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8期

融媒時代“合格+特長”傳媒人才培養方略探討

李微
2019年08月05日16:15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要: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給傳媒行業帶來巨大變化,復合型、特長型、融媒型人才成為傳媒業新的需求。高校可以通過改革課程體系、強化新媒體實踐等舉措,構建“合格+特長”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切實強化傳媒人才的核心競爭力,更好地滿足媒體融合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合格+特長﹔融媒體﹔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8-0000-03

傳統的大眾傳媒時代,記者和編輯多畢業於新聞、編導或中文等專業,IT、金融類等專業性很強的媒體則會強調從業人員的相關學科背景。在新舊媒體融合加劇的時代,記者和編輯除必須掌握新聞採寫、編輯等技能之外,新媒體運營、音視頻制作和剪輯等能力也必須較為突出。面對融媒時代傳媒對專業人才提出的諸多新要求,高校一直在不斷進行探索和研討應對之策。在眾多改革舉措中,“合格+特長”的人才培養模式,近年來日漸被不少高校認為是行之有效的提升學生專業綜合能力、符合新時代發展需要的育人理念。

一、高校“合格+特長”人才培養理念的提出與發展

2002年,湖北工業大學在國內高校中率先提出“合格+特長”的大學生素質發展模式,主張學生在畢業前成績不僅要達到合格以上水平,還要根據業界需要和自身的興趣愛好等因素,把自己的天賦和某方面或某些方面的潛能發展成特長。在湖北工業大學“合格+特長”理念提出並取得一定成效后,近年來,湖北師范學院、曲阜師范大學、武昌工學院、重慶文理學院等高校,也都陸續大力改革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大力倡導“合格+特長”人才培養模式。比如重慶文理學院於2016年明確提出,在確保人才培養目標達成的基礎上,構建“合格+”特長類、卓越類等多元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打造更具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合格+特長”理念之所以能夠在教育界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是因為它鼓勵大學生按照就業需要來強化某方面技能,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的理念。合格是發展特長的基礎,特長要在合格的基礎上發展,合格與特長不分先后,相輔相成[1]。

二、高校傳媒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模式難以適應“媒介融合”的大趨勢

當前,不少高校傳媒類專業在本科階段的人才培養方案,主要還是根據傳統的報刊、廣電等方向進行課程設置,與新媒體的發展嚴重脫節。此外,課程設置總體上圍繞傳統媒體的採編、生產、運營等環節,新媒體方面的教學內容和實踐技能普遍較為薄弱。隨著新媒體興起和傳統媒體的數字化轉型,媒介融合趨勢加速發展。因此,按照傳統模式培養出來的傳媒人才,很難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現實需要。

(二)課程設置缺少變革,難以培養融合型人才

當前,我國學界關於如何更好地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培養傳媒人才的研究日漸增多。盡管不乏成功個案,但有些業界出現的最新變革只是在課程設置上略有涉及,總體上缺乏有效的融媒體平台和實踐方式,不少高校傳媒專業的課程體系沒有結合新媒體發展現狀來進行設置。由此產生一個嚴峻的問題,即宏觀上,培養理念沒有跟上融媒體的發展步伐﹔微觀上,能力目標與課程設置依然以傳統媒體的理論、業務為主,沒有實質更新[2],讓學生對融媒體發展的狀況缺乏必要的專業認知。高校傳媒教育中長期存在的理論與實踐脫節、培養目標較業界發展嚴重滯后的狀況,在融媒體時代表現更加明顯。

(三)專業實踐缺少深度,新媒體經歷嚴重不足

多年來,由於資金、師資等因素局限,不少高校的傳媒業務和實踐類課程難以走出課堂,大都隻能採用“理論教學+案例分析”的模式。學生主要依托校外媒體進行粗放式實習和實踐,不能很好地與高校的日常教學融為一體。此外,雖然不少高校的傳媒院系號稱與媒體企業合作或共建,但大多停留在一種鬆散和淺層次的合作,導致學生就業后,對媒體在實踐層面的真實運作情況知之甚少。尤其是對傳媒融合、傳媒理論和技術發展的最新現狀,更是知之甚少,很大程度上不能滿足傳媒發展的實際需要。

三、“合格+特長”傳媒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策略

毋庸置疑,傳媒教育應當跟上傳媒業發展的步伐,對傳媒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調整與改革,才能為蓬勃發展的“融媒體”提供足夠多的、優秀的人才。

1. 貫徹“合格+特長”理念於專業教育的始終

在融媒體時代,傳媒人才的培養不應是各種專業技能的簡單疊加,各種能力的平均化發展並不利於人才成長,差異化和特長化才是打造學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式。培養學生在合格之上的特長能力,會讓他們在學習中更加積極更加主動,畢業后更加適應傳媒行業蓬勃發展背后分工細化、能力極致化的發展趨勢。

一方面,傳媒學院的學生可以在編導、採寫、剪輯等諸多專業能力中,選擇並培養出一項或多項擅長的技能。另一方面,學生甚至可以在寫作、演講、社交、管理等非專業能力方面,培養自己特有的能力。這種特長能力既可以避免傳媒人才培養千人一面、畢業時什麼都會而又什麼都不精的窘境,又可以保証學生真正學有所長,在專業合格的基礎上精通一到兩項獨有技能,更好滿足業界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2. 強化基於“合格+特長”的課程體系改革

課堂教學是大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最重要的渠道,課程設置要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特長。課程體系改革過程中,尤其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達到個性化、特色化的培養目標。具體而言,可以採取以下一些舉措:

(1) 學生在完成必修課程、達到合格的基礎上,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對專業技術類課程進行選修,打破全班同學四年所學課程基本一樣的固有模式,讓學生充分結合自身特長和未來就業意向,進行定向選修,打造核心技能和競爭力。

(2) 設置專業融入項目課程,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要求。學生可通過進入校內外的報刊、電台、電視台、新媒體企業等機構,進行個性化培養,更好地完成創新創業項目或者音視頻作品的創作,實現專業能力和職業規劃的結合。這類課程的考核方式和成績評定應兼顧多元化和靈活性,以鼓勵和強化學生特長能力的發展為主。

(3) 增加實踐類課程,引導學生不斷提升專業技能。通過專業見習、專業實習、媒體調查、畢業實習等環節,強化學生的實踐技能,加深學生對新媒體、廣播、電視等在生產、技術、管理和運營等方面的認知,並對媒體融合發展的現狀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知。學生經歷不同環節的實習實踐之后,可以熟悉和掌握不同媒體所需的專業技能,也能切實體驗到媒體真正的工作狀態,對於某類媒體的認識和媒體融合的理念也會更加深刻。

3. 構建“合格+特長”的專業能力培養新模式

面對新舊媒體之間不斷進行調整與融合的現狀,改革、重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傳媒人才培養的創新路徑,成為國內高校傳媒院系的努力方向。

對於學生“合格”方面的能力,可以通過以下路徑來培養:

一是完善課程體系,構建學生的基本能力結構﹔二是優化課程設置,滿足大部分學生的達標需求﹔三是提高實踐課程的學分和學時比重,強化學生的專業動手能力。四是加強成績管理,採取靈活多樣考核方式,嚴格課程的期末結業考核。

學生“特長”能力方面的培養,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進行:

一是項目帶動。可以通過實施各種創新項目,培養大學生自己的特長。比如,重慶文理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以下簡稱我院)通過師生共同參與校級、市級甚至國家級的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著力培養學生的專業創新創業方面的特長能力,取得較好的效果﹔

二是競賽引領。可以通過校內與校外相結合,指導學生參加校級、市級、國家級、國際級學科競賽,讓學生的特長得以充分發揮。我院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特別注意這種模式的作用,成效顯著。自2013年以來,傳媒專業的同學先后在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中國鎮江•西津渡國際紀錄片盛典、萬峰林國際紀錄片盛典、“科訊杯”國際大學生影視作品大賽、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等國際、國內重要學科競賽中獲獎200余項,涌現出一大批特長突出的優秀學生,人才培養的“合格+特長”效應得到顯著發揮﹔

三是培訓促進。可以採取開設小學分技能類課程、專業技能短期強化訓練等方式,培養學生在所學專業領域內某方面的能力特長。比如,我院每學期都開設有新聞採寫、媒體評論、新媒體策劃等1學分的專業技能培訓課程供學生選修,強化學生在某方面的特長能力。2018年暑假,學院組織傳媒專業大二學生中有意於提升專業技能的同學,進行為期七天的“全媒體採編”培訓,讓學生和媒體從業人員一起學習和交流,最后分小組設立微信公眾號,發布培訓期間採寫的新聞稿件,學生新媒體能力得到很大提升。這些課外培訓是學生在自願基礎上、真正從自身的興趣與愛好出發主動選擇和參與,目的是培養和強化他們自己的特長能力。實踐証明,學生在培訓中的收獲很大,對傳媒融合的認知能力也提升很多。

4. 創新“合格+特長”的內涵突出融媒概念

在“媒體融合”大背景下,澎湃新聞、今日頭條、前海傳媒、熱點科技、虎嗅網、優酷等知名的新媒體平台,都催生了大量的傳媒人才需求。然而,無論是獨立的新媒體企業,或是由傳統媒體打造的融媒體平台,都要求新進員工必須掌握新媒體技術,具備融媒體運營理念。因為過去的媒體內容制作分報紙廣播電視等媒介而定,其各自傳播效果也無關聯。在融媒體時代,內容制作針對性強,將信息收集重新組合,有選擇性、精確性地傳播給受眾,使各個層次閱讀或收視習慣的人,都得到滿足[3]。

面對媒體融合加劇的浪潮,高校傳媒專業的課程設置雖然很難跟上其變革的進度,但也不能盲目跟風。在傳媒融合已成為大趨勢的現實語境下,傳媒院校應加快融媒體教學設施和實驗室的建設,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並得到鍛煉。比如,為培養學生的媒體融合理念與技能,我院在原有傳媒實驗實訓中心的基礎上,積極籌建單獨的融媒體實驗室,以期實現多種傳媒實踐環節的互動循環,確保學生融媒體能力培養的主要環節能夠實現一體化運行。

此外,從融媒體理念出發,可以適當降低理論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比例,相應增加一些與融媒體發展結合度較高的課程,同時強化技能培訓、項目實作、協同育人等多元特長能力的培養渠道。比如,我院通過鼓勵傳媒專業教師積極申報教育部產學研協同育人項目,持續推動與新媒體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共同強化和提升師生的新媒體實踐能力。這些舉措往往比傳統的課程培訓更具有靈活性和實用性,可以切實打造師生融媒體時代的專業能力,促進特長能力的發掘和強化,更好滿足媒介融合語境下傳媒對於復合型專業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趙紅玲,杜根遠.基於CBE教育思想的“合格+特長”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河南教育(高教),2013(4).

[2] 雷璐榮.融媒體時代傳媒人才能力培養的思考與實踐[J].今傳媒,2016(11).

[3] 孟憲林.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研究[J].記者搖籃,2018(11).

(責編:陳原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