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秦珪逝世 畢生心血獻給新聞教育
什麼是一個教師最可寶貴的財富?如果把這個題目給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原副院長秦珪,他的回答一定是:學生。
他一生的故事都是圍繞著新聞教育展開,圍繞著學生展開的,從1947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開始,直到8月3日深夜逝世。
秦珪生於1928年,1952年7月,他從燕京大學新聞系畢業后,恰逢院系調整,原燕京大學停辦,燕大新聞系成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他在北大開始了他的新聞教育生涯。此后,1958年的院系調整中,北大中文系新聞專業又成建制地並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他隨之來到了人大新聞系(后為新聞學院)任教。
他教授的課程包括《新聞學導論》、《讀報與評報》、《新聞評論寫作》等,他和胡文老師合著的《新聞評論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早的新聞評論教程之一,對這一領域的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成為當時全國各個新聞院系選用最多的指定教材。他的學生,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新聞評論”首席專家涂光晉告訴記者,秦老師不僅在新聞評論領域有很高的學術造詣,還具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傳統文化的學養。在給學生講到中國新聞評論淵源時,他會從中國古代的論說文開始講起,從源頭厘清新聞評論的文體脈絡,這對於她后來的博士論文寫作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
在長達42年的新聞教育生涯中,有20多年的時間秦珪老師一直主管學院的教學工作,從專業設置、教學計劃、課程安排、業務實習、到論文寫作……建立起一套完整而扎實的新聞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和體系,並成為全國同類學科學習的樣板。秦老師有著超前的記憶力,隻要是他任職期間在人大新聞學院讀書的學生,他可以說出每一位學生的姓名、年級和專業﹔無論畢業多少年的學生回到母校,他都會准確地叫出他的名字,說出他的性格特征和當年讀書時的趣事。“試問今天有幾個老師能做到這一點?”提到恩師,涂光晉難掩悲傷,“他把一生最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培養學生上”。
“秦老師心裡裝著所有學生”,北師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對此進行了佐証,1979年,他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雖然我們班的新聞評論課不是他上的,但私下多有交集和對我的教導。大約上大二那一年(1980—1981),有一次我們參加一個征文活動,把文章交到院辦公室時,秦老師恰好在,他拿起我的文章讀了一遍,笑瞇瞇地對我說‘文章寫得不錯,不過你的字還要練一練啊。’他接著又說‘書寫是一個文字工作者的基本功,也是我們示人的臉面……’其后,凡在我成長的每一個環節,秦老師都有作為長者的諄諄教導。”
秦老師去世的消息傳來,涂光晉所在的班級微信群中一片哀悼之聲,大家說得最多的就是“師恩難忘”“永遠懷念”﹔每一個秦珪老師的學生,都有一段難忘的故事。涂光晉在接受採訪時一再提到“是秦老師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恢復高考的1977年,她是一家汽車修理廠的汽修工,高考3個多月后的一天,她竟在工廠接到了秦珪老師親自打來的電話。秦老師說的第一句話是:“我姓秦,你願意到北大中文系新聞專業讀書嗎?”在得到涂光晉肯定的答復后,秦老師立即對她進行了面試,讓她的命運從此改變,大學畢業時秦老師又動員她留系任教,講授的也是新聞評論學,她從當秦老師的助教開始,直至今天成為新聞學領域的資深教授。
在人大新聞學院的畢業生們的印象裡,秦珪老師寬厚、慈祥,他是首屆韜奮園丁獎的獲得者。園丁,是他一生最好的寫照。
1980年代初,全國新聞學院的青年教師在中國人民大學培訓了一年,這項工作也主要由秦珪老師負責,“這批青年教師日后大多成為全國高校各新聞院系的領導和骨干教師,為中國新聞教育的發展和傳承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學生,是秦老師最好的作品。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有這樣的口碑,是以秦老師為代表的所有老師辛勤耕耘、不懈努力的結果。
學生,是他最好的作品,也是他獻給摯愛事業最好的禮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