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音樂紀錄電影《大河唱》講民間藝人生活 重新認識腳下土地

劉蓓蓓
2019年08月21日13:49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音樂紀錄電影《大河唱》講述民間藝人生活重新認識腳下土地

  正在全國公映的音樂紀錄電影《大河唱》,備受影迷、樂評人、影評人好評,豆瓣評分達到8.1。這部電影講述了把西北民歌唱進現代中國的搖滾歌手蘇陽和4位普通民間藝人傳承民間藝術的朴實經歷。

  《大河唱》電影同名圖書也在近期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推出。書中更為翔實地記錄了4位藝人的生活與故事,並對4種生長於中國西北地區的民間藝術——秦腔、花兒、說書和皮影背后的歷史和文化進行了深入解讀。同時,還原了《大河唱》電影的拍攝過程。

  在近日舉行的《大河唱》新書首發式暨觀影會上,圖書與電影這兩種不同的藝術形態一起,構成了對黃河、對音樂的一次完整探索。

  從片中看到兒時戲台

  《大河唱》監制雷建軍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老師,此前曾導演過《喜馬拉雅天梯》和《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一直致力於推動紀錄片進院線的實踐。

  2007年,雷建軍的學生送給他一張碟片《賢良》,這是他第一次聽蘇陽的歌。“蘇陽的歌有一股子勁兒,夠土但也夠高級,土是骨子裡的,高級是一種感覺,那是一種說不出來的自我認同與激勵。在蘇陽的歌裡,我仿佛看到了兒時的戲台。”雷建軍很喜歡,這個碟片在他的車裡放了非常久,上班路上他經常聽。

  2016年,得知天空之城影業創始人路偉正在張羅給蘇陽拍攝紀錄片的消息,雷建軍非常感興趣,大家一拍即合。當時,蘇陽正在啟動“黃河今流”的綜合藝術計劃,希望用多種藝術形式共同呈現西北傳統的精神世界,這個藝術計劃與紀錄片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談起為何要參與《大河唱》這個和自己以往經歷沒太多關聯的電影項目,蘇陽坦言,只是一個偶然的機會,而民間藝術是其一直想要去傳承的,電影中的4位民間藝人與其也已相識多年。

  圖書策劃人涂涂去年第一次知道這部電影,當時就非常震驚:居然會有一個電影公司投入千萬元來做一個民間音樂的紀錄片,“在我看來,這幾乎有一點不敢想象。因此,我第一反應就是能不能把這個題材拿過來,做一本很棒的書。”雖然做書的過程非常難,3個月裡編輯們加班了無數個通宵,工藝改了無數次。“所幸,結果是好的。”涂涂說。

  採用長期田野拍攝

  雷建軍說,《大河唱》從一開始就確定為音樂紀錄電影,以西北民謠代表人物蘇陽為線索,串起與他關系緊密的4位民間藝人。

  張進來是銀川一家民營秦腔劇團的團長,“傳承、創新、引領文化發展”常常被他挂在嘴邊,大家開玩笑說,“張團干著民間劇團的事,操著文化部部長的心”。

  魏宗富是甘肅環縣道情皮影興盛班的第四代傳人,他一邊演戲一邊種地,一邊感嘆皮影要滅亡,一邊在快手上做直播,努力拓展著傳統皮影的當代邊界。

  馬風山是寧夏固原的回族花兒歌手,老一輩人覺得回族不應該唱花兒,身為遠近聞名的大阿訇的兒子就更不應該唱,而老馬他們覺得花兒就是自己心底的歌。

  劉世凱是一個典型的民間藝人,他的主要收入來自承包工程,陝北說書是他跟著父親順帶學的,雖然不是主業,但老劉依然擁有著兩句話抓住台下所有人的能力。

  在開拍前,攝制組特別請中國音樂學院專門研究民間音樂的蕭璇老師帶隊,對這些人物進行了3個月的前期調研。“因為我們一旦確定了人物就會長時間跟拍下去,這涉及的成本、時間都不可估量。”雷建軍說,蕭璇團隊回來后寫了十幾萬字的報告,判斷拍這幾個人物都是成立的。

  《大河唱》採取長期田野拍攝的方式,與拍攝對象同吃同住同勞動,每個月基本按照拍20天、休息10天的節奏。據雷建軍介紹,2016年10月開機,4個組加上特殊攝影師王恆一共拍攝了1600小時的素材,完成了對黃河流域4種主要民間音樂形式的深描式記錄。《大河唱》的剪輯由經手過《大聖歸來》《喜馬拉雅天梯》《岡仁波齊》的包曉更牽頭,為了達到不同於傳統紀錄片的感覺,剪輯團隊更偏向於由有劇情片經驗的人員組成。剪輯顧問德國人卡爾是《盲井》和《蘇州河》的剪輯指導,剪輯師余曦是《毒戰》《單身男女》的編劇,他們與導演團隊通力合作,用12個月的時間完成了最后的剪輯。

  魅力緣於真實呈現

  雷建軍坦言,電影最后的呈現與最初的想象並不一樣,但這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自然而然生長出來的,“一開始特別散,每個人都是一個片斷一個片斷,到后來慢慢地每個人相對集中了,達到了我們認為的一個平衡點。但這個平衡點一定不是對觀眾最友好的那個點,因為如果那樣的話,最開始它原始的那些魅力可能就消失掉了。”

  往往講音樂電影的時候,我們想到的是會聽到怎樣的音樂,但是《大河唱》讓人看到的是這些人的人生。在電影裡面,音樂和生活的關系似乎解答的不是音樂那部分,而是生活那部分。“我們不打算打擾任何一個人的生活,也不想對任何一個人的生活做出評判。”如蘇陽所說,電影只是提供了一個觀看視角,給大家看了一段和自己一樣的生活,“我特別關心的是,觀眾看完之后,是否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蘇陽說道。

  雷建軍也認為,今天能讓觀眾通過影像的方法真實地看到這些人的生活,這本身就是一種力量。因此,“貌似我們呈現的都是日常生活,但這些背后,就是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意義,它比我們現在構建的某些高大上的意義更有價值。”

  無論是電影還是書,在蘇陽看來,都是想呈現給觀眾、讀者一部現代版的《活著》,讓今天的年輕人看見一種從沒有看見過的黃河,感受並且關注黃河,真正了解生活的土地。對於這一點,初做導演的柯永權感同身受,“在做這部片子之前,我與片中的所有元素都沒有關系。我是廣東人,生活在海邊,且未到過西北,也沒有看見過黃河,之前也不知道蘇陽是誰。”他坦言,只是在2016年受大學導師雷建軍的號召,就一頭扎進這部片子的拍攝制作中。但這3年對於年輕的柯永權來說很重要,“我重新認識了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而在這之前我並未對這片土地投入太多的情感和注意力。”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