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導演曹盾:讓歷史題材影視作品走近時代生活

2019年08月09日06: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歷史題材作品走近時代生活

  當下,現實主義逐漸成為影視創作主流。我理解,現實主義是一種創作手法,更是一種創作理念。創作者堅持藝術創作“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在真實生活中尋找故事背景、劇情脈絡、人物形象,構建與大眾與時代對話的通道,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能最大程度釋放魅力、傳遞價值,才能真正吸引人、感染人、影響人。

  2000年,我與他人共同擔任電影《我真棒》的編劇,正式進入影視創作領域。后來,我開始做攝影指導、當導演,創作的大多是現實題材影視劇。如電影《失戀33天》通過講述主人公從遭遇失戀到走出陰霾的過程,以貼近年輕人生活的故事,鼓勵他們勇敢面對情感挫折、積極追求心之所向。電視劇《裸婚時代》聚焦都市青年在婚姻中面臨的壓力,把年輕人和父母的苦惱真實表現出來,在兩代人之間搭建溝通交流的橋梁。電視劇《小兒難養》以育兒為切入點,深入解析“都市的大小孩們”在身份升級之后的歡喜憂愁。這些作品聚焦人生某一個側面,折射具有代表性、頗受關注的現實問題,予以解剖和探討,回應觀眾期待。近20年的從業經歷讓我越來越意識到,那些藏在生活一隅的普通人物和平凡故事,往往能更大程度地觸動觀眾情緒。

  近一段時間,我的興趣點轉移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並執導了網絡劇《長安十二時辰》。看上去,傳統文化與當下現實生活有一定距離,但對我來說,不論何種題材,所有創作的內在邏輯是一致的,就是要有現實生活做根基,堅持現實主義創作原則。《長安十二時辰》播出后,引發諸多有益討論,我也收到不少評價,認為這部劇比較真實地再現了唐朝文化。若是問我的創作理念是什麼,那還是現實主義。我希望通過《長安十二時辰》架起溝通古今的橋梁,盡可能地還原大唐的一天,讓當下觀眾通過這部劇感受到千年之前大唐生活的煙火氣、人情味,以及充盈其間的文化意蘊,為我們擁有如此燦爛的傳統文化而自豪。

  一段時間以來,有些影視作品簡單將“文化”框定在布景、道具、服裝上,卻疏於價值內核的表達和與現實生活的互動。精美的視聽表達的確是影視作品重要一環,但不應該止步於此。《長安十二時辰》在制作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劇組從汗牛充棟的史料著手,大到城市中每一座坊市的結構布局、建筑的風格風貌,小到普通人的吃穿用度、禮儀舉止,無不細心考究、反復琢磨推敲,力求做到有典可依、有據可循。此外,這部劇還將古法造紙和打鐵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劇情,在很多部分對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課題進行直接回應。下這些功夫並非為了事無巨細地“復刻”唐朝的一切,而是想不斷以契合當時實際生活形態、面貌和邏輯的方式,讓劇中角色和故事情節有足夠的可信度、共情力、感染力。歸根結底,“長安”才是《長安十二時辰》唯一主角,隻有把長安這座城市寫實、把劇中人的“家”寫實,張小敬和李必攜手化解危機、保護家園的故事才擁有牢固立足點,這部劇才能以“家園”之象征喚起觀眾共鳴,從而傳遞現實價值和積極力量。

  經過《長安十二時辰》的拍攝和制作,我更加意識到,現實主義創作原則讓歷史題材作品走近時代生活。隻有創作者真正熟稔當時當地的普通人生活,才能把記錄於古書典籍之中的人文歷史轉譯為現代化的影視話語,生長於中華民族璀璨歷史之中的文化自信才會自然流露於熒屏之上,讓大眾為之動容。

  如今,影視藝術已經成為傳遞中國精神、彰顯中國價值、表達中國魅力的重要力量。現實主義創作在其中愈發顯出重要性,創作者對此應感到使命在肩。隻有進一步深入觀照現實生活、回應時代期盼,才能真正贏得觀眾,創作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

  (作者為網絡劇《長安十二時辰》導演)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