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倫PK蔡徐坤,哪家粉絲贏了?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大家好。
這幾天,周杰倫粉絲“杰迷”和蔡徐坤粉絲“ikun”在微博超話(超級話題)中的“戰斗”異常激烈。這場交鋒最終以周杰倫積分突破1億、創造微博明星超話的歷史記錄作為結束。事后,蔡徐坤粉絲團官方賬號也宣布粉絲退出各項數據榜單競爭。受黨報評論君的邀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自嘲為“夕陽紅粉絲團”的周杰倫粉絲,為何一改往日買專輯、下新歌的“佛系”追星態度,為偶像打榜應援、網絡PK?事件的起因是一條質疑周杰倫人氣的帖子廣為傳播。“周杰倫怎麼可能沒有人氣?”聽歌的情懷夾雜著些許被質疑的沖動,讓杰迷以超話排行為平台,關注、簽到、評論、轉發,忙得個不亦樂乎。就在周杰倫超話排名迅速上升時,已連續四百多天佔據超話頭名的蔡徐坤粉絲開始了“榜首保衛戰”。
但在近一周的打榜接力中,不少粉絲深感疲憊和茫然。而筆者的很多朋友,作為雙方的粉絲,也在爭吵、互懟的過程中感到沒意思、傷感情。無論輸贏,一次打榜大戰,似乎硬將粉絲對立成為兩種群體、兩個年齡段甚至兩種世界觀之爭。有網友戲謔:杰倫沖上第一,因為蔡徐坤粉絲的手機被周杰倫粉絲沒收了。但雞毛落地,冷靜想想,“ikun”和“ilun”未必有那麼大的差異。真正的問題在於,瘋狂打榜背后,粉絲似乎不知不覺地被流量帶跑了。
擁有真情實感的粉絲,願意為偶像應援,在很大程度上是個人自由,也讓他們成為粉絲經濟的主要“發動機”。但實際情況是:不少流量是“做”出來的,有的靠粉絲用小號“刷”流量,有的靠經紀公司花錢買水軍“水”流量。在越吹越大的流量泡沫裡,在擊鼓傳花般的虛假繁榮中,吃虧的隻能是那些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刷數據、提銷量的各家粉絲了。所以,周杰倫的超話破了歷史記錄,但“杰粉”未必是贏家。畢竟,這場數據的交鋒,本就不完全是一場粉絲多寡、粉絲黏性強弱的比拼。除了所謂的勝負,熱鬧都是他們的,粉絲似乎什麼都沒有。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法國思想家居伊·德波就曾指出,社會從物質生產已經進化到了景觀生產。蔡徐坤的一億轉發量是“景觀”,杰粉大爆發是“景觀”,周杰倫超話影響力破記錄也是“景觀”。“景觀”用令人嘆為觀止的帘幕遮住人的視線,讓一些人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文化研究學者凱爾納進一步指出,在每一個媒介景觀的背后都是娛樂經濟。在這次粉絲之戰中,社交平台頻頻安排熱搜,為戰斗推波助瀾﹔各大自媒體和營銷號紛紛壓上,為熱點“火上澆油”﹔各路人馬齊聚,瓜分著制造出來的巨大流量。在這一過程中,粉絲不會受益,明星未必得利,景觀背后的資本才是通吃的贏家。
自從超話上線以來,不乏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情態,無數“Top明星”你來我走,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沉。不過就像“流量”一詞那樣,來來去去,樓起樓塌。但什麼東西應該留下來,應該被關注?回答好這一問題,或許才能回歸藝術的本質、觸動粉絲的內心。硝煙散去,有杰粉問,打榜后的周杰倫專輯到底什麼時候出?蔡徐坤超話粉絲團也表示會把重心放在藝人的作品和舞台上。的確,一曲《我的祖國》,不斷被人翻唱﹔一首《花房姑娘》,搖滾樂壇仍然致敬﹔一闕《彎彎的月亮》,清新婉約的調子至今也不覺過時。無論中外,作品是文藝工作者賴以生存的支柱。好作品總是“自帶流量”,無需“打投”,就能享譽大眾,沉澱於心。
永遠不要讓數據遮住我們的眼睛,也不要讓這樣的狂歡成為文化與生活的主旋律。畢竟,作品好賣不等於作品好看,佔據榜單不等於家喻戶曉,數據更不等於實力。一旦流量取代了藝術,天青色在等煙雨,而我隻好《Wait Wait Wait》。
這正是:滿地景觀堆積,看膩了,有人概莫能外?刷分打榜,不若多寫好歌!
大家晚安!(文 | 陳禹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