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戰狼》編劇劉毅:好劇本是磨出來的

2019年08月19日06:52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戰狼》編劇劉毅:好劇本是磨出來的

  劉毅(左一)做客中國青年報社文化會客廳。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孫萌麗/攝

  “你當過兵嗎?”“平時爬山、潛水嗎?”當導演吳京帶著“戰狼”找到劉毅的時候,先問了他兩個問題。

  “一個人的作品與他的性格是分不開的,喜歡極限運動的人本身往往都非常熱血。”劉毅說,吳京就是想找一個懂軍事、有熱血,能抓住戰狼“燃點”又志同道合的編劇。

  翻看劉毅的微信朋友圈,可以發現他是一個極限運動愛好者,最深潛到過50多米,最高爬上過5000多米的高峰。在劉毅看來,閱讀的每本書,經歷的每件事,聽過的每句話,都會對他的創作有所幫助。極限運動改變了他的性格,也改變了他對於人生的看法。

  潛水的地方大都沒有信號,“對我來說,這是特別好的思考劇本的時間,很多構思都是這段時間產生的,上岸后我會用手機備忘錄把在海中碎片化的東西都記錄下來。”劉毅說。

  在劉毅看來,隻要你換一個環境換一種方式,從你的這個原本生活中解脫出來,那麼它就會讓你稍微打開一下,讓你休息一下,就像讓你整個人重新放空,再充電的一個過程。因為它可以轉換另外一種生活,它會給你提供常規的生活裡沒有的東西,打破你對自己的一些一定的設計。

  劉毅在楚科奇半島潛水時,曾在海底看到60多艘二戰沉船,上面有很多士兵的遺骸,以及保留完好的戰斗機、大炮、坦克、汽車,甚至整箱的酒、槍和日用品,猶如沉入海底的一座移動的城市。這些讓他對戰爭的狀態、人物的形象都有了深刻的認識,也潛移默化地反映在了他的作品中。

  還有一次在乞力馬扎羅登山大本營的寫作經歷也讓他至今難忘,當時無法充電的筆記本隻能支撐兩個小時。“我忽然有了思路,必須要寫下來,那時候寫作已經變成了一種本能,我開始跟筆記本在斗爭,全然忘記了寒冷,終於在還剩下1%電量的時候寫完了。”

  這樣的個人愛好也直接反映到他的作品裡,影響了他的編劇風格。“我喜歡劇情比較強烈的,腦洞比較大的故事,例如武俠、奇幻、科幻等。”劉毅說。

  小時候,劉毅是看著斯蒂文森、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長大的,初中便有了編故事的嗜好。因為對科幻小說的迷戀,堅信美國科幻小說作家阿西莫夫的說法“要學會主宰未來方向的東西”,大學時他選擇了無線電專業。

  畢業后他才發現,這份工作並不是他兒時幻想的樣子。劉毅希望尋找到那時“編故事”的初心,於是決定辭職南下闖蕩。他先后做過編輯、記者、廣告策劃,再后來才成為編劇,“從寫笑話、小品開始,然后寫一場戲、一個短劇,慢慢地成長到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對影視作品來說,劇本是源頭、是根本。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思想內涵等,都首先來自劇本的創意設計。在外人看來,編劇是一群最會講故事的人。但在劉毅眼裡,如果電影是一場夢,那麼編劇就是第一個相信它的人。

  “寫作需要不斷地磨練,下潛深耕。職業寫作者是不能依賴靈感去寫作的,更多的還是不斷磨練技巧與反復的訓練積累。”劉毅說,想寫好劇本每周至少要看兩部電影,一天一部最好,書也要保証一到兩周看一本。

  他建議,在看電影的時候可以用“九宮格”的方式來剖析整部電影,一部90分鐘的電影,基本上是每10分鐘一格,確定故事發展的脈絡和走向,這是一個基本的創作模式。

  “我在寫劇本的時候,經常會畫出故事的九個宮格來,然后把情節點一個一個放進去,也會根據故事需要做一些調整。”劉毅說,訓練多了你就會發現,根據情節你能判斷出時間,反過來也會知道第一個格子(10分鐘)裡故事應該發展到什麼程度,第二個格子(10分鐘)裡應該會發生什麼,情節應該是怎樣,情緒應該怎樣,人物的狀態是什麼程度,感情發展到了哪一步。

  想成為一個編劇隻看是不夠的,還要不停地接受新東西,進一步感受生活,試著去模仿寫,掌握別人是怎樣表述的。青年寫作者可以從簡單的故事開始,像拉片一樣把別人的東西copy下來。“好的劇本是磨出來的,就像好的潛水員都是刷瓶(注:刷氧氣瓶)刷出來的。”劉毅如是說。(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謝宛霏)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