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青年報》70年不變“青年芯”

李雪昆
2019年08月15日14:17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青年報》70年不變“青年芯”

《青年報》,70年前在上海解放的征塵未洗中誕生。

“《青年報》的70年路程,是充滿青春記憶的追夢之路。”青年報社黨委書記、社長李清川介紹,從創刊時集結出發信仰為馬、白手起家,到復刊時再上路但開風氣、不甘人后,再到跨入新千年以來不忘初心、弘揚風尚,青年報人始終奔跑在追夢路上。

正是通過《青年報》,一個個青春逐夢與奮斗的故事走進了青年的世界。

為青年發聲從未停歇

70年前的6月10日,一群壯志滿懷的年輕人聚在一起,在上海富民路43號辦公室的一張白紙上,寫下了《青年報》第一個篇章。當時,若在“青年報”前加上“上海”二字本是順理成章,但創刊的同志們討論后一致認為,這是新中國第一份青年報,這更是創刊人的一顆雄心,要做就做華東區乃至新中國有影響力的青年媒體。

“這就是‘青年報’前沒有‘上海’的原因。”在李清川看來,人文精神、價值觀念的構建在於人,新聞文化傳統的塑造和傳承系於報人,青年報人在精神上保持一致,這種一致是使命、理想、價值觀的薪火相傳,它讓青年報人能任事,敢擔當,它讓趕路者心中有愛,筆下有情。也正是因為擔當,才有了上下求索,才有了銳氣不減的時代扣問。

翻看《青年報》的歷史,1949年《青年報》出版上海青年界保衛世界和平,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與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特刊兩期,報道新中國誕生﹔香港、澳門相繼回歸祖國時,《青年報》傾情祝福﹔神舟五號飛船升空時,《青年報》盡情吶喊﹔對浦東開發開放長達20多年的連續關注,見証並記錄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跡……這一篇篇報道、一個個版面承載著《青年報》為時代記錄、為青年發聲、為夢醒吶喊的責任。

引領青年人自己找到答案

與新中國同齡是一份榮耀,與新時代同步更是重擔在肩。“自創刊以來,青年報人便有一條座右銘——做青年的知心朋友。一直以來,《青年報》用真情和誠心作為與讀者、青年人思想交流的橋梁,用實實在在的內容、實事求是的態度去引領青年人找到自己的答案,實現自我教育。”李清川說道。

引領青年人的思想,《青年報》當然責無旁貸。《青年報》注重用身邊人、身邊事感動青年。

樹標杆、立典型、強引領,今年4月15日,《青年報》推出“鄉村好青年”系列,報道“科技農二代”依靠現代農業科技奮斗創業的典型,彰顯當代青年的實干精神和廣闊的創業前景,一組組報道展示出青年人在農科市場領域的廣闊前程。同時,《青年報》還先后推出“8090話五四”系列報道,以及“最美環衛工”“青春獎學經”等一系列正能量滿滿、獲廣泛傳播的報道,5次獲得上海市委宣傳部新聞閱評表揚。

“《青年報》有一種高尚而又民主的氛圍,支撐它的是理想和責任,這種氛圍深刻影響了我和同時期的青年報人。”青年報社原社長兼總編輯李智平表示,回想起來,青年報人做對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適應時代巨變、環境巨變的過程中,用心守住了、全力發揚了“重理想、重創新、重人才、重服務”的社風報格和團隊文化。

《青年報》從來沒有隻為賺錢辦報,從來沒有被挑戰壓垮初心。在辦報實踐中形成了新聞性、啟迪性、可讀性和服務性相結合的青年特色和味道,從而為廣大青年所喜愛。

李清川介紹,按照“精品報”建設的要求,《青年報》深耕服務性周刊,其中,包括加強青年研究,關注青年人群交友、學習、購物、就業、創業、公益等細分需求,在辦好服務青年的《樂業》《夢創》《公益》等周刊的過程中,實現了更為精准的信息傳播和垂直服務。

“正是堅持了‘精品報’的定位,今年1—5月,報社實現營收同比增長50%,僅5月,報社就實現單月營收1180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8%,利潤148萬元,優化經營政策機制的改革效應正在持續釋放。”李清川欣喜地說道。

融媒時代多點發力

在信息革命的浪潮中,青年報人正向著全媒體時代進發。

“如今,《青年報》已經70歲,感謝《青年報》給了我學習和鍛煉成長的機會,更為今天青年報人掌握新的媒體,更廣泛、更緊密地聯系青年、帶領青年前進而高興。”1958年任《青年報》總編輯的徐惟誠說道。

在全力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創新路上,每一個青年報人似乎都是趕路者——2019年以來,青年報社成立融媒體中心,推動“青春上海”與《青年報》深度融合,上線“青春上海NEWS-24小時青年報”,啟用“柒視頻”演播室,優化“青春上海ACT+”服務平台運營,啟動智庫建設和大數據項目……

“一項項改革,一次次創新,從追求‘躍然紙上’到向往‘無限空間’,青年報社已經打開未來,也必將在這場全媒體變革中獲得重生。”李清川介紹,自今年融媒體中心成立以來,該社“中央廚房”逐步成型,新媒體平台繼續壯大,目前青年報社新媒體矩陣總用戶超過700萬,“青春上海”新媒體粉絲數突破200萬,同時,融合創新產品持續涌現,融合報道的青年特色更加突出,初步形成了“青春上海NEWS”即時新聞播報、“青春上海兩微”重點內容整合傳播、短視頻產品網上傳播、《青年報》紙媒呈現的多層面的傳播模式,由此也帶來媒體經營的持續向好。

青年報社融媒體中心“青春上海”編輯部首席編輯唐昱霄說,2014年春節過后,上海團市委成立了青春上海媒體中心,報社組建團隊入駐團市委運維“青春上海”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台。那是一個非常精簡的團隊,連同領導加在一起隻有4個人﹔那也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對唐昱霄而言,沒有經驗才能獲得更多的經驗,看不見未來才能有更大的未來。走到今天,在其團隊的努力下有了許許多多10萬+的正能量爆款。“我相信《青年報》的年輕人會在報社每一次的新發展中釋放出自己的最大潛能。正如我今天在這裡回望過去的8年,驀然發現,《青年報》的青春,就是最好的青春。”唐昱霄說道。

“這是一條全新的起跑線,亦是一次堅定的再出發。”李清川介紹,在影視音產品方面,“柒視頻”演播室正計劃推出青年人才訪談節目。同時,積極規劃音頻類產品,全面入駐喜馬拉雅等平台。

圍繞融媒體大數據需求,青年報社今年還成立了大數據及創新中心,依托青年人群消費痕跡和行為軌跡,目前已推出“上海青年的大數據生活”等系列創新產品。“正因為我們‘眼睛向外’,將服務大局和服務青年有機地結合起來,打通了與青年鏈接的‘最后一公裡’。”李清川說道。

在新媒體的助力下,“青年報”品牌也被擦得越來越亮,形成了“線上有表達、線下有活動”的生動局面。

“飲水思源,我們向歷史致敬﹔追昔撫今,我們更向未來致意。”李清川堅定地說道,“作為新時代的趕路者,我們願將歲月長河中青年報人勇於嘗鮮、絕不墨守的鮮明特質,化為內生創造,一路向前。”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