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北京出版集團:有故事更有情懷

張鵬禹 郝澤華
2019年08月22日06: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北京出版集團:有故事更有情懷(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十月文學院(佑聖寺本部)內景

  冰心(前坐者)與編輯們

  “大家小書”系列

  上世紀80年代參加勞動人民文化宮書市

  北京西四十字路口西北角有座轉角樓,上下兩層雅致的木結構,紅彤彤的門窗,吸引著來往行人的注意。這個挂著新華書店牌子的老樓,曾是北平大眾書店的所在,也就是北京出版社的前身。

  北京出版集團從這個小小書店走來,歷經70年風雨,發展成年生產各類出版物7000余種、新品3000余種、在北京和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綜合性出版機構。

  紅色基因,讓書籍與歷史同行

  1948年,“前店后廠”的北平大眾書店開門營業。當時的顧客並不知道,這家書店是中共地下工作交通站。直到當時的書店老板郭鏞於上世紀90年代逝世,塵封的歷史才得以揭開。這段紅色基因,為后來的北京出版社傳承和發揚。

  新中國成立后,北平大眾書店更名為北京大眾出版社。1956年“公私合營”,北京出版社在大眾出版社的基礎上成立。

  “當時以出版教育類圖書和日歷為主,但編輯們始終將弘揚北京文化作為重要任務之一。”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出版社研究室工作的楊良志說。

  上世紀50年代,出版社系統整理傳統京劇劇本,1957年起陸續出版的《京劇匯編》106集,收錄傳統劇本499部,其中絕大部分劇目從50年代后期已絕跡於京劇舞台,是無可替代的珍貴資料。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出版的重磅圖書《北京古籍叢書》,是研究北京歷史地理、典章制度、掌故軼聞、名勝古跡、詩詞雜詠、人物傳略、物產風俗的重要文獻。楊良志介紹,其中富察敦崇所著《燕京歲時記》得來實屬不易。該書清末本在琉璃廠被日本人搶先買走,著名北京史地民俗專家張次溪找到買主借書連夜抄錄。后來,該書與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合成一冊,由張次溪標點出版。

  1978年,復牌的北京出版社迎來“黃金時代”。8月,東興隆街的一座舊式木樓裡,一本名為《十月》的大型文學期刊面世。《小鎮上的將軍》《蝴蝶》《高山下的花環》《黑駿馬》《沒有鈕扣的紅襯衫》《綠化樹》等名篇都發表在這份雜志上,謝冕曾用《一份刊物和一個時代》總結《十月》與中國當代文學的關系。

  隨后,《少年科學畫報》《父母必讀》《北京卡通》相繼創刊,北京古籍出版社、北京旅游出版社、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等多家北京出版社副牌社陸續建立。

  1999年,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獲批組建。2009年轉企改制,更名為北京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文史見長,賡續京味文化根脈

  前幾年,編劇史航每天讀一段金受申的《老北京的生活》,並在微博上發一段讀后感,引起網友的興趣,但很多人發現該書已絕版,買不到了。“我們意識到,在今天,原汁原味講述老北京生活的書依然有不小的市場。這本書很快再版,6000冊沒多長時間就賣光了。”北京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高立志說。

  包括張中行《北京的痴夢》、周汝昌《北斗京華》、齊如山《北平懷舊》在內的“大家京范兒”等書系尋覓“京味”,旨在把老北京的風土人情、市井生活、北京人的講究和煙火氣留在紙墨之間。高立志說:“我們希望‘老北京’看了能在懷舊中獲得慰藉,‘新北京’看了能了解北京、愛上北京。”

  除了再版名家作品外,北京出版集團也努力發掘新史料,為完整地保留傳統文化記憶努力。2016年,穆儒丐的《北京夢華錄》出版,受到學界關注。作者1884年出生於香山健銳營一個旗人家庭,長期寄身於報業。書中大量旗人風俗的一手資料具有較高史料價值。一些學者認為,他應被視作曹雪芹與老舍之間滿族文學發展的重要一環。“一些當代作家寫老北京都是從文字到文字,沒有切實的生活體驗,這就需要我們出版人提供更准確的一手材料,還原歷史。”高立志說。

  《旗人風華:一個老北京人的生命周期》是一本用英語介紹北京文化的書。作者羅信耀1908年生於北京,上世紀30年代曾到美國,在埃德加·斯諾身邊工作過一段時間。該書以主人公小吳爺爺去世、奶奶去娘娘廟祈福等經歷帶出北京的喪葬習俗、妙峰山香會盛況等,給讀者提供了關於北京歷史民俗尤其是滿族風俗的准確描寫。

  人文社科類書籍出版也是北京出版集團的強項。以文史門類為主的“大家小書”系列,自2002年出版第一輯后長銷不衰,受到好評。高立志介紹說:“我們堅持‘大家寫給大家看的書’,在學科上不斷拓展社會、藝術、政治、法律等新門類。2013年,‘大家小書’系列隻有40多個品種,目前已近180個品種。”

  原創為本,助作家寫出大作品

  集團旗下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是當代文學出版重鎮,也是不少中國當代經典文學產生的搖籃。《平凡的世界》裡孫少平、孫少安的故事打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至今印數已超過1700萬冊,長居中國各大學圖書館出借榜榜首。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累計銷量超過400萬冊。2019年4月出版的《雲中記》,短短幾月,發行量已超10萬冊。

  這些經典以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唱響了時代之歌,也見証著十月文藝出版社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這20多年間“原創為本”的不變初心。

  現任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的韓敬群,1991年進入十月文藝出版社工作,當時,出版行業已走過黃金時代,“一下子進入到‘刺刀見紅’的市場經濟時代,在有限的原創資源面前,競爭變得激烈殘酷。當時最常見的就是文學出版人聚在一起念苦經,覺得日子難過。”韓敬群回憶說。

  不少文學出版社出於無奈“不玩了”,轉向教輔、少兒類圖書。但十月文藝出版社卻篤信堅持原創就會成功,花大力氣做原創長篇小說出版。開卷數據中,它在中國當代長篇小說門類中始終排第一位。

  近年來,十月文藝出版社不斷挖掘、培養文壇新秀,助力徐則臣、付秀瑩、石一楓、任曉雯等“70后”青年作家走上文學舞台,為文壇注入新鮮血液。

  以徐則臣長篇小說《北上》為例,韓敬群說:“這本書在‘京杭大運河’概念尚未被關注、熱炒前就開始了醞釀和構思。在出版社建議下,運河邊長大的徐則臣用了4年的時間做田野調查、閱讀了六七十本書,最終寫出了這部長篇小說。”徐則臣選擇了兩個關鍵節點,一是運河漕運功能被廢止的1901年,一是運河申遺成功的2014年。“這裡寫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舊邦新命。一個古老的國家煥發出新的活力,一條河流也是一樣的。”

  談到最近出版的力作——阿來的《雲中記》,韓敬群說:“汶川地震題材的作品很多,但真正能夠留下來讓人們記住的作品依然屈指可數。阿來選擇了一個獨特的角度切入,我覺得這是文學該做的事。我經常說,做出版的最高境界叫‘毫發無遺憾’。當然,一定會留遺憾,因為出版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你得有一個目標。”

  近年來,北京出版集團在企業辦文學的創新路上積極探索,著力打造立體化“十月”文學品牌。承辦“北京十月文學月”活動,借助十月文學院、十月簽約作家、十月作家居住地等多樣化的文學活動和機制探索,為作家提供更為廣闊的交流、創作平台。

  “我期待中國作家能潛心寫出匹配這個時代的偉大作品。我們出版人能做的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匯注我們的力量。”韓敬群說。

  (本文圖片由北京出版集團提供)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