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將廣播打造成音圖並茂的傳播形式,可嘗試但未必成趨勢——

廣播服務更應專注對聲音的傳播

付莎莎
2019年07月24日13:10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將廣播打造成音圖並茂的傳播形式,可嘗試但未必成趨勢——廣播服務更應專注對聲音的傳播

互聯網的浪潮一波接著一波,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端口使用不過20年,已然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浪潮之下,新型媒體強勢而來,傳統媒體發展則面臨著諸多沖擊與挑戰。廣播轉型需平衡好分眾化定位與資源的融合,尋求共性的同時以個性化內容服務加深用戶黏性。唯有在分與合中平衡好尺度,才能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融合:打造交互式廣播

傳統廣播受到地域性限制,除部分國家級電台在全國范圍內可接收,其他電台大多隻能在本地范圍內收聽。這樣的地域性劃分造成的是用戶數量難以大范圍增多,傳播輻射區域、影響力較弱。盡管汽車行業的繁榮為車載廣播帶來了機遇,但是,廣播的傳播渠道和資源整合問題仍需解決。

平台融合,擴寬傳播范圍。在保証車載平台、收音機等終端全面發力的同時,移動端、智能化端口的開發不容忽視。通過網絡平台內容的輸出,更好地擴大自身內容的影響力,可以從開發自身音頻類客戶端或者入駐發展較為成熟的音頻客戶端做起,例如喜馬拉雅、蜻蜓FM等,打通網絡平台與傳統平台之間的壁壘,多平台同時交互,形成更加密切的關系網絡。並且,打造自身廣播平台線上宣發端口,通過微博、微信等平台賬號的開通,形成有效的聽眾互動平台,形成節目之外的長效互動模式。

資源融合,提高生產效率。媒體轉型中的“中央廚房”模式在廣播方面也可運用,互聯網信息爆炸之下,傳統的採編隊伍難以應對快節奏和多樣化的需求,廣播式“中央廚房”建構的重要性則日益顯現,以核心採編團隊形成信息樞紐,再根據各欄目需求進行選擇和加工輸出,節省了各欄目獨立運營中耗費的人力物力和大量時間,通過整合資源形成高效協作的運營模式。

分眾:提供個性化服務

廣播發展一直以受眾細分為特色,然而,媒體融合浪潮也帶來廣播受眾細分的新思考,一方面是資源的整合、渠道的匯聚打通,另一方面是在融合趨勢之下保有自身特色,結合新的傳媒技術,更好地找准受眾需求,進行更為精准到位的受眾劃分,提供個性化內容的輸出。傳統的受眾思維顯然需要變化,用戶思維是新環境下的理念內核。

依托智能技術,更精准地進行用戶分析與產品投入。通過大數據進行用戶畫像分析,通過對用戶數據的精細了解,形成個性化的內容,進而推送服務,並周期性地進行內容推送精細度提升。同時結合LBS等基於位置的服務,有針對性地定制個人廣播產品,將有效地提高交通廣播內容與每一用戶的貼近性,服務功能更加突出。而人工智能合成主播技術中聲音合成環節,帶來的則是全天候私人主播服務實現的可能性,從一對多模式轉為更精准的一對一模式。可以說,智媒體時代,新技術為廣播產品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專注聲音傳播,打造更具沉浸感的感官體驗。盡管許多廣播力圖打造音圖並茂的傳播形式,但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嘗試,但未必能發展成為趨勢,否則廣播和視頻的界限又在何處?因此,廣播服務更應專注於聲音的傳播,堅持聲音為主、其他為輔。隻有對聲音傳播的極致表達,才能營造出更具沉浸感的感官體驗模式。當前,付費音頻課程更值得開發,也更具有廣播特色。

廣播轉型任重道遠,有新用戶習慣的影響,也有廣播可發展空間較大的原因。需明白的是,廣播轉型不是簡單地追求花裡胡哨的傳播形態,聲音內容的創新依然是發展核心,結合新的技術形態,提供更多個性化定制的音頻服務才是根本。因此,廣播轉型的求同存異之路,就是在變化的格局中,順應時代潮流但保留自身特色的融合之路。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