娛樂層面的東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