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陶瓷視界》播出10年成品牌 制作本土化表達接地氣

張福財
2019年08月07日13:33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福建德化電視台《陶瓷視界》播出10年成品牌制作本土化 表達接地氣

“這個欄目是我在外了解家鄉文化的一個窗口。”今年23歲的許坤是福建泉州德化縣人,他是德化電視台《陶瓷視界》的忠實觀眾,過去4年,在異地求學的他,每周都會拿出一點時間留給這個極具德化地域特色的欄目。“我本科期間就做好了打算,畢業后要回德化從事與陶瓷相關的工作,所以一直關注著,每次在屏幕裡看到熟悉的場景都感覺很親切。”

許坤提到的《陶瓷視界》是德化電視台的精品欄目之一,欄目以“探尋千年陶瓷內涵,彰顯文化藝術特質”為宗旨,展現瓷都德化的陶瓷文化史、名家名作、陶瓷品牌、時代特征、發展變化、產業特色等。

《陶瓷視界》從2009年開播,每周一期,10年來已累計播出超過500期,欄目堅持深耕地方文化,堅持小成本高品質的內容制作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收獲了一批穩定的觀眾。

因地制宜貼近百姓

“縣級電視台要想在有限的空間裡求得生存和發展,必須根據自身的資源優勢,打造出具有自己個性與特色的廣電欄目。”德化電視台專題部主任葉振生向《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介紹,德化縣擁有上千年的陶瓷文化歷史,當地匯聚大批陶瓷工藝師傅。2009年,德化電視台在專題欄目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探索,根據縣裡的特色和實際,創辦了《陶瓷視界》《你好德化》《德化美食》等專題欄目,其中《陶瓷視界》被作為精品欄目之一全力打造。

“我們的資源不如中央媒體、省級台豐富,但是我們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我們距離老百姓最近。”葉振生說,德化縣總人口僅20余萬,且大多集中於縣城,信息資源的獲取與傳播沒有任何阻礙。在他看來,本土化制作、選題接地氣、表達貼近百姓是《陶瓷視界》欄目最大的優勢。

在追求本土化的道路上,《陶瓷視界》進行了多種嘗試。曾經,為了播出的效果,德化電視台專門從外地高薪聘請主持人,但反響卻一般。后來該欄目改讓本地主持人主持,節目盡最大可能多採用外景主持報道方式,上村庄,進農家。“把節目主持放在鄉村小院、田間地頭,一下拉近了主持人與觀眾的距離。”葉振生說道。

同時,《陶瓷視界》充分運用字幕、音樂等元素進行本土化節目包裝,使節目做到輕鬆、活潑,打造屬於自己的視聽形象。“我們在片頭音樂、背景音樂的選擇上,力求鄉土化、人情化,考慮到德化觀眾的特點,多採用民間小調和一些歡快的曲子。”葉振生補充道。

12分鐘提煉精華

德化電視台對專題欄目的優化從未停止過。2018年,欄目組又在《陶瓷視界》原有基礎上,追求新的突破,採取紀實、專題、發現式、專家賞析、主持人探究式等形式,推出了新的名品介紹、古窯址和新人名家巡禮三大系列選題。

其實,《陶瓷視界》一期播放時間並不長,僅12分鐘。葉振生認為,在目前媒體融合的新形勢下,欄目時長短也許就是一大優勢。他說:“不要小看這12分鐘,提煉出來的都是精華,已經足夠讓大眾了解到大師的藝術作品特色了。”

葉振生向記者播放了一期名為《達達陶舍的“蛙叔”》的片子,視頻拍攝了一位旅居德化的異鄉人“蛙叔”,他原是一位陶瓷商人,因工作緣故多次短暫停留德化,久而久之竟喜歡上了這個縣城,定居了下來。《陶瓷視界》欄目組將鏡頭對准“蛙叔”用德化鄉間老房子改造的達達陶舍,以及他收藏的德化珍貴舊圖片,展示“蛙叔”對德化陶瓷文化的熱愛,對德化本土的釉水、手捏花技藝的天然敏感,由此創作出了一系列精美的陶瓷作品。

“你看,我們的取景都是很生活化的,10年來欄目其實隻在做一件事,那就是用影像來更好地講述一個又一個德化小故事。”葉振生說,《陶瓷視界》開辦的初衷,是希望做一檔讓百姓認可的精品欄目,因此不追求“高大上”,必須接地氣,“要生產觀眾關心、需要的內容,用服務的意識找選題、下功夫”。

“縣級台在繼承與創新節目上,不能貪大求全,要量力而行,將有限的自辦節目做精致、做好看,節目貴在精不在多。縣級台有自己拿得出手的節目,形成自己的台風台容,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葉振生說,這是他運作欄目多年來最大的體會。

此外,記者了解到,《陶瓷視界》在制作上追求本土化、精品化,但是在傳播上卻沒有局限在當地。他們利用資訊網站、騰訊視頻、微信等新媒體平台進行推廣,並利用德化陶瓷主要向海外銷售這一特點,隨各類陶瓷展會、推介會讓欄目走出去,進行展播。2018年,《陶瓷視界》欄目更是入選中廣聯合會節目交易工作委員會評選的全國優秀欄目,獲文化類30強,受到業界認可。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