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南國早報》公益新聞策劃 離不開“暖角度”

李沛
2019年08月14日13:28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南國早報》公益新聞策劃 離不開“暖角度”

  公益新聞一直是我們新聞媒體彰顯社會責任感,推動社會溫暖向上的媒體價值體現。在中國新聞界,公益新聞策劃則是媒體爭取讀者、提高品牌美譽度的一種屢試不爽的法寶。而如何用溫暖感動讀者,需要媒體找准對象,選好時機,在特定時候以溫暖激發讀者的集體共鳴,引發社會思考,達到解決問題促進社會進步的目的。

  人文關愛應是初衷

  無論如何操作,公益新聞策劃的初衷都應該是能盡量滿足公益對象的迫切需求,達到幫助人的目的。偏離了這個初衷,公益新聞策劃的社會效益便會大打折扣。

  《南國早報》堅持了13年的“愛心車票”大型公益活動,就是從關注部分農民工春運出行難問題入手,從最初的受爭議到逐漸被社會讀者認可、稱贊,並成為《南國早報》公益品牌。

  此前,中央幾大部委聯合下文,要求解決困難群眾春運買票難出行難問題。當時筆者敏銳地感覺到這是一個重大的民生新聞,地方有關部門也會動起來。春運期間,由於市場競爭的關系,部分汽車客運企業的客運量並不足,每天都有不少空置的座位。如果把這些空置座位捐出來給貧困農民工群體,對企業來說損失不大,又能做好事,何樂而不為?

  隨后,筆者與運輸管理部門、客運企業對接后,愛心車票策劃方案獲得認可。

  活動前,筆者走訪了部分工地,了解到由於春運買票難,每年的回家車票對部分農民工來說是一個難題。公益新聞策劃要能幫助有需要的貧困農民工解決實際困難,從這個初衷出發,《南國早報》堅定不移地啟動了愛心車票活動,讓部分貧困群眾有機會免費坐車回家過年。在活動實施過程中,報社做好貧困對象排查,做好訂票取票的服務工作,對有的貧困農民工家庭還送票上門。

  從2007年至2019年,《南國早報》愛心車票大型公益活動每年春運准時啟動,每年春運都能為幾千名真正有需要的貧困農民工、貧困家庭人士解決春運回家難問題,得到了廣大貧困農民工的好評。實踐証明,公益新聞策劃無論出於何種目的,必須要接地氣,了解公益援助對象真實迫切的需要,要能幫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溫暖方式推動問題解決

  都市媒體的記者往往更關注輿論監督,因為輿論監督容易解決問題,實現和滿足記者的使命感、成就感,但不是每個輿論監督報道都能解決問題。

  在筆者都市新聞報道的實踐中,首先見招拆招的單篇報道,容易淹沒在稿件大海中,掩蓋了新聞本身的潛在影響力,造成不少犀利的新聞雖然報道了,但由於沒有人或者部門去推動解決,社會問題依舊﹔其次,一些社會難題使用高舉高打的輿論監督報道,有的時候也隻能隔靴搔痒。

  這時,就需要新聞策劃的力量,特別是用公益新聞的溫暖方式,來推動社會問題難題的解決。這種正能量的方式有時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此前,由於智能手機的普及增多,廣西的高校課堂出現了學生沉迷玩手機、紀律散漫、無心聽課的普遍現象,大學老師意見大,紛紛呼吁加大整治力度,還大學一個清靜的氛圍。

  當時,有少數學校開始倡導無手機課堂,要求學生進教室上課前都要把手機統一放到一起,嚴禁上課玩手機。《南國早報》對這些個案進行了零散報道,但反響並不大。隨后,《南國早報》進一步意識到,這是一個順應潮流的新事物,如果能形成規范,並在廣西高校甚至在全國高校推廣,將是一個極好的新聞策劃案例。

  隨后,《南國早報》推出《無手機課堂》公益新聞策劃案,交由採訪部門執行。在方案中,《南國早報》向全區高校發出倡議,聯合建設無手機課堂,包括在自願參與的高校主要教室,懸挂無手機課堂的標識﹔發放安放手機的布袋,大學生進課堂后將手機關機后統一放置在布袋中,下課再領取﹔發布無手機課堂校園公約,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手機。

  活動啟動后,《南國早報》記者走進一家家高校進行宣傳,贏得了大多數學校的支持,不斷有高校加入這一活動。通過公益新聞策劃的方式,推動了全區高校實施無手機課堂方案。

  經過《南國早報》的不懈努力,無手機課堂活動逐漸成為廣西高校的課堂規范並被推廣,有效地解決了高校課堂上玩手機泛濫的問題。

  公益新聞的暖角度與一些揭黑打惡的追蹤報道不同,它使用的是一種溫情的方式,從正面去推動問題的解決。前者是一種潤物無聲的和風細雨,后者則是快刀斬亂麻的止痛。在某種環境下,溫暖的公益新聞報道其實更有力度、更有效果。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