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緊扣時代主題 講好中國故事

2019年08月06日06:4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感悟治理智慧 重溫中華經典

郝立新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創作的《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人民出版社)一書出版了。這本書以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文章、談話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經典名句為切入點,有力推動了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闡釋與廣泛傳播,並且入選今年的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

總的來說,此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框架結構設計合理,便於讀者學習認知。比如,在《平“語”近人》一書中,“原聲微視頻”是講話的原聲,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受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導,體悟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魅力,領會用典之精妙﹔“思想解讀”重在闡述引用經典的現實意義,讓讀者深切感受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思維藝術﹔“經典釋義”帶領讀者追溯所引經典的出處,闡釋當時語境下的背景和含義,並將與之相關的故事介紹給讀者……可以說,書中幾大部分架構科學合理,循序漸進,融會貫通。

二是將傳統文化與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相結合,有利於廣大讀者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透徹領悟新思想的精髓要義。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精神和博大智慧,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寶庫,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我們要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服務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引經據典,往往是為了增加講話的通俗性與生動性,增強感染力,而最終指向則是希望廣大人民群眾能夠把握住其講話要旨,同心協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書中所選取的“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等,都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人民為中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緊密相關的,與我們日常的工作生活密切相連,讀者在閱讀該書過程中,能在“潤物細無聲”中受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滋養。

三是全書語言通俗生動,專家解讀聯系實際,內容接地氣,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一本好的時政讀物,要有可讀性,語言要通俗生動,用講故事的方式講道理。通讀《平“語”近人》一書,我們會感受到,專家們在解讀時娓娓道來,旁征博引,引人入勝,讀起來非常有趣味。比如為了說明“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書中引用包拯考中進士之前,拒絕當地財主吃請的例子。很簡單的一個故事,說明了包拯在沒有做官之前就能做到“慎微”,為其將來為官清廉打下基礎。黨員干部讀了之后,自然而然對於在工作之中如何保持清正廉潔,拒腐防腐,有所體悟。

《平“語”近人》一書,對於廣大黨員干部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有一定幫助。

欲明大道 必先知史

鄭  謙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個歷史節點上,出版界推出了許多獻禮圖書,可謂姹紫嫣紅、美不勝收。由張士義所著的《新中國:砥礪奮進的七十年》(東方出版社)就是其中一部。作為中宣部2019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之一,此書有幾個特點值得稱道。

首先,“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探索”這個鮮明主題貫穿全書。新中國砥礪奮進的70年,實際上就是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和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接續奮斗的歷史。這種奮斗雖然經受過曲折,但最終取得巨大成功。此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探索作為一個完整的歷史過程予以敘述,用歷史事實和嚴密邏輯闡明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大科學論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進行了2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的。”

其次,此書的章節劃分遵循了《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等重要史書的基本思路,把新中國70年的歷史進一步劃分為8個部分,系統分析了其中的發展規律,為深入把握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提供了一個嚴謹、科學的學術框架。這70年的探索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的經驗智慧,但是,作者並沒有刻意在寫作中安排諸如“歷史經驗與教訓”一類的文字,而是堅持以講故事為主,在講好故事的同時傳遞深刻的道理。

第三,新中國70年砥礪奮進的歷史波瀾壯闊、氣象萬千,此書雖然短小精悍,但思路清晰,能使讀者在輕鬆愉悅的閱讀中,對新中國的歷史獲得完整、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在每一部分前面,都繪制歷史發展經緯交織的時間軸,列舉其中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十分有利於廣大讀者既瀏覽歷史細節,又把握歷史概況。書中還配有一些繪圖,與對有關歷史事件的文字表述互相呼應,給讀者帶來圖文並茂、交相輝映的閱讀感受。

第四,此書作者長期從事中共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和國際共運史的研究,參加過《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中國道路的歷史與走向》等重要著作的研究與寫作,對重要歷史人物、重大的歷史事件有比較深入的了解,這使此書的敘述既簡潔凝練,又准確得體。尤其是針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回應,客觀冷靜、嚴謹求實,通過描述具體史實,回歸歷史真相,不動聲色地向讀者傳遞了奮發向上的正能量,化解了人們的一些疑慮和困惑。

作為一名黨史研究工作者,讀到這部著作,我深感欣喜。由此我也想起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黨員干部的殷切期望和深情囑托: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營養劑、清醒劑﹔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

闡釋綠色發展新理念

曲格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謀劃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從實踐到認識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近日,人民日報出版社推出由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主編的“綠色發展新理念·建設美麗中國”系列叢書。這套叢書著眼於研究與解決實際問題,具體闡釋了綠色發展新理念在不同行業和領域的實踐應用,並提供可操作性的具體做法和實施案例。

“綠色發展新理念·建設美麗中國”系列叢書共計12冊,現已出版首批5冊。其中,《綠色發展新理念·綠色鄉村》從綠色鄉村、生態文明、小康社會三者間的關系展開討論,總結出綠色鄉村建設的實施要點和我國對目前面臨的實際困難的解決措施,引導農村基層干部增強生態環境意識,提高環境治理能力。《綠色發展新理念·綠色學校》從國內外綠色學校創建案例及成效中總結經驗,對未來我國創建綠色學校的標准和要點等內容進行討論,以促進綠色學校的建設。

《綠色發展新理念·綠色家庭》從家庭生活的衣、食、住、行、樂5個方面入手,引導公眾樹立生態環境意識,對創建綠色家庭提供具體指導。《綠色發展新理念·綠色機關》對於提高機關領導干部的生態環境意識,更好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積極主動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綠色發展新理念·綠色企業》從踐行生態文明思想的使命出發,探討新時期綠色企業發展的策略與意義,並給出不同行業實施綠色發展戰略的成功案例。

“綠色發展新理念·建設美麗中國”叢書具有鮮明特點:一是解讀精准。叢書精准解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對讀者的學習與實踐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二是內容全面。叢書內容覆蓋面廣,不僅涵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最新成果,還收錄國內外環保相關領域的成功經驗與有益做法,並且對未來的發展進行了系統研究。三是國際視野。叢書從國際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觀察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列舉了國內外許多成功經驗與做法,內容科學准確,是讀者了解國內外生態環境發展現狀的重要讀物。

以文學致敬偉大時代

陳毅達

我是幸福的,在人生的黃金年華裡,遇上了改革開放。改革開放40多年的生命體驗,我真真切切感受到國家的由弱變強、生活的由窮而富。放眼我所經歷的生活、我所生活的時代,我感覺自己面對的是一片澎湃的大海,水天一色,浪花飛卷,這讓我激情飛揚。即便已是滿頭白發,我也要把這升騰而起的激情,奉獻給我所在的偉大時代,哪怕只是表達我的一個真誠的致意。於是,我寫了《海邊春秋》(海峽文藝出版社)。

我一直生活和工作在福建。福建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之一,福建40多年的輝煌歷程,完全可以說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實景微雕。福建面海也依山,我希望把福建的山與海在改革開放偉大進程中奏出的雄渾交響,作為《海邊春秋》一書的主旋律。特別是平潭島,在黨中央親切關懷下,在福建省委的有力領導下,2009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區。我把小說的背景地放在了平潭,直接擷取了平潭島獨特的歷史文化、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別致的風情風貌,我把我在福建這些年所看到的許多真實的事情,都寫了進去。

感恩我的工作,讓我經歷了福建閩北山區的扶貧,長時間地深入接觸了閩北農村。我從很早開始,就想寫一篇反映時代生活的作品,但一直苦於無從落筆,找不到主題,找不到人物,找不到有意味的發現。直到我如此完整地經歷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尤其是歷史進入新時代,我終於找到了創作的靈感之源。

曾幾何時,農村日益變成青年人才極度匱乏的“空地”,人才成為中國農村緊缺的資源。進入新時代之后,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在黨和政府不斷加強對農村的政策傾斜和扶持力度之后,在農村基礎設施、交通、物流等各方面條件獲得越來越多改善之后,我發現返鄉創業的青年人才越來越多。在鄉鎮農村,這些青年人基本上出現在哪裡,哪裡的面貌就會發生明顯改觀,他們為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時代發展的動力,增強了農村社會經濟的活力。所以,在《海邊春秋》裡,我著重寫了幾個經歷各自不同、卻都有志於建設新農村的青年人物,那既是時代和社會的真實,也深深寄托了我的理想。我有個粗淺的感受,隻要當代的有志青年懷抱強烈的農村情懷和創業精神,“鄉村振興”的偉大工程就會更快更好地落地、開花、結果。

每個作家都是一棵時代的樹,從它扎根的土地裡獲取營養。我也是一棵小樹,深扎在福建的沃土上,終於在文學創作的枝丫上開出一朵《海邊春秋》的小花。這朵花也許還欠缺著芬芳,但對我而言,它卻十分榮幸地綻放於新時代,凝聚了我對於這個時代、這片土地的所有感情。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